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取暖是指通过高效、环保的取暖方式替代传统的燃煤取暖,以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同时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的深入推进,清洁取暖已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多个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的实地调研,从微观角度观察和分析清洁取暖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清洁取暖、农村能源转型、散煤治理、生物质锅炉、能源结构调整
一、清洁取暖与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型
农村清洁取暖的推进,不仅是一场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更是农村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一步。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由2016年的34%提高至2023年的76%,农村地区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约3900万户。这一变化标志着农村能源消费模式正逐步从传统的散煤向清洁能源转变。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生物质锅炉作为替代散煤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发展潜力和环境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质锅炉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林业剩余物作为燃料,不仅能有效减少散煤的使用,还能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据估算,我国农林剩余物产生量约为9.96亿吨,标煤量为5.62亿吨,生物质燃料可利用量为0.85亿吨,标煤量为0.48亿吨,基本满足我国工业燃煤小锅炉替代需求。生物质锅炉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二、清洁取暖的经济性与可承受力
清洁取暖的经济效益和农村家庭的可承受力是决定其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家庭对清洁取暖的可承受能力普遍较低,38%的农村家庭可承受能力在2000元以下,46%的农村家庭可承受能力在2000~3000元。这一数据显示,农村家庭对清洁取暖的经济负担仍然较重,清洁取暖的推广需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
清洁取暖改造后,不同技术路径的取暖成本普遍上升。例如,直热式电壁挂炉、蓄热式电锅炉的取暖成本是燃煤取暖费用的2.4-3.7倍,而地源热泵的取暖成本仅为燃煤取暖费用的0.6倍左右。这一成本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户对清洁取暖技术的选择和使用。
三、清洁取暖的用户体验与效果
用户体验和取暖效果是评估清洁取暖项目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调研发现,清洁取暖实施以来,居民取暖的清洁性、便捷性得到提升,但与之前燃煤相比,居民感知温度呈现普遍下降状态。仅有27.4%的农户家庭采暖温度达到18℃以上,72.6%的农村家庭冬季采暖温度不到18℃。这一现象表明,尽管清洁取暖技术在减少污染方面效果显著,但在保障农户取暖效果方面仍有待提升。
传统与现代炊暖方式并存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农村,传统炉炕灶与现代清洁取暖设施并存和并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现象反映了农村地区在清洁取暖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提示我们在推进清洁取暖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传统习惯。
总结
农村清洁取暖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能源结构的调整、经济性的考量以及用户体验的优化。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清洁取暖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负担重、取暖效果不理想等挑战。未来,需要从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以实现农村清洁取暖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