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脑动极光-B(06681.HK)分析:AI赋能数字疗法,覆盖3.45亿认知障碍患者蓝海市场

脑动极光-B(06681.HK)AI赋能,全面布局认知障碍数字疗法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浦银国际证券于2025年5月12日发布的报告《脑动极光-B(06681.HK)AI赋能,全面布局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认知障碍数字疗法正成为医疗科技领域的新风口,脑动极光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通过AI技术赋能,构建了覆盖血管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儿童发育缺陷导致的四大类认知障碍的完整产品矩阵。本文将深入分析脑动极光的发展历程、技术优势、产品布局及行业前景,揭示这家创新型医疗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增长潜力。

关键词:脑动极光、数字疗法、认知障碍、AI医疗、医疗科技

一、企业简介:国内认知数字疗法领域的开拓者

脑动极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6681.HK)是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领域的标杆企业,也是国内首家开发出针对认知障碍的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公司成立于2010年代初期,自成立以来便专注于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认知障碍诊疗相结合,开创了数字疗法在这一领域应用的先河。

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包括:2018年9月获得国内首个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注册证(第二类),2020年6月其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获批用于多种认知障碍的测评及干预,2022年又陆续获得"认知功能辅助筛查评估软件"和"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的注册批准。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帮助超过150家医院在中国建立认知中心,形成了广泛的医疗网络布局。

脑动极光的技术团队汇聚了医疗、AI算法和工程领域的顶尖人才,公司参与了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包括2023年3月参与撰写《认知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并深入参与了2018年至2021年中国数字疗法领域的首四个专家共识的发布。在2022年,公司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健委等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制定了数据安全、隐私和信息技术安全保护系统的技术标准。

作为港股上市的医疗科技企业,脑动极光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创新,已在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市场建立了坚实的竞争壁垒。公司产品线覆盖了认知障碍的四大主要类型: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VDCI)、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NCI)、精神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PCI)和儿童发育缺陷导致的认知障碍(CDDCI),是国内适应症覆盖范围最广的认知数字疗法企业。

二、行业背景:认知障碍患者基数庞大,数字疗法提供新解决方案

1. 认知障碍患者群体规模与分类

认知障碍已成为影响全球数亿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23年中国四种主要认知障碍的患病人数合计达3.45亿人,预计2030年将增至3.86亿人,2023-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6%。这一庞大的患者群体可分为四大类:

认知障碍类型 2023年中国患病人数 主要疾病表现
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VDCI) 7,760万人 由中风、脑出血等引起,症状包括意识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等
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NCI) 7,410万人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导致的长期认知下降
精神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PCI) 5,020万人 由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引起,影响记忆、注意力及决策能力
儿童发育缺陷导致的认知障碍(CDDCI) 1.4亿人 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阅读障碍及自闭症等

传统药物治疗在认知障碍领域存在明显局限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等,其有效性可能仅限于改善由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且往往在疾病较后期才能使用。对于其他类型的认知障碍,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有限。

2. 数字疗法市场的高速增长

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作为新兴治疗方式,通过软件程序驱动的干预措施,为认知障碍治疗提供了全新选择。与传统方法相比,数字疗法具有显著优势:测评更高效,可实现大规模筛查;治疗过程可标准化且可远程进行;通过AI技术实现个性化干预;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等。

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2023年市场规模为人民币2.7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89亿元,2023-2025年CAGR高达97%,2025-2030年CAGR为54%。这一增长由三大因素驱动: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加大。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数字疗法发展;2023年12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强调发展数字疗法;2025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15部门发布《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提出痴呆防控和早期干预的具体目标。

其次,医学界认可度提升。随着临床证据积累,数字疗法作为认知障碍辅助治疗手段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专业认可,渗透率有望持续提高。

第三,技术成熟度提高。AI、VR等技术的进步使数字疗法产品能够提供更精准的评估和更有效的干预,进一步推动市场接受度。

三、产品与技术:AI赋能的全面认知障碍解决方案

1. 核心产品与适应症覆盖

脑动极光构建了业内最完整的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矩阵,其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覆盖四大类认知障碍的测评和干预:

  • 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VDCI):2020年6月获批用于血管性认知障碍和失语症的测评及干预
  • 神经退行性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NCI):已获批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测评及干预
  • 精神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PCI):已获批用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的测评及干预
  • 儿童发育缺陷导致的认知障碍(CDDCI):已获批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的测评及干预

除核心产品外,公司在研管线还包括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BCAT)、认知功能辅助筛查评估软件(SAS)、阅读障碍辅助筛查评估软件(DSS)等产品,形成了从筛查评估到干预治疗的完整解决方案。

2. AI技术的创新应用

脑动极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AI赋能的技术架构,主要体现在两大基础技术上:

虚拟人技术:整合语音识别、纠错、意图识别和自动评估功能,实现患者交互自动化,使医生能够同时对大量患者进行医疗测评。这一技术显著提高了诊疗效率,在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

DNN算法: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系统能够不受医疗专业人员主观判断影响,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病情。在干预环节,DNN算法可根据患者历史训练表现动态调整训练课程,实现个性化干预。临床前研究显示,AI赋能的干预效果比非AI干预提高超过60%。

公司产品的诊断准确度超过90%,显著高于传统临床测评标准(如MMSE、MoCA)。这得益于AI技术能够减少医护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并解决患者因情绪等原因提供不准确答复的问题。

3. 临床验证与疗效数据

脑动极光产品的疗效已通过多项临床试验验证:

  • 宣武试验:针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干预组MoCA分数(认知能力评估)从21.87分提升至25.22分,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 江苏省人民医院失语症试验:干预组的语言功能和实际沟通能力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 宁波市康宁医院精神分裂症试验:干预组的韦氏记忆量表(WMS)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些临床数据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心理学前沿》等权威期刊上,为产品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至2023年发表的三个专家共识及一项标准中,均引用了公司2019年在《Alzheimer's & Dementia》上发表的文章,体现了业界对其研究成果的认可。

四、竞争优势与发展前景

1. 先发优势与行业壁垒

作为国内认知数字疗法领域的开拓者,脑动极光建立了多重竞争壁垒:

研发壁垒:数字疗法开发需要跨学科的医疗、工程及算法科学家团队,并需收集大量高质量临床信息训练算法,这些数据的获取受到严格监管,新进入者面临较高门槛。

临床网络壁垒: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帮助超过150家医院建立认知中心,形成了广泛的医疗合作网络。新进入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及成本将其产品整合至医院系统。

监管壁垒:数字疗法监管环境复杂且不断变化,公司凭借丰富的注册申报经验,能够更高效地应对监管要求。

数据积累壁垒:通过与认知中心合作,公司产品得到大量使用,积累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可不断迭代改进算法,形成良性循环。

2. 市场拓展潜力

脑动极光的市场机会来自多个维度:

适应症扩展:公司在研管线覆盖房颤、高血压、冠心病导致的认知障碍,以及帕金森病、焦虑症等多种适应症,未来获批后将进一步扩大可服务患者群体。

应用场景延伸:从医院场景向社区、家庭场景延伸,通过远程医疗技术覆盖更广泛人群。

国际化布局:借鉴中国市场的成功经验,未来可向全球认知障碍患者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数字疗法的价值更为显著。

技术融合创新:随着VR/AR、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数字疗法产品形态和干预方式将持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和疗效。

3. 行业挑战与应对

尽管前景广阔,脑动极光也面临一些行业挑战

市场教育:数字疗法作为新兴治疗方式,需要持续的患者和医生教育,提高认知度和接受度。

支付体系:目前数字疗法的医保覆盖有限,需要证明其临床价值和经济性,推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数据安全:医疗数据隐私保护要求严格,公司需持续投入确保数据安全和合规使用。

竞争加剧:随着市场增长,更多企业可能进入这一领域,公司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临床证据保持领先地位。

五、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什么是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它与传统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A1:认知障碍数字疗法是由软件驱动的治疗干预措施,通过收集患者的各种输入数据评估病情,并将医疗原则数字化为软件驱动的干预方案。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数字疗法具有测评更高效、干预更个性化、可远程实施等优势,特别适合需要长期管理的认知障碍患者。

Q2:脑动极光的产品如何利用AI技术?

A2:脑动极光产品采用DNN(深度神经网络)算法,能够不受主观判断影响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历史数据动态调整训练课程。AI技术使干预效果比非AI干预提高超过60%,诊断准确度超过90%。

Q3:数字疗法在认知障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如何?

A3: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脑动极光产品能显著改善认知功能。例如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中,干预组MoCA分数从21.87分提升至25.22分;在失语症患者中,干预组的语言功能和沟通能力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Q4: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A4: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市场预计将从2023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4%。这一增长由庞大的患者基数(3.45亿人)、政策支持和医疗界认可度提升共同驱动。

Q5:脑动极光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何?

A5:脑动极光是国内首家开发出医疗级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拥有最广的适应症覆盖范围。截至2024年末,已帮助超过150家医院建立认知中心,在研发能力、临床网络和数据积累方面建立了坚实壁垒。

相关深度报告

脑动极光-B(06681.HK)AI赋能,全面布局认知障碍数字疗法

脑动极光-B(06681.HK)AI赋能,全面布局认知障碍数字疗法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浦银国际证券于2025年5月12日发布,共29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脑动极光,06681,数字疗法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