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电桩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政府大量政策与补贴的驱动下,充电桩行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车桩比作为衡量充电设施配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维持在3:1上下,这一比例随着充电桩建设的加快而有所下降,反映出行业发展的积极态势。到2022年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了1310万辆,而充电桩的保有量也达到了520.9万座,使得车桩比下降至2.51∶1。
关键词: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市场驱动、技术创新、产业链、商业模式、政策支持
1. 产业链分析
中国充电桩行业的产业链结构反映了该行业的分工明确和协作紧密的特点,大致可分为上游部件制造、中游集成制造和运营、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三个环节。上游的充电桩部件制造环节涉及到多种标准化电气产品的生产,包括充电模块、电机、芯片等,这些组件的制造商大多专注于电气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部件,为充电桩的安全和效率提供基础保障。中游集成制造和运营环节是充电桩产业链的核心,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设计、搭建及后期的运营管理。这一环节的企业不仅需要与上游部件制造商紧密合作,确保充电桩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还要面对直接的消费者,即充电服务的使用者。下游则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下游汽车制造商对充电桩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推动了充电桩产业链的快速扩张。
2. 商业模式与市场格局
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商业模式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演化,目前形成了几种主流模式,包括运营商主导、车企主导、第三方主导和国企主导模式。这些模式各有特点,涵盖了从充电设施建设到服务提供的全链条,反映了行业内多元化的盈利机制和合作模式。在运营商主导模式下,专业的充电桩运营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充电站,通过提供充电服务给电动车用户收取服务费作为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车企主导模式则是以汽车制造商为主体,通过建立自有或合作的充电网络,为旗下电动汽车提供专属的充电服务。第三方主导模式则更加注重平台化运营,通过技术和服务的创新,链接电动汽车用户和充电设施提供者。国企主导模式通常与地方政府的新能源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特定区域或领域快速布局充电基础设施。
3. 技术发展与市场趋势
中国充电桩行业的技术发展正处于快速变革期,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凸显了行业对效率、便利性、成本及环保的高度重视。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直流快充技术的优化、充电电压的提高、充电模块的大功率化和标准模块化发展,以及液冷散热系统的应用和去OBC化的趋势。直流快充技术由于其快速充电的优势,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流慢充技术。与交流慢充相比,直流快充能够显著缩短充电时间,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例如,通过直流快速充电桩充满一辆完全放电的纯电动车仅需20至90分钟,而交流充电桩需要8至10小时。尽管直流充电桩的成本和电池损耗相对较大,但其高效的充电能力使其在公共充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结
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发展现状表明该行业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和成熟的盈利模式。未来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大,充电桩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也将面临市场驱动下的新挑战和机遇。道通科技作为行业内的一员,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相关深度报告

道通科技研究报告:汽车智能诊断龙头,充电桩出海打开第二成长曲线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中泰证券于2024年9月10日发布,共41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道通科技,汽车智能诊断,充电桩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