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工艺中不同曝光方式的技术迭代:揭秘曝光方式的演进

光刻工艺是半导体制造中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集成电路线宽的大小,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刻技术经历了从接触/接近式光刻机、扫描投影光刻机、步进重复式光刻机到步进扫描光刻机的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带来了芯片制程的突破,使得晶体管的尺寸不断缩小,性能不断提升。本文将探讨光刻工艺中不同曝光方式的技术迭代,以及它们如何推动芯片制程的革新。

关键词:光刻技术、芯片制程、曝光方式、技术迭代、步进扫描、极紫外光刻(EUV)

光刻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接触式到极紫外光刻

光刻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芯片制造技术进步的缩影。在早期,接触式和接近式光刻机由于其简单的结构和操作,成为了光刻技术的起点。这些光刻机通过直接或接近直接的方式将掩膜上的图案转移到晶圆上,但其分辨率受限于光源波长和系统的对准精度,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集成度要求。

随着扫描投影光刻机的出现,光刻技术迎来了第一次重大突破。这种光刻机利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具有缩小倍率的成像物镜将掩膜版的图案投影到晶圆上,有效提高了分辨率和掩膜版的使用寿命。然而,随着制程节点的不断缩小,传统的光源波长(如KrF和ArF激光)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难以满足更高精度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紫外光刻(EUV)技术应运而生。EUV光刻机采用更短的波长(约13.5nm),能够实现更精细的图案转移,为芯片制程的进一步缩小打开了大门。EUV光刻机的出现,标志着光刻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实现5nm及以下制程的芯片制造提供了可能。

某个 EUV 全反射镜片示意图
某个 EUV 全反射镜片示意图

多重曝光技术:突破光刻极限的新路径

在光刻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突破单一曝光方式的分辨率限制,多重曝光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通过多次曝光和相应的刻蚀步骤,可以在不改变光源波长的情况下提高分辨率水平。例如,双重曝光技术在28nm节点首次启用,用于改善图形质量。随着技术的进步,曝光-固化-曝光-刻蚀(LFLE)、双重光刻(LELE)、三重光刻(LELELE)等技术在14/16nm至7nm工艺节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重曝光技术的关键挑战在于套刻精度,即每次曝光在晶圆上的位置必须高度一致。随着曝光次数的增加,工艺成本、生产效率、良品率和耗电量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带来成本的激增。因此,在对芯片性能要求不是极高的领域,采用多重曝光工艺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同时也能稳定地满足相关需求。

光刻机供应链的全球化与国产化挑战

光刻机的供应链是全球化的,涉及到众多国家的技术和零部件。然而,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特别是在高端光刻机领域,如EUV光刻机,其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的供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手中,这给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潜在风险。

与此同时,国产化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对光刻机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端光刻机领域。为了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提升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国产光刻机的研发和产业化成为了重要的战略方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国产光刻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光刻机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国产光刻机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投入,也为国产光刻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结

光刻技术是半导体制造中的关键环节,其技术的迭代直接推动了芯片制程的革新。从接触式到极紫外光刻,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为芯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可能。多重曝光技术的出现,为突破光刻极限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光刻机供应链的全球化与国产化挑战,也给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考验。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产化的推进,光刻技术将继续在半导体制造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关深度报告

光刻机产业研究:国产设备发展任重道远,零组件企业或将长期受益

光刻机产业研究:国产设备发展任重道远,零组件企业或将长期受益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东海证券于2024年9月16日发布,共37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光刻机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