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中国人民大学最新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LCDI)2025》显示,我国低空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58个参评城市中,深圳以综合得分90.0分位居榜首,北京(85.8分)和成都(85.5分)紧随其后。报告从技术创新、市场潜力、生态协同和政策赋能四个维度,揭示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典型模式及未来趋势,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政策赋能、技术创新、深圳模式
一、政策赋能与生态协同:深圳“全链覆盖”模式树立行业标杆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体系的精准支持。LCDI报告显示,政策赋能效力与城市排名呈显著正相关,排名前10的城市政策得分均在90分以上。其中,深圳以95.3分的政策赋能得分成为典范,其成功关键在于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的政策体系。
在上游环节,深圳通过财政补贴覆盖80%的研发投入,重点支持无人机核心技术攻关。例如,大疆创新与清华深圳研究院合作的微型高能量密度电池项目,使无人机续航能力提升40%。中游环节,政府优先保障零部件企业土地指标,吸引200余家配套企业聚集,形成完整产业链。下游环节则通过开放50条低空物流航线、降低准入门槛等措施,推动丰翼科技成为全球最大物流无人机运营商,日均配送量达2万单。
这种“全链覆盖”模式不仅解决了产业链断裂风险,还形成了良性互动生态。数据显示,深圳低空经济企业总量达2302家,其中3.1%的企业同时布局产业链上中下游,远高于广州(0.3%)、郑州(0.6%)等城市。这种协同效应进一步吸引了基础设施投资——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建成483个低空起降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覆盖率达95%,为产业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其他城市也展现出差异化政策路径。例如海口市通过《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了包含28项任务和9个重点项目的完整体系;张家界市则聚焦“峡谷救援”场景,通过轻量化基建和敏捷政策迭代,3个月内实现救援效率提升30%。这些案例表明,精准的政策设计需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场景需求,避免“一刀切”。
二、技术创新双轨制:北京科研生态与深圳市场驱动的对比分析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LCDI报告将技术创新活力细分为产业创新强度和技术优质度两个维度,结果显示北京(91.1分)和深圳(82.7分)虽同处第一梯队,但发展路径迥异。
北京依托雄厚的科研资源,形成了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数据显示,北京拥有17家低空经济人才培养单位(深圳仅5家),国家级科研立项达124项,是南京(72项)的1.7倍。这种模式推动了基础研究突破,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低空安全研究院开发的动态空域分配算法,已应用于延庆示范区。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30%,显示产学研衔接仍需加强。
相比之下,深圳更依赖市场驱动创新。尽管科研机构数量较少,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大疆、翼飞鸿天等企业通过市场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例如为满足物流无人机抗风需求开发的仿生翼型设计,已申请国际专利。这种模式使深圳在应用型技术领域占据优势,但其基础研究短板也显现出来——在ISO/IEC国际标准制定中,深圳企业参与度仅为北京的60%。
其他城市也在探索特色路径。成都市通过22家跨产业链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杭州市依托“需求反哺”机制,将企业技术竞赛成果直接转化为政策条款。未来,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商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将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超前布局下的协同挑战
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与产业能力的同步提升。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硬件先行、软件滞后”的结构性矛盾——部分城市过度投入物理设施建设,但配套政策、技术和人才未能同步跟进。
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为例,深圳、合肥等6个试点城市的生态协同能力平均得分达77.5分,而非试点城市仅为59.2分。这种差距主要源于试点城市在空域管理规则、数据共享平台等“软基建”上的领先。例如,深圳通过5G-A网络实现飞行器全时追踪,违规飞行事件下降63%;而某些中西部城市虽建成通用机场,但因空域审批流程繁琐,利用率不足40%。
产业链协同不足也是突出挑战。数据显示,广州、郑州等城市虽有数百家低空经济企业,但跨链企业占比不足1%,导致资源难以整合。相比之下,北京中关村(延庆)产业园通过集聚整机制造、低空智联网等全环节企业,形成闭环生态,使技术转化周期缩短50%。
解决这一矛盾需多措并举:一是建立动态政策调整机制,如重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空域实时转换;二是强化区域协同,长三角11个上榜城市正探索共享低空物流网络;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全国已成立7个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计划2025年培养10万名专业人才。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低空经济主要包括哪些应用场景?
A1:主要覆盖物流配送(如无人机快递)、应急救援(物资投送)、农林植保(农药喷洒)、低空旅游(观光飞行)、城市管理(交通监控)等领域。深圳已开放852种应用产品,北京在应急领域应用率达39%。
Q2:哪些城市在低空经济政策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A2:深圳(95.3分)、杭州(93.3分)和海口(91.1分)位列政策赋能前三。深圳侧重全链覆盖,杭州采用“需求反哺”模式,海口则强调制度引领。
Q3:国际竞争中我国低空经济的优势与短板?
A3:优势在于市场规模(2023年无人机产业规模全球第一)和应用创新;短板是国际标准参与度低,仅星逻智能等少数企业主导ISO标准,核心算法仍依赖进口。
Q4:普通消费者何时能体验城市空中交通?
A4:根据试点进度,eVTOL客运或于2030年前在深圳、成都等城市商业化,初期票价预计为出租车3-5倍,随规模扩大逐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