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2012年底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摆脱长期的通缩和经济停滞。这些政策被形象地称为“三支箭”,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将从经济增长、通胀预期和劳动力市场三个角度,探讨安倍经济学是否真的为日本经济带来了实质性的复苏。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经济增长、通胀预期、劳动力市场
一、经济增长:低景气周期的困境
安倍经济学的首要目标是恢复经济增长,通过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来提振经济。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日本经济的增长并未达到预期的水平。2013-2019年间,日本GDP的年均增速仅为0.9%,远低于安倍政府设定的2%的目标。此外,日本经济的复苏主要集中在股市和地价的上涨,而非实体经济的增长。日经225指数在这段时间内累计上涨了127.6%,而6个主要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了18.0%。这种增长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政策的短期反应,而非经济基本面的改善。
股市和地价的上涨并未能有效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日本居民部门的金融资产中,超过80%都投入了现金、保险和养老金等低风险资产,仅有约10%投资于股市。这意味着,尽管股市指数大幅上涨,但普通居民并未能从中获得实质性的收益。此外,企业利润的增长也未能转化为工资增长,导致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有限,进一步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二、通胀预期:难以逾越的2%目标
安倍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2%的通胀率,以摆脱长期的通缩困境。然而,尽管日本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量化质化宽松(QQE)、负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控制(YCC),但通胀率始终未能达到2%的目标。2013-2020年间,日本核心CPI同比平均值仅为0.63%,远低于政策目标。

通胀预期的低迷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悲观。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不高,导致他们在消费和投资方面的谨慎。企业更倾向于保留现金而非进行投资,居民则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这种预期的自我实现,进一步加剧了通胀的低迷。此外,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和人口老龄化也对通胀预期产生了负面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僵化导致工资增长缓慢,而人口老龄化则导致消费需求的减少,两者共同作用于通胀预期的形成。
三、劳动力市场:老龄化与就业率的悖论
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特别是通过鼓励女性和老年人参与劳动力市场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然而,尽管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但整体的劳动力市场仍然面临老龄化的压力。2013-2019年间,日本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6.8%,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则增加了5.7%。

尽管如此,日本的雇员人数却出现了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女性和老年人的就业率提高。这一现象反映了日本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即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但通过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延长老年人的工作年限,仍然能够维持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然而,这种增长并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女性和老年人的就业往往集中在低收入行业,对整体工资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老龄化也加剧了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
总结
安倍经济学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来提振日本经济,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政策并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经济增长乏力、通胀预期低迷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老龄化压力,共同构成了日本经济复苏的困境。尽管在股市和地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未能有效转化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也未能有效改善通胀预期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安倍经济学的“无实感”繁荣,更多地反映了政策的局限性和经济复苏的复杂性。未来,日本经济的复苏仍需在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关深度报告

国际宏观-郁观海外系列之三:日本走出“失去三十年”?安倍做对了什么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华西证券于2024年9月12日发布,共35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国际宏观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