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社会,过敏性疾病尤其是哮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哮喘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革新。本报告聚焦于2025年中国过敏性疾病药物行业中的哮喘生物制剂治疗现状与联合疗法探索,旨在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洞察。通过详细分析哮喘的发病机制、现有治疗模式、市场规模、用药格局以及新药研发进展,我们将揭示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
关键词:哮喘、生物制剂、联合疗法、市场规模、治疗现状
一、哮喘治疗模式与市场现状
1. 哮喘治疗模式的多元化
哮喘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治疗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化学药物为基础的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以及生物制剂疗法。化学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基础治疗手段,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控制哮喘症状。
过敏原免疫治疗(AIT)则是一种能够改变疾病自然病程的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传统疗法无效且过敏原明确的患者。AIT通过逐渐增加患者对过敏原的暴露量,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减少或消除过敏反应。然而,AIT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的耐心和坚持。
生物制剂疗法是近年来哮喘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主要针对2型炎症,适用于中重度哮喘病例。这类药物通过精准作用于特定的炎症通路,如抗IgE、抗IL-5/IL-5R、抗IL-4R以及抗TSLP等,为重度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特定生物标志物的严重患者,生物制剂疗法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2. 中国哮喘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
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报告数据,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12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9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速为9.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速预计将达到15.6%,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67亿元。这一增长趋势的背后,有多个因素在推动。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高质量、创新药物的付费意愿不断增强,推动了市场的扩容。其次,国家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强化了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同时加速了创新药物的审评审批,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药企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增加,以及国产吸入制剂技术的升级和靶向生物制剂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治疗选择,形成了供需两旺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针对IL-4R、IL-5等多靶点的联合阻断药物研发的加速,有望解决现有疗法对部分患者疗效不足的问题。同时,儿童专用吸入制剂、智能吸入器等创新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提升治疗依从性,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和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测试等诊断技术的普及,也将推动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从2025年的35%提升至2030年的48%,进而推动预防性治疗市场的增长。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正处于“需求升级-技术突破-政策赋能”的黄金发展期,未来有望形成覆盖全病程、全人群的创新生态体系,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治疗。
二、哮喘生物制剂的研发进展与用药格局
1. 生物制剂的研发进展
在哮喘生物制剂的研发方面,中国正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全球范围内,针对哮喘的生物制剂研发主要集中在单克隆抗体药物上,这些药物通过精准作用于特定的炎症通路,为重度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中国,多个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康诺亚研发的司普奇拜单抗(IL-4Rα靶点)已成功进入临床III期,这标志着该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积极信号,距离上市应用更近一步。此外,安进的Rocatinlimab(OX40靶点)、智翔金泰的Tejikibart(IL-4Rα靶点)等众多药物也处于临床II期,它们正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这些药物的研发不仅涵盖了IL-5、TSLP、IL-4Rα等多个重要靶点,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哮喘患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例如,抗IgE单抗(如奥马珠单抗)作为全球首个上市的哮喘生物制剂,已用于过敏性哮喘治疗近20年,尤其适用于IgE介导的过敏性哮喘。而抗IL-5/IL-5R单抗(如美泊利珠单抗、本瑞利珠单抗)则对嗜酸粒细胞性重度哮喘更为有效。
2. 用药格局的多样化
中国过敏性哮喘的用药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控制药物方面,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联合制剂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这些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炎症,减轻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有效控制哮喘症状。
生物制剂作为近年来哮喘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发展迅速。抗IgE、抗IL-5/IL-5R、抗IL-4R以及抗TSLP这四类单抗生物制剂,为经标准治疗仍无法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带来了多元且精准的新增治疗方案。这些生物制剂作为附加治疗,用于经过第4级治疗仍无法控制的重度哮喘患者,为不同类型的重度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在缓解药物方面,SABA(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SAMA(短效抗胆碱能药物)等化学药可快速缓解症状,如沙丁胺醇等销量上升。联合制剂结合多种机制,满足不同治疗需求,各类药物协同服务患者,为哮喘患者提供了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 哮喘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
A1: 哮喘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化学药物为基础的治疗、过敏原免疫治疗(AIT)以及生物制剂疗法。化学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是基础治疗手段,AIT适用于传统疗法无效且过敏原明确的患者,生物制剂疗法则针对2型炎症,适用于中重度哮喘病例。
Q2: 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的增长趋势如何?
A2: 中国过敏性哮喘药物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12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96亿元,预计未来将以年复合增速15.6%增长,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7亿元。
Q3: 哮喘生物制剂的研发进展如何?
A3: 中国多个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康诺亚的司普奇拜单抗(IL-4Rα靶点)已进入临床III期,安进的Rocatinlimab(OX40靶点)等药物处于临床II期,这些药物为重度哮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相关深度报告
2025年中国过敏性疾病药物行业系列报告(二):哮喘生物制剂治疗现状与联合疗法探索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头豹研究院于2025年10月15日发布,共12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过敏性疾病,生物制剂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远瞻慧库-360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