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成就、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科技创新如何成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基石,以及多元、综合、开放的金融服务创新如何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金融科技
1、科技创新成为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基石
科技创新,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中国银行业持续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迈进。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和数据治理能力,有效破解了规模、风险、收益难以兼顾的“不可能三角”。例如,微众银行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质增效扩面。
2、多元、综合、开放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
基于数据和场景的数字信贷服务创新一直是我国银行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当前,我国信贷覆盖度和满足度已达到较高水平,普惠金融发展由最初的“增量扩面”阶段迈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从信贷服务扩展至财富管理等更广泛的金融服务,并且部分商业银行开始提供“金融 + 非金融”的综合服务,以赋能小微企业成长。此外,部分金融科技实力较强的银行业机构开始探索对外输出金融科技能力,以助力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3、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融合”发展是做好数字普惠金融的关键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重点领域指明了方向。在科技金融领域,银行业通过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助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在养老金融领域,以差异化金融产品供给和优化适老金融服务为两大抓手,助力实现老有所养;同时,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积极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绿普融合”发展。
4、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引导不同类型银行发挥自身优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可进一步强化资源和技术禀赋,推动金融服务向薄弱领域延伸;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充分发挥其地缘、业缘优势,通过“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满足普惠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少数几家数字银行鼓励其将前沿技术运用于更广泛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提升金融消费者体验,助推行业进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相关FAQs:
问: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金融服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和门槛,为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现有金融体系覆盖不足的群体提供平等、有效、全面、方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等特点,能够有效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问: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答: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金融 + 非金融”的综合服务,赋能小微企业成长。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服务成本,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增加非金融应用场景服务,满足小微企业全方位的需求,提升客户黏性。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开发微型化、碎片化的理财产品,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管理资金的需求。
问:数字普惠金融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数字普惠金融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助力绿色小微主体转型发展,实现绿色金融的扩面增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提升绿色金融中碳交易、碳核算的实时性和精确性,有效拓宽小微企业绿色资源抵押的途径。同时,通过搭建绿色普惠金融线上平台,整合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主体,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分析。自2013年以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还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质效。未来,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需进一步平衡创新和风险的关系,做好金融消费者保护,充分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并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助力走好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