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算法时代下的快消品营销研究报告:6大关键策略重塑品牌增长路径

2025年算法时代下的快消品营销研究报告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凯络Carat于2025年10月10日发布的报告《2025年算法时代下的快消品营销研究报告》,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在2025年的今天,全球快消品(CPG)行业正站在营销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算法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支配信息分发的“隐形指挥官”。数据显示,算法驱动的自动化决策已覆盖​​59.5%的广告投资​​(预计2027年攀升至79%),从社交动态推送、电商平台推荐到零售终端陈列,算法深刻重构了消费者触达的每一个环节。然而,这场技术革命并非坦途:精准营销时代遗留的“数据孤岛”“转化优先陷阱”与“共享规模衰减”等问题,正让品牌陷入“看得见用户却触达不到心智”的困境。如何在算法主导的新生态中重建品牌与消费者的深度连接?Carat最新发布的《2025算法时代快消品营销战略》报告,通过全球27个市场的3万消费者调研与14年趋势追踪,提炼出6大核心策略,为行业指明破局方向。

关键词:算法时代、快消品营销、共享规模、增长受众、零售媒体、AI伦理

一、算法可用性:品牌生存的“基础基建战”

在算法时代,品牌的“物理可得性”与“心理可得性”正被重新定义——前者依赖零售供应链的算法调度(如智能补货、个性化陈列),后者则取决于内容推荐系统的“曝光优先级”。报告显示,​​超60%的低参与度品类(如日用品、基础食品)购买决策已部分由AI代理完成​​,这意味着品牌若无法进入算法的“推荐白名单”,即便产品质量过硬,也可能被直接过滤在消费者视野之外。

这场“可用性战争”的胜负手,在于品牌对算法“底层语言”的适配能力。首先,基础数据治理是门槛:品牌需系统性完成标签标准化(如产品属性、使用场景)、分类体系优化(匹配平台类目规则)、SEO强化(搜索关键词与算法索引逻辑对齐)及跨触点链接策略(官网、电商、社交账号的统一身份识别)。例如,某国际洗发水品牌通过优化产品详情页的“成分-功效”标签组合,使其在亚马逊算法中的“敏感肌适用”搜索排名提升37%,自然流量增长22%。

更关键的是“预测建模”的进阶应用。品牌需联合IT部门打破数据壁垒,将用户行为数据(浏览、加购)、社交文化信号(热点话题、KOL讨论)与商业目标(新品推广、库存周转)结合,训练AI理解“何时、何地、向谁推送何种内容”。但技术之外,伦理风险不容忽视:52%的CPG高管担忧AI训练数据偏差导致“偏见推荐”(如过度聚焦年轻群体忽略银发需求),因此​​组建AI伦理委员会​​(负责数据使用边界决策)成为头部品牌的标配——某头部乳企通过伦理审查机制,将儿童奶粉广告的算法投放年龄层精准扩展至新手妈妈群体,避免因数据偏差遗漏核心客群。

二、增长受众:从“精准分层”到“社区共情”的范式转移

精准营销时代,品牌习惯通过人口统计学(年龄、性别)或行为标签(购买频次、客单价)划分人群,但算法碎片化加剧了“受众重叠困境”——同一用户在不同平台被重复标记为“母婴用户”“健身爱好者”“性价比追求者”,导致预算分散且效果稀释。报告显示,​​仅38%的品牌能跨平台识别高价值用户的真实需求​​,而62%的营销预算因“围墙花园”(各平台数据不互通)被浪费在无效触达上。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是转向“增长受众”策略:不再追求覆盖更多“细分人群”,而是找到围绕共同兴趣或生活方式形成的“高共鸣社区”,并通过文化相关性建立深度连接。例如,某植物基饮料品牌发现,热衷户外露营的Z世代与环保主义者虽属不同细分标签,但在“可持续生活方式”社区中高度重叠——通过赞助露营节、联合环保KOL发起“零废弃野餐”活动,该品牌在半年内触达了原本需5个独立campaign才能覆盖的1200万潜在用户,且用户留存率提升41%。

Carat提出的“增长图谱”工具进一步具象化了这一策略:基于专有身份解决方案,将“兴趣图”(用户关注的内容、参与的社群)与“倾向性得分”(购买可能性预测)结合,动态绘制品牌的全域受众宇宙地图。某零食品牌运用该工具后,优先向“办公室解压零食”社区(而非泛“休闲食品”群体)投放创意广告,结合“午休时刻小确幸”的场景化文案,单次活动转化率较传统精准营销提升2.3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需技术与人性的平衡——​​49%的CMO认为,AI生成创意虽高效,但缺乏情感温度​​,因此“人智(PI)+算法(AI)”的协同规划成为主流:算法提供海量选项,人类策划者则注入文化洞察与情感共鸣点。

三、零售媒体:算法时代的“品牌战场新前线”

当算法决定“消费者在何处看到品牌”时,零售终端(超市、便利店、电商货架)作为最后一道触点,其价值被算法放大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数据显示,​​品牌在购买情境中的“易回忆性”75%由零售体验贡献​​(远超付费广告的3倍),而零售媒体网络(如沃尔玛Connected、天猫U先)正通过“数据+场景”融合,成为品牌与零售商博弈的关键战场。

但当前零售媒体生态存在显著矛盾:41.3%的CPG高管承认正在自建市场平台以销售第三方服务(如数据洞察、广告位),但零售商往往以“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牺牲品牌合作伙伴利益——例如,某连锁超市将算法推荐的黄金陈列位优先分配给佣金更高的竞品,导致合作品牌销量下滑15%。如何重构价值交换?报告提出三大路径:

其一,​​提供品类级洞察​​:品牌联合代理商,基于自身销售数据与零售商会员画像,输出“某区域消费者对高蛋白零食的需求增长20%”等具体结论,帮助零售商优化选品与陈列,而非单纯要求流量倾斜;其二,​​激活机构数据优势​​:例如,利用线下门店的“购物篮关联分析”数据(如购买婴儿奶粉的用户常同时选购湿纸巾),为零售商设计交叉促销方案,提升双方GMV;其三,​​赋能线下零售商算法能力​​:针对尚未建立零售媒体网络的独立店铺,品牌可提供轻量级算法工具(如基于天气、客流量的动态定价建议),帮助其提升运营效率并分润收益。

某头部洗衣液品牌的实践印证了这一逻辑:通过与区域性连锁超市共享“夏季高温地区浓缩洗衣液需求激增”的数据,双方联合调整货架位置并推出“买一送一”限时活动,该品牌在该区域的周均销量环比增长33%,超市端客单价同步提升18%,实现真正的双赢。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算法时代,快消品品牌最需要优先改进的环节是什么?​

A:基础数据治理与AI伦理建设。包括标签标准化、跨触点链接策略(解决“算法看不见品牌”的问题),以及组建AI伦理委员会(避免数据偏差导致的“偏见推荐”)。

​Q2:如何解决精准营销带来的“受众碎片化”问题?​

A:转向“增长受众”策略,通过识别高共鸣社区(如“可持续生活”“办公室解压”)而非单一细分标签,结合“增长图谱”工具动态定位高价值人群,并用人类创意赋予算法内容情感温度。

​Q3:零售媒体网络对品牌有哪些风险?如何应对?​

A:主要风险是零售商以自身收益为导向牺牲品牌利益(如优质陈列位分配不公)。应对策略包括提供品类洞察、激活机构数据能力(如购物篮分析)、赋能线下零售商算法工具,构建“品牌-零售商”共赢的价值交换模式。

相关深度报告

2025年算法时代下的快消品营销研究报告

2025年算法时代下的快消品营销研究报告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凯络Carat于2025年10月10日发布,共22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快消品,营销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