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加强,2025年有望成为低空经济从规划转向实际落地的关键元年。本报告将深入分析低空经济的三大核心层级——基础设施建设、飞行器制造与零部件、下游应用场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揭示这一新兴产业的市场潜力与投资价值。报告基于权威数据和研究,全面剖析低空经济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与商业化进程,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洞察。
关键词:低空经济、eVTOL、无人机、低空智联网、5G-A通感一体、北斗导航、空管系统、碳纤维复材、固态电池、城市空中交通
一、2025年:低空经济从规划转向落地的关键转折点
2025年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分水岭,标志着这一新兴产业从前期规划阶段正式进入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阶段。根据最新政策导向和行业动态,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5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发改委报告则进一步细化了发展规划,包括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超前布局低空智能网联基础设施、推动装备研制应用等多个方面。与2024年相比,政策表述更加具体和可操作,预示着低空经济将获得更多实质性支持。
全国各地政府已纷纷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速推进低空经济建设。据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城市颁布了低空经济发展政策,10个省/市/地区推出补贴政策,近20支地方低空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安徽省计划到2025年低空经济规模达到600亿元,建设10个通用机场和150个起降平台;江苏省则目标到2026年带动全省经济增长达2000亿元,建成32个通用机场和500个起降平台。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显示出地方政府对发展低空经济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资金和标准两大关键要素的突破将进一步加速低空经济发展。2024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将低空经济纳入专项债可用作项目资本金领域,并将比例上限从25%提高至30%,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截至2024年末,涉及低空经济建设的专项债项目已发行26个,总投资193.28亿元。同时,深圳和苏州等地已率先发布低空经济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标准化路径,解决了发展方向不统一的问题。
随着试验场陆续投入使用、行业标准逐步统一、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低空经济各环节将形成协同效应,推动产业加速落地。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司,中央空管委在六个城市开展eVTOL运营试点,这些制度性安排为2025年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产业链角度看,低空基建龙头、无人机/eVTOL零部件供应商和下游应用场景运营商将成为最先受益的三大方向。
二、低空智联网: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新基建
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将低空空域从自然资源转变为可计算、可运营的经济资源,这一过程高度依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低空智联网作为低空新基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在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运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构建的智能数字网络体系。它以现有空天地网络为基础,通过多网互联融合、网络化感知和计算服务,构建支撑低空空域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的"连接+算力+能力"平台,最终目标是形成低空智联网与卫星融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低空智联网由通信、导航、监视和气象四大核心部分组成,面临异构性、高密度、高频次和高复杂性四大挑战。一个城市同时在空的低空飞行器可能超过10万架,每日起降架次可达百万级,这对定位、导航、航线规划与动态协调等都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航空领域的管理体系和基础设施难以适应低空对数字化能力的更高需求,亟需建设完善的"空中之路"和科学的"交通规则"。
通信网络是低空智联网的基础,现有5G网络难以满足低空无人机应用需求。传统4G/5G网络主要设计用于地面通信,有效覆盖高度约150米,传输速率也无法满足无人机高清视频回传等大上行需求。5G-A通感一体技术成为解决方案,通过在基站传统通信功能上赋予感知能力,实现通信与感知的融合。2023年以来,华为、中兴等企业已成功完成多项5G-A通感测试,检测准确率高达99%,单站探测距离超2公里,为低空通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导航系统方面,北斗与5G-A的融合构建了高精度导航体系。北斗系统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备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等多种服务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低空应用面临的定位精度低、传输时延大等问题。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可满足低空飞行的导航需求,其网格码技术更可实现空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合肥骆岗公园已建设国内首个基于北斗网格码的全空间无人体系城市级应用示范项目,实现了低空空域资源和地面跨网资源的协同运行。
监视和气象系统是低空安全的重要保障。低空监视系统以北斗定位信息为核心,融合短报文、ADS-B等技术构建保障体系,可对合作类无人机进行监视与服务,对非合作类无人机进行探测与反制。气象方面,低空区域处于对流层中下层,气象条件复杂多变,相控阵天气雷达凭借快速扫描和多波束探测能力,成为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主流方向。中国气象局已制定相控阵天气雷达研发与试验工作方案,计划到"十四五"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三、应用场景多元化:从物流配送到城市空中交通的演进
低空经济的商业化价值最终体现在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上,2025年将见证这些场景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运营的转变。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低空经济场景可分为载物和载人两大类,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特点。
低空物流场景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实现应用落地,正加速向规模化运营迈进。深圳、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已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累计飞行架次超过30万。应用范围涵盖餐饮外卖、医疗配送、快递运输等多个领域,头部厂商已开始常态化运营。合肥、自贡、成都等城市启用无人机进行医疗物品等物资配送,标志着低空物流已快速进入商业化运行阶段。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监管政策的明确,低空物流的市场规模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
载人场景中,文旅应用有望率先落地,城市空中交通则具备更大的长期市场空间。亿航智能运营合格证(OC)申请预计于2025年通过,全国首个eVTOL载人旅游场景有望落地合肥骆岗公园。深圳、合肥、桂林、八达岭长城等地也已布局低空游览项目,预计2026年eVTOL低空旅游市场规模达18.1亿元,2035年达到1367亿元。城市/城际交通场景受制于航线规划、安全性、基建等因素,落地仍需时间,但据头豹研究院估算,2035年eVTOL城市/城际交通市场空间可达3446.7亿元,2050年低空载人日出行规模有望达百万级人次。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作为载人场景的核心载体,即将迎来取证集中期,技术突破持续推进。国内时的科技、零重力等企业有望于2025年获得型号合格证(TG),沃兰特、峰飞、沃飞等厂商则预计2026年取证。eVTOL主要由机身、电动力、能源、航电、飞控及电气六大系统构成,其中复材机身、固态电池和分布式电推进系统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碳纤维复材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等特性,在eVTOL机身应用中占比达75%-80%;固态电池通过能量密度提升、高安全性和高功率输出三大突破,有望解决eVTOL的续航瓶颈;分布式电推技术则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低噪音的推进方案。
人工智能与eVTOL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城市空中交通。类似于智能汽车,eVTOL本质上是移动智能终端,其与视觉语言模型(VLM)、视觉基础设施模型(VFM)和大语言模型(LLM)的融合大势所趋。这种融合不仅能提升飞行器的环境感知和任务规划能力,还能实现高效的人机交互和智能决策。科比特无人机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动态建模效率增长300%,AI决策响应速度达到人类极限的8.6倍,展示了AI技术在低空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相关FAQs
低空经济包含哪些主要组成部分?
低空经济主要包含三大组成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理基础设施(如通用机场、起降平台)、数字基础设施(如空管平台、数字空域)和新型基础设施(如低空智联网);二是飞行器制造与相关零部件,包括无人机、eVTOL及其复材机身、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三是下游应用场景,涵盖物流配送、载人交通、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
5G-A技术对低空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5G-A(5G-Advanced)通感一体技术是低空通信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在基站传统通信功能上赋予感知能力,实现通信与感知的融合,解决现有5G网络难以满足低空无人机应用需求的问题。5G-A通感基站采用4.9GHz频段和128通道设计,通信质量和处理效率大幅提升,能够实现低空区域的网络覆盖,为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管理等应用提供稳定、连续、高速且可靠的通信网络。
低空载人交通预计何时能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低空载人交通将分阶段实现商业化应用。文旅场景因飞行时间短、线路固定、场景单一,有望在2025-2026年率先落地;城市空中交通(如空中出租车)受制于航线规划、安全性、基础设施等因素,预计2030年左右开始试点,2040-2050年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据深城交预测,到2050年城市空中交通日出行规模有望达百万级人次,日营收预计达1.5亿元。
北斗系统在低空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
北斗系统在低空经济中发挥着定位导航的核心作用,其网格码技术更能实现空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北斗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有效解决低空应用面临的定位精度低、传输时延大等问题。基于北斗网格码的空域栅格技术可将低空空域划分为无缝且不重叠的网格单元,实现空域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利用。
eVTOL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有哪些?
eVTOL面临三大主要技术挑战:一是能源系统,现有电池能量密度难以满足长续航需求,固态电池有望成为解决方案;二是轻量化设计,碳纤维复材成为机身首选,占比达75%-80%;三是智能化控制,需要先进的飞控系统与AI技术融合以实现安全可靠的自主飞行。此外,适航认证、噪音控制、安全保障等也是eVTOL商业化必须克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