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CT/DR球管零组件国产化瓶颈:市场规模超百亿

斯瑞新材研究报告:高端铜基合金制造商,拓展商业航天与光模块应用领域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山西证券于2024年10月10日发布的报告《斯瑞新材研究报告:高端铜基合金制造商,拓展商业航天与光模块应用领域》,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DR(数字放射摄影)球管是医疗影像设备中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了成像质量和使用寿命。全球CT和DR设备市场规模庞大,且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对高质量医疗影像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球管技术壁垒极高,全球能生产CT球管的企业屈指可数,国内市场对进口依赖度高达96%,国产化需求迫切。

关键词:CT/DR球管零组件、国产化、市场规模、技术壁垒、供应链

国产化需求迫切性分析

CT和DR球管作为高端医疗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国产化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问题,更是国家医疗安全和战略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国内CT球管市场被国外厂商如飞利浦、西门子等高度垄断,国产化率极低。这种依赖进口的局面不仅增加了医疗设备的成本,也限制了国内医疗设备企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国内企业开始在CT球管零组件领域取得突破。

国产化需求迫切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供应链安全。全球疫情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挑战,依赖进口的医疗设备在关键时刻可能面临供应中断的风险。因此,提升国内CT球管零组件的生产能力,对于保障国内医疗设备供应链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215.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4.8%。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CT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仅为美国的约三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医疗技术的进步,预计中国CT设备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除了新装机市场外,维保市场对CT球管的需求同样巨大。CT球管的寿命通常只有几十万“扫描秒”,全球范围内,CT球管一般2-4年更换一次,而中国由于人均设备保有量少,单台设备使用频率更高,CT球管更换周期更短。截至2022年底,全球CT保有量超过45万台,每年替换球管需求量约为11-20万支;中国CT保有量约5.5万台,每年替换球管需求量约为3-10万只。这一市场需求为国内CT球管零组件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技术壁垒与国产化进程

CT球管的技术壁垒极高,涉及材料、工艺、加工等多方面的技术难题。球管需要在高真空、高温、高转速、高热容量等条件下工作,对材料的耐高温、耐高压、导热性等性能要求极高。此外,球管的制造工艺复杂,需要精确的机械加工和真空钎焊技术。这些技术难题长期以来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随着国内企业在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国产CT球管零组件的技术壁垒正在被逐步突破。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已经开始能够生产满足严苛要求的CT球管零组件产品,包括管壳组件、转子组件、轴承套、阴极零件等。这些产品的国产化,不仅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国内医疗设备企业的竞争力。

国产化进程中,国内企业还需要面对国际厂商的竞争和市场认可度的挑战。国际厂商凭借其品牌和技术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国内企业需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和加强品牌建设,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可。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也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结

CT/DR球管零组件的国产化是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发展的关键,不仅关系到医疗安全和供应链稳定,也是国内企业技术突破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内企业技术的进步,国产CT球管零组件市场规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实现国产替代,为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深度报告

斯瑞新材研究报告:高端铜基合金制造商,拓展商业航天与光模块应用领域

斯瑞新材研究报告:高端铜基合金制造商,拓展商业航天与光模块应用领域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山西证券于2024年10月10日发布,共37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斯瑞新材,商业航天,光模块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