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赛道。中国作为低空经济的先行者,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本报告从低空经济的定义与产业链入手,深入分析2025年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区域格局、技术突破及商业化路径,并结合龙头企业案例,揭示这一新兴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低空经济、eVTOL、无人机、空域管理、低空产业链、商业化应用
一、低空经济:定义、产业链与政策红利
1.1 产业定义与范围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可延伸至3,000米)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涵盖载人、载货及作业等多场景飞行活动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空域资源开发,实现人与物的高效流动,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1.2 产业链全景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可分为三大环节:
- 上游:空管系统、飞行基地等基础设施,为空域管理和飞行安全提供保障。
- 中游:无人机、eVTOL、直升机等飞行器的研发与制造,是产业规模的核心支撑。
- 下游:低空运营服务,包括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文旅体验等应用场景。
从应用角度看,低空经济已渗透至交通、农业、能源、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形成“飞行器+场景”的多元化生态。
1.3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低空经济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多项政策为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发布时间 | 政策名称 | 核心内容 |
---|---|---|
2021年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 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标志其战略地位确立。 |
2023年10月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 | 提出2025年eVTOL试点运行目标,推动其融入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
2023年1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 | 简化低空空域使用审批流程,为空域市场化改革提供依据。 |
2024年3月 | 《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 明确2030年形成“无人机配送网络+短途客运网络”的目标,市场规模剑指万亿级。 |
政策密集出台的背后,是低空经济被赋予“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定位,其潜力可见一斑。
二、2025年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据赛迪顾问数据,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这一增长主要依赖两大驱动力:
- 低空飞行器制造:无人机和eVTOL是核心增长点。2023年国内无人机市场规模达1174.3亿元,占全球消费级市场的70%。
- 低空运营服务:物流配送、城市交通等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加速,贡献约40%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基础设施(如通用机场、能源站)的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未来或成为新的增长极。
2.2 技术突破与瓶颈
(1)eVTOL:量产加速,电池技术成关键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被誉为“飞行汽车”,其优势在于无需跑道、低碳环保。然而,其商业化面临电池技术的挑战:
- 能量密度:现有锂电池能量密度上限为300Wh/kg,而eVTOL的理想需求为400-500Wh/kg。
- 技术路径: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被视为未来方向,但前者尚未完全量产,后者在功率密度和储氢安全性上仍需突破。
(2)无人机: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无人机已在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领域成熟应用,未来将向城市物流、载人交通等场景延伸。2023年,中国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的50%,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2.3 区域竞争格局
中国低空经济已形成“深京沪领跑、成渝西追赶”的格局:
- 深圳:低空经济企业超1700家,消费级无人机全球市占率70%,政策支持力度全国领先。
- 北京:依托航空航天技术积累,空管系统和eVTOL研发实力突出。
- 成都:通过引入吉利沃飞长空等企业,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产业链集聚效应显著。
三、商业化路径与典型案例
3.1 低空运营的“三步走”策略
民航局提出“先郊后城、先货后人、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
- 郊区试点:以无人机物流、农业植保为主,技术验证和模式探索。
- 城市渗透:eVTOL载人交通试点,如亿航智能在广州、合肥的商业首飞。
- 全面融合:构建城市空中交通网络,实现与地面交通的无缝衔接。
3.2 龙头企业案例
(1)大疆:无人机全球霸主
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其产品覆盖农业、测绘、安防等领域。典型案例包括与安徽合作打造智慧农业产业链,推动植保无人机规模化应用。
(2)亿航智能:eVTOL商业化先锋
亿航是全球首个获得适航证的eVTOL企业,其EH216-S机型已在中国多地完成商业首飞。2024年,亿航与无锡、合肥签约,布局区域运营中心,加速商业化落地。
(3)莱斯信息:空管系统国产化标杆
莱斯信息的空管自动化系统市占率达42%,其与扬州、上海的合作案例显示,低空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石。
四、挑战与建议
4.1 主要挑战
- 空域管理:尽管政策放宽,但低空空域精细化管控仍需完善。
- 技术风险:eVTOL电池、飞控系统的可靠性待验证。
- 公众接受度:城市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噪音问题可能引发争议。
4.2 发展建议
- 政策层面:推动空域分类管理,建立低空飞行标准体系。
- 企业层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是高能量密度电池研发。
- 生态层面:鼓励“无人机+行业”融合创新,培育多元化应用场景。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低空经济与通用航空有何区别?
A1:通用航空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低空经济范围更广,包含无人机、eVTOL等新兴业态,且更强调与城市交通、数字经济的融合。
Q2:eVTOL何时能实现大规模商用?
A2:预计2025-2030年进入试点推广阶段,但全面商用需解决电池技术、空管法规和成本问题。
Q3:哪些城市适合发展低空经济?
A3:具备航空航天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力度大、空域条件宽松的城市(如深圳、成都、合肥)更具优势。
Q4:低空经济对普通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A4:未来可能实现“打飞的”通勤、无人机快递配送、空中观光旅游等,大幅提升生活效率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