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以帮助他们维持独立生活。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长护险)试点和商业护理保险作为两种主要的支付方式,对于保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支付方式的现状、挑战及其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性长护险、商业护理保险、支付方式、养老服务可持续性
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
政策性长护险试点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付方,其资金来源多样,包括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等。长护险试点的实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23年长护险试点基金人均支出达到8828.7元,显示出长护险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长护险试点的给付方式主要是实报实销,即服务项目清单内的护理服务费用按比例实报实销。这种给付方式使得居民自费成本低,服务获取便捷可靠。长护险基金支出的实报实销性质,使得服务费用的支付更加直接和高效,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长护险试点地区的选取和定点服务机构的确定,也推动了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专业和便捷的服务。
长护险试点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人均筹资水平较低,居民负担轻,可能导致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此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护理服务成本差异较大,导致人均筹资水平和待遇水平存在差异。未来,长护险试点需要进一步优化筹资机制,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确保长护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商业护理保险:补充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选择
商业护理保险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另一种支付方式,其资金来源是投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缴纳的保费。与政策性长护险相比,商业护理保险的费率市场化、价格偏高,对居民的经济基础有一定要求。商业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针对特定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失能状态。
商业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主要是定额给付,并不限制服务使用范围,但较难获得经过机构筛选的优质护理服务。这种给付方式虽然能够解决消费者的护理费用问题,但无法协助消费者获得经过机构筛选和评估的,在服务标准、频次、时长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和流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近年来,监管不断规范行业发展,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2018年触底反弹且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商业护理保险保费收入已达306.62亿元,在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占比升至3.5%。这表明商业护理保险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商业护理保险面临的挑战包括费率厘定缺乏本国实际的精算标准和数据,导致保险费率较高,以及产品供给主体相对集中,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占比较高。未来,商业护理保险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降低费率,提高保障范围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需求。
居家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需要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和商业护理保险的共同支持。政策性长护险试点需要进一步优化筹资机制,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商业护理保险则需要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降低费率,提高保障范围和服务质量。同时,两者都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权益。
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市场主体应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补充服务和支持。
总之,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和商业护理保险作为主要的支付方式,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优化和创新,这两种支付方式将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总结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措施,其支付方式的选择和优化至关重要。政策性长护险试点和商业护理保险作为两种主要的支付方式,各有优势和挑战。长护险试点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时,需要解决筹资和公平性问题;商业护理保险则需要丰富产品供给,降低费率,提高服务质量。未来,这两种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创新,将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将进一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相关深度报告

养老产业现状研究专题(三):养老照护服务重在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平安证券于2024年10月11日发布,共23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养老,养老照护服务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