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其中第二支柱养老保险特指由企业或行业团体主导发起的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主要适用于企业职工,为自愿性质;职业年金则主要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具有强制性。这一支柱作为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旨在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关键词:第二支柱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面、待遇水平
覆盖面不足:第二支柱养老保险的普及挑战
中国的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在覆盖面上存在明显不足。截至2023年末,企业年金覆盖人数约为3144万人,职业年金覆盖人数约为6077万人,合计覆盖不足1亿人,仅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9%,16岁及以上人口的8%。这一现状表明,尽管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在待遇水平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覆盖面过窄,限制了其在补充养老方面的作用发挥。
覆盖面不足的原因多方面。首先,对于企业年金而言,设立和参与的动力不足。外向型经济下,企业对于设立年金计划的动力长期不足,政策门槛和市场门槛又将一部分有意愿的企业拒之门外。职工金融知识不足,参与意愿本就不强,工会力量薄弱,进一步导致职工参与意愿与实际环境错配。此外,季节工、非全职工等灵活就业人员不在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内,也限制了第二支柱的覆盖面。
职业年金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其覆盖范围天然限制在机关事业单位之内,无法普及到更广泛的劳动群体。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第二支柱养老保险的普及面临重大挑战。
待遇水平较高:第二支柱养老保险的优势所在
尽管覆盖面不足,但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在待遇水平上表现出色。企业年金人均缴费水平约为117元/月,积累资金超过3万亿元,市场化运作以来年化投资回报率约为4.4%,人均待遇水平约为3000元/月,接近同期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职业年金人均缴费水平约为900元/月,积累资金接近3万亿元,市场化运作以来年化投资回报率约为6.0%,虽然待遇水平暂不明确,但考虑到其缴费和投资回报水平较企业年金更高,待遇估计也更好。
这一较高的待遇水平,体现了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积累资金规模较大,投资回报率相对稳定,这为参与职工提供了相对较高的养老待遇,有效补充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增强了老年人的经济安全感。
政策建议与风险提示
针对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在设立和参与环节,建议通过多方面手段提升企业和职工的参与意愿,如建立由政府主导的集合型年金计划,简化企业年金设立要求和设立流程,降低参与门槛。在缴费环节,建议进一步优化税惠政策,调整税惠力度并明确抵扣模式。在投资环节,建议放宽投资限制,保障资金保值增值;允许职工选择标准化投资方案,强化职工参与感;优化资本市场建设,发挥其对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作用;优化企业年金基金考核机制等。在领取环节,建议允许提前领取,但配合罚息机制降低提前领取规模,保护职工养老储蓄。
报告也提出了风险提示,包括测算数据不能保证绝对精确;针对2023年的分析不能完全反映长期趋势;综合考虑其他支柱养老金可能影响政策建议的适用性。
总结
中国的第二支柱养老保险在覆盖面上存在不足,但其待遇水平相对较高,显示出其在补充养老方面的优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旨在提升企业和职工的参与意愿和能力,以期更好地发挥第二支柱养老保险的补充养老功能。同时,报告也提醒注意相关风险,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第二支柱养老保险有望在覆盖面和待遇水平上实现双重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坚实的养老保障。
相关深度报告

养老保险体系研究(四):中国补充养老险:企职业年金的历史、现状与挑战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平安证券于2024年10月24日发布,共23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养老保险,养老险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