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企业大脑·AI赋能低空经济白皮书:万亿赛道的新质生产力革命

2025年企业大脑·AI赋能低空经济白皮书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蓝凌研究院于2025年4月28日发布的报告《2025年企业大脑·AI赋能低空经济白皮书》,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想象一下,2030年的城市天空:数千架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300米以下的低空有序穿梭,执行着物流配送、交通巡逻、应急救援等任务,而这一切的"空中交通指挥大脑"正是由AI驱动的智能管理系统。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正在加速实现的低空经济未来图景。根据蓝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企业大脑·AI赋能低空经济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8591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在这场空天时代的竞争中,AI技术正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而"企业大脑"则扮演着赋能低空经济全产业链的神经中枢角色。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融合前沿科技与新兴产业的革命性趋势,揭示AI如何重构低空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商业逻辑。

一、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新赛道

1.1 低空经济的定义与范畴演进

低空经济绝非简单的"无人机+"概念,而是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活动范围,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根据白皮书定义,低空经济包含四大核心环节:低空基础设施(占规模15%)、低空飞行器制造(35%)、低空运营服务(20%)和低空飞行保障(30%),呈现出明显的"制造与服务双轮驱动"特征。

与传统航空业相比,低空经济的革命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 技术维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深度融合,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产品形态涌现
  • 空域维度:G类/W类非管制空域的开放利用创造全新价值空间
  • 应用维度:从B端专业场景向C端大众场景快速渗透

1.2 政策红利释放下的爆发式增长

2024年堪称中国低空经济的政策元年,国家发改委专门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台:

政策时间 政策名称 核心内容
2024年3月27日 《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推进通用航空器北斗标配应用,构建全产业链体系
2023年12月26日 《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 推动全域无人体系建设和跨境无人机物流试点
2023年12月21日 《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 将空域划分为7类,明确G/W类非管制空域
2023年11月3日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细化固定空域常态飞行标准,减少空域资源限制

这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低空经济的制度基础设施,特别是空域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商业化运营扫清了最大障碍。白皮书预测,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2025-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将保持25%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3 产业生态与竞争格局初现

低空经济已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从上游的基础材料、中游的整机制造到下游的运营服务。根据白皮书披露的"2024中国低空经济企业百强榜",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 头部聚集效应明显:深圳中天翼创新科技以1000亿估值居首,前10强企业合计估值占百强总估值的52%
  • 区域集群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32家)、长三角(28家)、成渝地区(15家)形成三大产业集聚区
  • 技术路线多元化:无人机(占比43%)、eVTOL(27%)、传统通航装备(30%)并行发展

表:2024中国低空经济企业TOP10估值及主营业务

排名 企业名称 估值(亿元) 主营业务聚焦领域
1 深圳中天翼创新科技 1000 eVTOL整机制造
2 广州汽车集团 811.69 eVTOL及材料配套
3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研究院 655.39 低空交通基础设施
4 中航集团 302.24 直升机、复合材料
5 浙江万丰发展控股 281.12 通用航空器制造
6 中国航空科技工业 257.75 无人机系统
7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 259.96 航空电子设备
8 中航无人机系统 222.95 军用/民用无人机
9 北大联通精密电子 222.03 机载设备
10 中航直升机 200.78 直升机研发制造

二、AI赋能:破解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

2.1 低空经济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仍面临多重制约因素,白皮书将其归纳为"技术-数据-政策-商业"四维挑战:

技术瓶颈尤为突出:当前无人机和eVTOL的自主决策能力仅能达到L3级(有条件自动化),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避障、路径规划等仍需人工干预。关键部件如高能量密度电池(>400Wh/kg)、抗干扰毫米波雷达等仍依赖进口。

数据壁垒制约智能化:低空飞行涉及空域数据、气象数据、城市三维建模数据等20余类异构数据源,缺乏统一标准和共享机制。某头部物流无人机企业数据显示,其80%的研发时间耗费在数据清洗和标注上。

政策监管尚待完善:虽然空域分类框架已建立,但具体到各地区的飞行审批流程、空域动态分配机制仍存在差异。某eVTOL企业测试表明,跨省飞行需协调7个部门,平均审批周期达45天。

商业落地面临成本压力:当前城市无人机配送成本约为地面配送的3-5倍,eVTOL载人飞行每小时运营成本超过万元,亟需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降本增效。

2.2 企业大脑:AI赋能的神经中枢

针对上述挑战,白皮书创新性提出"企业大脑"解决方案——通过构建集成了大模型、知识图谱、智能决策等AI技术的数字中枢系统,实现低空经济全要素的智能化管理。这一系统包含三大核心层:

  1. 智能感知层:通过5G+卫星+地面雷达构建"空天地一体"感知网络,实时采集飞行器状态、空域态势、环境数据等。深圳某企业应用边缘计算技术,将感知延迟控制在50ms以内。

  2. 认知决策层: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构建的智能调度系统,可同时处理超过10万个动态飞行计划。测试显示,AI调度使空域利用率提升40%,冲突预警准确率达99.2%。

  3. 执行控制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虚拟飞行"预演,再反向控制实体飞行器。南京莱斯信息的空管系统已实现每秒1000+指令的并发处理能力。

2.3 标杆企业的AI实践案例

大疆创新的"飞控大脑"已迭代至第五代,集成强化学习算法,使无人机在7级风况下仍能保持稳定悬停。其内部通过智能门户Portal实现研发、生产、运营数据的全域流通,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

中科星图构建的空天信息知识中台,沉淀了超过50万条航空法规、飞行案例等结构化知识,通过AI助手为飞行审批提供智能辅助,使文件准备时间从8小时压缩至30分钟。

普宙科技的智慧城市无人机系统,通过AI视频分析实现违章建筑识别、消防通道占用监测等10余种场景应用,识别准确率达95%,替代了40%的传统人工巡查工作。

三、数智融合:低空经济的未来演进路径

3.1 技术融合催生新场景

AI与低空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孵化三大创新方向:

自主无人系统集群:通过群体智能算法,实现数百架无人机的协同作业。武汉某企业演示了100架无人机同时进行电力巡检,效率提升20倍。

数字低空交通管理:基于区块链的空域资源动态分配系统,支持秒级交易。中国电科开发的试验系统已实现每小时处理1万笔空域使用请求。

虚实融合的飞行服务:AR导航、元宇宙塔台等创新应用。亿航智能在广州测试的VR塔台系统,使管制员可同时监控50+飞行器的三维实时状态。

3.2 企业大脑的架构演进

白皮书预测,2025年企业大脑将向"三化"方向演进:

云原生化:80%的AI能力将通过微服务架构提供,支持弹性扩展。蓝凌的LanBots平台已实现AI模块的即插即用。

领域专业化:针对巡检、物流、载人等细分场景训练的垂直模型将涌现。目前行业已出现10余个专业模型,如电力巡检模型的缺陷识别准确率达98.7%。

人机协同化:AI承担70%的常规决策,人类聚焦异常处理和策略优化。中信海直引入AI系统后,直升机调度员工作效率提升3倍。

3.3 生态共建的产业未来

低空经济的真正爆发需要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

  • 标准体系:亟需建立统一的空域数据标准、通信协议和安全认证体系。目前国内已有3个标准工作组在推进相关工作。

  • 基础设施:每万平方公里需配备50-100个起降点和300个充电桩。深圳计划2025年前建成200个城市空中交通站点。

  • 人才体系:预计到2025年行业人才缺口达50万,特别是AI+航空的复合型人才。多所高校已开设无人机系统工程专业。

  • 应用场景:需要政府开放更多示范场景,如无人机血液配送、跨境物流等。珠海已开通首条海岛无人机物流航线。

迎接空天时代的智能革命

低空经济正站在历史性拐点,AI技术与企业大脑的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人类利用空域的方式。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空域从"自然存在"变为"生产要素",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决策中枢"。随着企业大脑在各场景的深度应用,预计到2025年,低空经济将催生30+新职业,带动百万级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质生产力代表。对于企业而言,拥抱AI赋能的数智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发展的必答题。那些率先构建智能大脑、实现数据驱动的企业,将在万亿级的低空经济新赛道上赢得先机。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什么是低空经济?它与传统航空业有何区别?
A1:低空经济是以3000米以下空域为活动范围,以无人机、eVTOL等新型航空器为核心,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与传统航空业相比,它具有电动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多元化等特点,更强调空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大众化应用。

Q2:企业大脑在低空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
A2:企业大脑是集成AI技术的智能中枢系统,主要实现三大功能:(1)通过物联网感知飞行器与环境状态;(2)基于大数据和AI进行智能决策;(3)协调控制各类低空活动。它如同低空经济的"神经中枢",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Q3:目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哪些主要障碍?
A3:主要面临四大挑战:(1)技术方面,自主飞行能力不足,关键部件依赖进口;(2)数据方面,多源异构数据难以整合;(3)政策方面,空域管理制度尚不完善;(4)商业方面,运营成本高,盈利模式不清晰。这些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解决。

Q4:普通企业如何参与低空经济发展?
A4:不同类型企业可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制造企业可关注核心部件如电池、传感器的研发;服务企业可开发巡检、物流等应用场景;科技企业可提供AI算法、数据分析等支持。建议先从小规模场景试点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Q5:AI技术如何具体提升低空运营效率?
A5:AI主要在以下方面创造价值:(1)智能路径规划,节省10-30%的飞行时间;(2)预测性维护,减少50%的意外停机;(3)自动化审批,缩短80%的流程时间;(4)集群控制,实现数百架无人机的协同作业。这些应用正在多个标杆企业中得到验证。

相关深度报告

2025年企业大脑·AI赋能低空经济白皮书

2025年企业大脑·AI赋能低空经济白皮书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蓝凌研究院于2025年4月28日发布,共37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AI,低空经济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