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照护服务行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行业涵盖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照护服务三类模式,旨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等多元化服务。近年来,我国在支付保障体系、照护供给规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照护服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支付保障体系、照护供给
养老照护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养老照护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级政府持续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机构养老服务稳步推进。根据《“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预计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将达到900万张以上,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这些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国家对于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决心和规划。

尽管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不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更为缺乏,导致服务水平整体较低。
2. 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普惠服务供给不足: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供给方面仍显不足。
3. 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随着老年人需求结构的转变,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4. 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有待加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科技创新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支付保障体系的加强与挑战
支付保障体系的加强是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重要一环。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民政部本级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加大倾斜力度,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2018-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直接用于养老服务的资金达2871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54.8亿元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
尽管支付保障体系不断加强,但老年人支付能力总体偏低,养老服务资源需要进一步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刚需。此外,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建设中,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还不彻底,市场化的居家照护盈利模式尚不成熟,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不赚钱”。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用品购买需求的释放,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发展速度。
照护供给的不足与提升
面对老龄化速度快、失能失智和慢性病老年人逐年攀升而产生的庞大的失能照护需求,我国养老机构照护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照护供给仍然不足。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8年多。预计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
面对如此庞大的失能照护需求,当前的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照护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照护供给仍然不足、照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和政策统筹协调仍需加强。具体来看:
1. 照护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现有的社会救助和福利保障对象主要集中在特困老年人以及部分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资源需要进一步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刚需。
2. 照护供给仍然不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建设,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还不彻底,市场化的居家照护盈利模式尚不成熟,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反映“不赚钱”。
3. 照护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随着老年人需求结构的转变,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目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总结
我国养老照护服务行业虽然在体系完善、支付保障体系加强、照护供给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未来,需要从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施策,以期实现养老照护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相关深度报告

养老产业现状研究专题(三):养老照护服务重在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平安证券于2024年10月11日发布,共23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养老,养老照护服务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