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已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城市数字化转型正从单一的信息技术应用向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深度融合迈进。在这一背景下,“一城一云一模型”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整合城市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数据集等资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本文将从“一城一云一模型”的发展背景、关键技术能力、以及其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一城一云一模型、城市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大模型、智慧城市、数据服务、算力服务、算法服务
一、“一城一云一模型”: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
“一城一云一模型”是指为某一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统一的“城市云”,建设统一的城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实现算力基础设施与模型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这种模式提供了数据服务、算力服务和算法服务一站式、集约化、高效化发展的新模式,代表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升级、技术路线升维、商业模式演进。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一城一云一模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效率和体验,还能提升城市智能化治理水平,为产业赋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例如,通过大模型技术,可以对城市交通流量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优化交通管理,减少拥堵;在医疗领域,AI辅助诊疗系统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一城一云一模型”还具备开放兼容、智能高效、通用普惠、安全可靠的基本特征,有利于为城市政府、市民和企业提供普惠、普适的数字服务,为城市千行百业丰富场景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AI大模型服务,促进以城市场景为牵引的AI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繁荣。
二、关键技术能力:构建城市智能中枢
“一城一云一模型”的成功实施,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能力的支持。这些技术能力包括国产化AI基础设施、行业数据集、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模型工程化工具、大模型安全、AI运营管理平台等六大方面。
国产化AI基础设施通过构筑云化算力、原生智能的基础开发环境,为城市大模型提供可持续的AI云化算力服务、AI平台云服务、一站式AI开发以及模型托管与AI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服务。行业数据集则是大模型生长的关键“养分”,通过政府牵头的行业数据联盟归集本地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价值数据,引入全国高质量数据集,形成不同行业领域和应用场景的专业知识库,为大模型开发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人工智能大模型则包含了视觉、自然语言处理(NLP)、多模态、预测等基础功能型大模型,以及政务大模型、制造大模型、气象大模型等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模型。这些大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具备丰富的知识,为城市各个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基础。
大模型工程化工具、大模型安全、AI运营管理平台等技术能力则为大模型的开发、训练、部署、管理和安全提供了全面的支持,确保了大模型的高效运行和安全可靠性。
三、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挑战
当前,多个城市已经开始探索“一城一云一模型”的实践,如深圳、南京、苏州等,这些城市通过构建城市云平台和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推动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例如,贵安新区通过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人才参与大模型智能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形成了多元化的服务供给格局。
然而,在推进“一城一云一模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构建长效的运营机制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生态协作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运营生态,开展专业化的运营服务。
在实践中,政府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需要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激励、行业监管等措施,使“一城一云一模型”的服务内容、供给规模、发展速度等能够尽可能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市场主导的多元竞争机制也能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用户多元化的应用需求。此外,生态协作和长效运营机制的建立,能够确保“一城一云一模型”服务的稳定可靠供给。
总结
“一城一云一模型”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引擎,正推动着城市向更智能、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向发展。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服务、算力服务和算法服务,还为城市政府、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普惠、普适的数字服务,促进了AI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繁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的深入,相信“一城一云一模型”将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开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