想象一下,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你依然可以流畅地刷短视频、打在线游戏,甚至进行高清视频会议——这不再是科幻场景,而是中国移动最新发布的《5G地空通信(ATG)航空互联技术体系白皮书1.0》为我们描绘的即将实现的未来。当前,我国航空互联网覆盖率不足6%,与欧美国家50-80%的普及率形成鲜明对比,成为民航服务体验的最大短板。中国移动基于4.9GHz试验频率构建的5G-ATG技术体系,正以低时延、高带宽、低成本三大优势,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一技术如何突破300公里超广域覆盖、1200km/h超高速移动等五大技术难题,以及它对中国从"民航大国"迈向"民航强国"的战略意义。
一、航空互联网:被压抑的百亿级市场需求亟待释放
1.1 市场供需失衡催生技术变革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2024年民航旅客运输量达7.3亿人次,同比增长17.9%。然而,与地面"实时在线"的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航空互联网覆盖率不足6%,远低于美国80%和欧洲50%的水平。调研显示,超过60%的旅客愿意有偿使用机上网联服务,这种强烈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落差,催生了一个潜在规模达百亿元的市场蓝海。
航空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可分为前舱和后舱业务两大类。后舱业务主要包括:
-
娱乐类:短视频、高清电影、在线游戏、AR/VR等
-
社交类:即时通信(微信/邮件)、社交媒体等
-
商务类: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
-
应急服务:远程医疗会诊、应急通信等
前舱业务则包括:
-
飞行数据:气象、空域动态等信息同步
-
飞机状态监测:黑匣子部分数据的实时云端冗余存储等
这些多样化应用对网络性能提出了宽带化、实时化、低本化三大核心要求。特别是后舱应用中的4K视频流需要至少50Mbps的稳定带宽,而在线游戏则要求时延低于100ms,这些都是传统卫星通信难以满足的性能指标。
1.2 政策松绑与技术突破形成双重驱动力
近年来,政策层面的持续松绑为航空互联网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
时间 |
政策文件 |
关键内容 |
|---|---|---|
|
2018年 |
《关于航空机载通信业务商用试验转为正式商用的通知》 |
民航飞机上网正式获得批准 |
|
2021年 |
《中国民航新一代航空宽带通信技术路线图》 |
明确5G技术应用于民航的实施路径 |
|
2023年 |
工信部2023年第7号公告 |
取消机载设备3000米以上方可开机的限制 |
|
2025年 |
《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 |
明确相关频段可用于ATG通信 |
在技术层面,我国面临着卫星通信与地空通信两条技术路线的选择。卫星通信虽然覆盖范围广,但存在带宽有限、时延高、成本高昂等问题。相比之下,5G-ATG技术具有明显优势:

表1清晰地展示了5G-ATG与卫星通信的技术对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G-ATG的单机带宽可达卫星通信的10倍以上,而时延仅为后者的1/5,这些性能指标直接决定了用户体验的质的飞跃。
二、技术破局:中国移动5G-ATG如何攻克五大核心挑战
2.1 从二维到三维:重构通信网络架构
传统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设计主要考虑二维平面覆盖,而5G-ATG需要实现从地面到万米高空的立体覆盖,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中国移动构建的端到端5G-ATG系统架构包含三大组成部分:

网络系统方面,采用沿航线部署的对空覆盖5G-ATG基站,最大覆盖半径达300公里,是常规5G基站覆盖能力的300-1000倍。这种超广域覆盖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路径损耗增加50-60dB;二是传播时延增至1ms。为此,中国移动创新设计了20ms长周期帧结构:

这种特殊帧结构通过减少上下行时隙转换次数,将保护间隔资源损耗降至最低,同时满足300公里覆盖的时延需求。
2.2 突破物理极限:五大技术创新矩阵
面对民航通信特有的"快、广、高、杂、难"五大挑战,中国移动构建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矩阵:
超高多普勒频偏补偿:在4.9GHz频段下,1200km/h的飞行速度会产生5444Hz的多普勒频偏。中国移动采用多级预补偿技术,先由机载CPE进行粗补偿,再通过基站侧精细补偿,最终将残余频偏控制在0.01ppm以内:

超高空连续覆盖:针对传统AAU垂直波束扫描角度不足导致的"顶部覆盖空洞"问题,开发了两种新型AAU解决方案:一是分阵面设计,将覆盖区域划分为不同阵面;二是采用768阵子的128TR通感一体AAU,将垂直扫描角度从24°提升至60°。
超复杂干扰优化: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航迹追踪的动态干扰优化方案,使ATG基站根据飞机位置动态切换"熄灯"和"点灯"状态,将同频干扰降低80%以上:

三、产业协同:构建自主可控的航空互联网生态体系
3.1 端到端产业链初步成型
中国移动5G-ATG技术带动了包括上游设备商、中游运营商和下游航空公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在上游设备领域,中兴通讯已具备成熟的5G-ATG基站和机载CPE供应能力;华为与空陆互联完成实验室联调测试;多尼卡则专注于机载客舱产品解决方案。中游运营层面,中国移动已完成"成都-敦煌-吐鲁番"航线的试验网建设,实测上下行峰值速率分别达73Mbps和353Mbps,切换成功率100%:

3.2 标准化进程加速商用落地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移动担任3GPP ATG项目报告人,主导了R18和R19标准的制定工作。R18标准已于2024年6月冻结,定义了支持5G-ATG的系列增强特性,包括:
-
支持n1、n3、n34、n39、n41、n78、n79等多个频段
-
新增SIB22广播消息
-
增强时频域预补偿技术
-
优化TDD特殊时隙配置及符号级TA上报
国内方面,CCSA已启动5G地空通信端到端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等系列标准制定,而民航局发布的CTSO-2C610草案,则成为我国首个针对5G-ATG机载设备的适航规范。
四、未来展望:从ATG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中国移动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路径:近期重点发展5G-ATG技术,充分发挥其性能优、成本低、落地快的特点;中长期则构建ATG与卫星通信融合的全球覆盖能力。从更宏观的视角看,5G-ATG将成为未来6G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三维空间内的无缝连接。
这一发展不仅将提升旅客体验,更将推动民航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通过实时数据交互,航空公司可以优化航线调度,降低运营成本;通过连续状态监测,可以提高飞行安全性。据测算,全面部署航空互联网可使单机年运营效率提升15%以上。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5G-ATG与卫星通信相比有哪些优势?
A1:5G-ATG具有低时延(地面网络级)、高带宽(卫星10倍以上)、低成本(设备及运营成本降低50%)三大核心优势,特别适合我国内陆航线占比超80%的市场特点。
Q2:5G-ATG技术的商用时间表是怎样的?
A2:中国移动已完成西部航线试验网建设,实测性能达标,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商用。成都航空已率先完成C909机型改装并通过适航认证。
Q3:飞机上使用5G-ATG网络是否安全?
A3:完全安全。5G-ATG采用4.9GHz专用频段,通过动态干扰优化方案确保与航空电子设备无干扰,且所有机载设备均需通过民航局E级适航认证。
Q4:5G-ATG的覆盖范围能有多大?
A4:单个5G-ATG基站最大覆盖半径达300公里,通过沿航线部署可实现全国覆盖。中国移动已建成覆盖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四省的试验网。
Q5:乘客需要为机上网络服务支付多少费用?
A5:中国移动承诺资费标准"不应比地面收费高很多",预计将推出按航程或流量计费的多模式资费方案,单航程费用可能在50-100元区间。
相关深度报告
2025年5G地空通信(ATG)航空互联技术体系白皮书1.0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中国移动于2025年10月18日发布,共19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5G,航空,互联技术,ATG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远瞻慧库-360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