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鸿路钢构分析:机器人降本变革钢结构行业,渗透率提升至4.01%

鸿路钢构(002541)抓经济结构转型机遇,机器人降本变革行业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国金证券于2025年3月22日发布的报告《鸿路钢构(002541)抓经济结构转型机遇,机器人降本变革行业》,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钢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家"双碳"目标推动下,钢结构以其绿色环保、可回收利用等优势,逐步替代传统混凝土结构,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焊工短缺等问题,促使钢结构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鸿路钢构凭借全国十大生产基地布局和前瞻性的机器人应用战略,正在引领这场行业变革。本文将深入分析鸿路钢构如何抓住经济结构转型机遇,通过机器人应用实现降本增效,以及在钢结构渗透率提升背景下巩固市场领先地位的发展路径。

一、鸿路钢构:中国钢结构制造的领军企业

1.1 企业发展历程与规模优势

鸿路钢构成立于2002年9月,总部位于合肥市双凤开发区,2011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541.SZ)。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成长为国内钢结构制造领域的标杆企业,专注于钢结构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截至2023年底,公司年产能已达到500万吨,位居行业第一,预计到2024年底将进一步扩大至520万吨。

公司采取全国化布局战略,在安徽合肥、下塘、涡阳、金寨、宣城、颖上、蚌埠、河南汝阳、重庆南川及湖北团风等地建立了十大生产基地,总建筑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这种分布式生产基地网络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增强了公司服务全国市场的能力。以重庆鸿路钢构为例,该基地月产8万余吨钢材,可承接轻钢、重钢、桥梁类订单,并配套生产擦条、钢筋桁架楼承板等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区域供应链体系。

表:鸿路钢构十大生产基地基本情况

基地名称 建筑面积(万㎡) 主要产品与特点
合肥鸿路总部 110 拥有轻钢、重钢、桥梁生产线及配套产品全产业链
涡阳鸿路钢构 180 轻钢、重钢、擦条及钢筋桁架楼承板等
金寨鸿路钢构 36 20余条自动化生产线,专注轻钢、重钢、箱型钢构件
汝阳鸿路钢构 50 各类建筑钢结构、厂房钢结构、桥梁钢结构等
重庆鸿路钢构 70 月产8万余吨,服务西南市场,配套产品齐全

1.2 业务结构与经营表现

钢结构构件是鸿路钢构的核心业务,自2018年起收入占比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23年达到228.10亿元,2016-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34%。公司采取"材料价格+加工费"的定价模式,产品广泛应用于文化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工业厂房等领域。2023年,公司钢结构销量达425.65万吨,产销率94.84%,产能利用率接近90%,显示出高效的生产运营能力。

从财务表现来看,公司营收由2016年的36.2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35.39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达31%;归母净利润由1.46亿元增长至11.79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2024年前三季度,受行业需求疲软和钢价下滑影响,公司实现营收158.87亿元,同比下降6.37%;归母净利6.55亿元,同比下降26.29%。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为解决焊接瓶颈大幅增加研发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5.07亿元,同比增长19%,为后续智能化转型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商业模式上,鸿路钢构独树一帜,与大型钢结构总承包企业形成错位竞争,专注于材料制造环节。通过与各类钢结构工程国企、民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公司构筑了稳定的订单来源。2020-2023年公司新签订单呈现上升趋势,尽管2024年全年新签订单282.98亿元,同比下降4.76%,但大订单(合同金额1亿元以上或加工量1万吨以上)占比仍保持在20%左右,显示出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钢结构行业双重增长动力:渗透率与集中度同步提升

2.1 绿色建筑政策推动钢结构渗透率持续提高

钢结构行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渗透率提升与市场集中度提高形成双重增长动力。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数据,2023年我国钢结构加工量达1.12亿吨,同比增长10.5%,2017-2023年平均增速超过10%,占粗钢产量的比例提升至11%。行业预测显示,到2025年全国钢结构用量将达到1.4亿吨左右,占粗钢产量15%以上;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2亿吨,占比达25%以上。

钢结构渗透率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来自其显著的环保与经济优势。研究表明,钢结构在生产阶段比混凝土节能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在施工阶段节能1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全生命周期来看,钢结构在用新水量、能耗、环境排放等方面优势明显。以某典型建筑为例,钢结构方案的温室气体排放较混凝土方案减少15%,有害气体排放降低32%,固体废弃物减少51%。

表: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环保性能对比(单位:kg/m²)

指标 生产阶段 施工阶段 全生命周期
温室气体(CO₂) 钢结构减少10% 钢结构减少29% 钢结构减少15%
能源消耗 钢结构减少5% 钢结构减少39% 钢结构减少12%
固体废弃物 钢结构增加34% 钢结构减少63% 钢结构减少51%

2.2 应用场景多元化助力市场扩容

钢结构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特征,主要包括六大类:大跨度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工业厂房、桥梁、住宅等。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统计,2023年钢结构用量最大的三个领域分别是:文化体育场馆(占比24%)、超高层建筑与写字楼(22%)、工业厂房与仓储(18%)。随着"十四五"期间基建投资加码和制造业升级,电厂、交通枢纽、会展中心等大跨度公共建筑需求持续释放,为钢结构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在经济性方面,装配式钢结构(PS)相比装配式混凝土(PC)具有多重优势:自重仅为传统建筑的30-50%,施工效率提高4倍,建设周期缩短至1/3,空间利用率增加5-8%,建筑垃圾减少30%以上,碳排放降低35%以上。这些优势使得钢结构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等场景成为首选方案。以30-50层的钢结构工程为例,可比混凝土结构缩短工期8-12个月,显著提升投资回报率。

2.3 行业集中度提升与鸿路钢构的领先地位

钢结构行业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但市场集中度正逐步提高。2023年,行业CR5(前五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从2017年的4.32%提升至7.46%。其中,鸿路钢构以448.8万吨产量、4.0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较2017年的1.55%显著提升。同期的杭萧钢构、精工钢构、东南网架、富煌钢构市占率分别为1.42%、1.09%、0.59%、0.36%。

鸿路钢构能够持续扩大领先优势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竞争策略。不同于央企国企聚焦EPC总承包,也不同于其他民企向工程领域延伸,鸿路钢构专注于材料制造环节,通过规模化、智能化生产降低成本。2018-2023年,公司吨成本从4423元降至4625元,较同行低15-20%,构筑了坚实的成本护城河。同期,公司收入从54.47亿元增长至228.1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产能布局看,鸿路钢构十大生产基地形成了覆盖华东、华中、西南的区域网络,产能利用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2023年,公司产销率接近95%,显示出良好的订单消化能力。随着2024-2025年产能进一步扩张至520万吨,公司有望在行业整合期获取更多市场份额,向着《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培育若干家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企业集团"目标稳步迈进。

三、机器人革命:破解人力瓶颈的智能化路径

3.1 钢结构行业面临的人力资源挑战

钢结构制造业属于典型的人员密集型行业,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速已明显放缓,2023年仅小幅增长0.58%至7.75亿人。鸿路钢构员工规模庞大,截至2023年底,公司总员工达21986人,其中生产人员19301人,占比高达87.79%。近年来,公司人均薪酬持续攀升,2023年达到11.42万元/年,人力成本成为影响盈利的重要因素。

焊接工序是钢结构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自动化程度最低、人力依赖最强的部分。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焊工长期位列全国"最缺工"职业前十。据人社部数据,2022年焊工在一到四季度的"最缺工"职业排行中分别位列第11、15、10、12名。以鸿路钢构为例,假设焊工平均年焊接能力为600吨(行业平均约400吨),2023年449万吨产量对应约7000名焊工,占员工总数的30%以上。焊工短缺直接制约了产能释放和订单交付能力。

劳动力结构问题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还影响了产品质量稳定性。钢结构焊接质量受工人技术水平和状态影响较大,人工焊接的标准化程度低,返工率高。特别是在文化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等高端领域,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安全,客户对产品一致性和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钢结构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转型。

3.2 鸿路钢构的智能化布局与焊接机器人突破

鸿路钢构自2018年起开始智能化探索,2021年后加速推进,形成了清晰的机器人应用路径。2022年,公司重点布局激光智能切割、小型连接件专业化生产、机器人自主寻位焊接、机器人喷涂等技术;2023年自主研发"弧焊机器人控制系统",并在十大生产基地部分产线投入使用轻巧焊接机器人和地轨式机器人焊接工作站。

2024年,公司焊接机器人应用进入快车道,密集发布相关招标:4月招标2000套机器人行走轴地轨和2000套弧焊机器人清枪器;4月中旬招标5000件机器人防弧光护栏;12月招标500台机器人埋弧焊送丝机。这套智能焊接系统由离线编程软件、跟踪系统、控制系统、视觉定位系统等组成,实现了从图纸导入到焊缝设置的自动化流程。

表:鸿路钢构焊接机器人工作流程与技术组成

工作步骤 技术实现 核心价值
图纸导入与焊缝设置 从建筑设计软件导出模型,设置焊缝和焊道顺序 减少人工读图误差,提高准备效率
路径规划与仿真 数字孪生系统编辑动作,运动仿真防碰撞 优化焊接路径,确保加工安全
工件识别与定位 3D相机扫描,空间定位与焊缝校正 解决工件摆放偏差问题
自动焊接与位置调整 机器人按指令焊接,变位机调整工件角度 实现复杂位置连续焊接

焊接机器人的应用将带来三重变革:一是质量提升,机器人可避免人工状态波动,保证焊接稳定性;二是成本降低,单台机器人可替代2-4名焊工,按熟练焊工年薪15-18万元计算,人力节省显著;三是产能释放,机器人可实现多班制生产,突破人工单班作业的产能瓶颈。据测算,若单台机器人替代4名焊工,在20%、40%、80%的渗透率下可提升毛利率0.69、1.37、2.74个百分点。

3.3 智能化转型的短期阵痛与长期价值

鸿路钢构的智能化进程虽前景广阔,但短期内面临研发投入增加、吨盈利承压的挑战。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1.52%,2024年前三季度继续增长18.74%至5.07亿元。按产量计算,吨研发费用从2023年初的100元左右升至2024年三季度的217元,直接影响短期盈利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吨扣非净利同比下降,部分反映了智能化投入的影响。

然而,这种投入是行业转型的必要代价。钢结构制造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早期布局者将获得先发优势。鸿路钢构选择自主研发路径,相比直接采购商用机器人,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更契合钢结构焊接的特殊要求,长期来看将形成专属技术壁垒。随着机器人应用规模扩大和经验曲线效应显现,单位投入产出比将不断提高。

从行业角度看,焊接机器人的普及将重构钢结构制造业的竞争格局。传统模式下,企业扩张受制于焊工数量和技术水平;智能化转型后,产能将更多取决于机器人部署速度和技术迭代能力。鸿路钢构凭借规模优势和研发投入,有望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巩固领导地位,实现"渗透率提升+市场份额扩大+利润率改善"的三重增长。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鸿路钢构在钢结构行业的市场地位如何?
A1:鸿路钢构是中国钢结构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2023年产量达448.8万吨,市场占有率4.01%,位居行业第一。公司拥有全国十大生产基地,年产能500万吨,2017-2023年产量复合增长率达29.49%,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Q2:钢结构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有哪些优势?
A2:钢结构具有显著环保优势:生产阶段节能3%,减碳10%;施工阶段节能12%,减碳15%。全生命周期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5%,降低固体废弃物51%。经济性方面,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效率提高4倍,建设周期缩短至1/3,空间利用率增加5-8%。

Q3:鸿路钢构为什么要大规模应用焊接机器人?
A3:主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焊工短缺,钢结构焊接自动化率低,焊工长期位列"最缺工"职业前十;二是人力成本上升,2023年公司生产人员占比87.79%,人均薪酬达11.42万元;三是质量稳定性需求,机器人可避免人工焊接的状态波动,提升产品一致性。

Q4:焊接机器人能带来哪些具体效益?
A4:根据测算,单台机器人可替代2-4名焊工。在替代4名焊工、渗透率20%-80%的情景下,可提升毛利率0.69-2.74个百分点,吨毛利增加37.91-151.63元。同时还能通过多班制作业提升产能利用率,突破生产瓶颈。

Q5:钢结构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有多大?
A5:根据行业规划,2025年钢结构用量将达1.4亿吨(占粗钢产量15%),2035年突破2亿吨(占比25%)。当前渗透率约11%,文化体育场馆、超高层建筑、工业厂房是三大主要应用领域,分别占比24%、22%、18%,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相关深度报告

鸿路钢构(002541)抓经济结构转型机遇,机器人降本变革行业

鸿路钢构(002541)抓经济结构转型机遇,机器人降本变革行业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国金证券于2025年3月22日发布,共19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鸿路钢构,002541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