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美妆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眼部彩妆作为其中的关键部分,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睫毛膏,作为眼部彩妆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再仅仅是一种用于修饰睫毛的基础美妆产品,更成为了消费者表达情绪、展现个性与风格的重要工具,进阶为眼妆中的高光引擎。本报告将深入剖析睫毛膏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分类、特征、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政策环境以及竞争格局等,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且深入的睫毛膏行业画像,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机遇。
关键词:2025年、睫毛膏、眼部彩妆、行业特征、市场规模、竞争格局
1. 行业特征:多元驱动下的动态演变
睫毛膏行业具有产品种类繁多、产品创新加速、消费者需求升级三大显著特征,这些特征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行业的动态演变。
产品种类繁多构成了睫毛膏行业丰富多样的市场格局。从功能维度来看,睫毛膏涵盖了浓密、纤长、卷翘、防水、滋养等多种类型,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睫毛效果和护理需求的差异化追求。例如,浓密型睫毛膏可以让睫毛看起来更加丰盈,适合追求眼部立体感的消费者;纤长型睫毛膏则侧重于拉长睫毛,打造出修长的眼妆效果;防水型睫毛膏满足了消费者在特殊场合,如游泳、下雨天等,保持妆容完整的需求。在刷头设计方面,螺旋形、纤长型、浓密型、细梳子形等不同形状的刷头,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涂抹体验,能够精准地打造出不同的睫毛效果。质地上,霜状、液状、膏状等不同质地的睫毛膏,也各有其特点和适用场景。此外,使用场景的细分,如日常、夜场、防水等,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种类。同时,随着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强,睫毛膏市场不断拓展,形成了覆盖不同需求、价格和品牌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产品创新加速是睫毛膏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睫毛膏产品的性能提升和品质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在纳米技术方面,它能够提升成膜强度,延长持妆时间。例如,第三代睫毛膏持妆时长突破18小时,为消费者提供了长时间持妆的保障,满足了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的需求。生物技术的应用则体现在利用合成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原料,如替代巴西棕榈蜡,这不仅减少了对外部进口原料的依赖,还提升了产品的环保性。智能制造也是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向,自动化生产线,如3D打印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推动了产业标准化进程。这些技术创新使得睫毛膏产品在性能、品质和环保性等方面不断提升,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使用体验。
消费者需求升级促使睫毛膏行业向高品质、个性化方向转型。一方面,个性化、场景化需求推动企业推出多样化的产品。不同颜色的睫毛膏,如黑色、棕色、蓝色、金色等,能够满足消费者创意妆容的需求,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心情打造出独特的眼妆效果。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等理念的重视,他们对产品的安全性、持久性和环保性更加关注。滋养型睫毛膏因添加维生素E、蜂蜜等成分,成为解决睫毛损伤需求的“刚需产品”。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无添加、天然成分的产品,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同时关注产品的持久性和环保性,这推动了行业向高品质转型。消费者需求升级促使睫毛膏行业不断创新和优化,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2. 发展历程:从起步到繁荣的进阶之路
中国眼部彩妆行业经历了从初步接触到快速发展的历程,睫毛膏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不断演进。
在萌芽期(1980 - 2000年),中国眼部彩妆行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以进口品牌为主,产品种类单一,主要为眼影、眼线笔等,价格较高,主要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到了1990年代,国产化妆品产业开始崛起,本土品牌逐渐推出基础眼部彩妆产品,如眼线液、睫毛增长液等,但整体市场规模较小,消费者认知度有限。这一时期,睫毛膏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种类相对较少,消费者对睫毛膏的认知和需求也较为有限。
进入启动期(2000 - 2020年),国际品牌引入全球美妆趋势,推动中国眼部彩妆产品线丰富化,出现了防水睫毛膏、多功能眼影盘等创新产品。2010年后,电商平台(如淘宝)和社交媒体(如小红书)兴起,线上销售渠道成为主流,消费者对个性化、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激增。完美日记、花西子等国产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和KOL推广迅速占领市场,形成与国际品牌的竞争格局。在这一阶段,睫毛膏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国产品牌逐渐崛起,与国际品牌展开竞争。
近年来,中国眼部彩妆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睫毛膏市场也呈现出全面升级的态势。纳米成膜、生物基成分等技术应用提升产品持久性和安全性,功能性睫毛膏(如滋养型、彩色型)占比显著增长。消费者对绿色、环保型产品关注度上升,品牌开始注重可降解包装和天然成分研发。睫毛膏正经历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 + 健康 + 环保”的全面升级,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个性化、环保产品的需求。这一时期,睫毛膏市场不仅在技术和产品功能上取得了显著进步,还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实践。
3. 产业链分析: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
睫毛膏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睫毛膏产品品牌商与制造商以及下游消费者,各环节相互协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在产业链上游,生产制造端的上游原材料厂商众多,包括中淼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易巴化工原料有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等。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如巴西棕榈蜡、合成生物基材料、植物纤维)和生产设备制造(如自动化刷头设备、智能生产线)。当前,中国睫毛膏厂商对巴西棕榈蜡的进口依存度高,但合成生物基替代材料的应用比例逐步上升,华熙生物等企业建设的微球原料生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后可将国产化率提升至40%以上。同时,山东平度等地通过打造“美妆睫毛产业大脑”和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推动上游原料企业(如拉丝、磨尖、染色等)的产业集聚,形成“两园两基地”布局,补齐化纤原料生产环节短板。技术层面,纳米成膜技术、生物基成分研发成为核心竞争点,部分企业通过“小单快反”模式覆盖3,000余种睫毛产品款式,适应下游厂商的快速迭代需求。上游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国产化替代显著影响睫毛膏厂商的成本控制与产品竞争力。一方面,合成生物基材料的普及可降低原料进口依赖,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同时通过“植物纤维 + 纳米成膜”技术推动第三代睫毛膏的溢价能力。另一方面,智能制造设备的升级使厂商生产效率提升5 - 6倍,经济效益增长20%,助力中小品牌实现规模化生产。
产业链中游是品牌端,市场参与者众多,产品迭代快。一方面,以纳米/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强化持妆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洞察细分市场需求,推出多功能性睫毛膏产品。国际高端品牌如Dior和兰蔻采用纳米技术,通过微蜡包裹和定型膜技术延长睫毛膏的持妆时间,同时提升睫毛的浓密感和卷翘度。雅诗兰黛则通过纳米纤维均匀分布技术,使睫毛膏在涂抹时更易附着于睫毛,并结合特殊刷头设计,确保睫毛根部被充分滋养,其产品能持久保持卷翘状态10小时以上。国产品牌如卡姿兰和美宝莲通过本土化创新,推出针对亚洲人睫毛特点的防水睫毛膏,利用生物活性成分增强睫毛韧性,减少拉扯损伤,同时通过电商渠道和社交媒体营销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以高性价比抢占中端市场。新兴国货品牌如三资堂、PIARA佩冉和艾杜纱则聚焦细分需求,三资堂采用独特的“纤长刷头 + 卷翘刷头”双头设计,用户可根据需求自由切换,既能打造自然纤长睫毛,又能实现持久卷翘效果。PIARA佩冉凭借“长短交替”刷齿设计实现自然纤长效果;艾杜纱通过防水不晕染技术解决油性皮肤用户的痛点,并通过跨界联名和AI定制化服务吸引年轻消费者。日韩系品牌如奇士美和珂莱欧通过轻便妆效和温感变色技术切入市场,以高性价比和自然妆效覆盖年轻女性群体。纳米增长睫毛膏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产品功能的多元化,中国本土品牌如“云朵美瞳”和“魅之眼眸”则推出针对不同眼型的妙翘睫毛膏,结合3D打印技术优化刷头弧度,满足消费者对自然轮廓和持久定形的需求。
产业链下游主要是渠道端及终端客户。消费降级背景下,大众购买睫毛膏的价格集中在60元以下,主要渠道为抖音和淘系平台。从功能看,消费者对睫毛膏产品最大的诉求是达到自然纤长、不苍蝇腿的效果,以及对产品的防水防汗性能要求高。此外,消费者也期待容易操作的友好体验。从价格偏好看,虽然消费者对睫毛膏的功效要求日益提升,但消费降级背景下,60元以下的睫毛膏市场展现出较强活力,尤其是40元以下的市场,消费增长明显。2024年,以销量计,60元以下睫毛膏销量占比达90%以上,其中40元以下的产品销量占比达50%以上,同比2023年增长近30%。从渠道看,2024年睫毛膏线上销售数据显示,抖音、淘系分别以48.8%和46%的销售额占比构成行业两极格局。
常见问题解答(FAQs)
问:睫毛膏按防水性能如何分类?
答:可分为防水型睫毛膏和耐水型睫毛膏。防水型睫毛膏主要成分是蜡和聚合物,卸妆时需用含油卸妆产品;耐水型睫毛膏采用硬脂酸、三乙醇胺和丙烯酸共聚物等配制,可用水或普通洁面产品卸妆。
问:2020 - 2024年睫毛膏行业市场规模情况如何?
答:2020 - 2024年,睫毛膏行业市场规模由27.61亿人民币元增长至35.99亿人民币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6.85%。
问:睫毛膏行业竞争格局如何?
答:第一梯队为三资堂、橘朵;第二梯队为佩冉、UKISS、AKF等。三资堂、橘朵等凭借精准定位细分市场以及高效营销策略扩大市场覆盖,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目前行业CR5不足30%。
问:消费者购买睫毛膏的主要渠道和价格偏好是怎样的?
答:消费降级背景下,大众购买睫毛膏主要渠道为抖音和淘系平台,价格集中在60元以下,其中40元以下的产品销量占比达50%以上,2024年该价格带销量同比增长近30%,抖音以近50%的销售额占比位居首位。
远瞻慧库-360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