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消费电池行业正迎来新的变革。端侧AI技术的加速落地,为消费电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将深入分析消费电池行业的现状、市场规模、未来趋势以及竞争格局,探讨在AI技术推动下,消费电池行业如何实现量价齐升,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消费电池、端侧AI、量价齐升、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未来趋势
一、消费电池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消费电池作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组件,其市场需求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普及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智能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强,消费电池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达到1545.1GWh,同比增长28.5%,其中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为124.1GWh。预计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127.3GWh,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仍将占据重要份额。
消费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技术的不断进步。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因其能量密度高、形状灵活、安全性好等特点,已成为消费电子产品的主流配置。与此同时,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也成为消费者和厂商关注的焦点。2016年三星Note 7因电池安全问题引发的召回事件,凸显了电池安全性在行业中的重要性。此外,根据科技媒体CNET的调查,约61%的美国用户在升级手机时,将更长的电池续航视为重要理由,这也推动了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
在产业链方面,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上游主要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材料,下游则涵盖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传统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新兴的智能穿戴设备、无人机等领域。电芯作为电池模组的核心部件,其成本占比约为55%,而正极材料在电芯中的成本占比更是高达45%。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叠片式电芯因其能量密度高、内阻低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二、端侧AI推动消费电池量价齐升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端侧AI逐渐成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重要趋势。AI手机、AI PC、AI眼镜等产品的陆续推出,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对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Wind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2.2亿部,同比增长5%,而AI手机的渗透率正快速提升。例如,苹果、OPPO、vivo、荣耀等品牌均推出了搭载AI功能的手机,并对电池容量进行了升级。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深化,手机端侧大模型参数规模的扩大,电池容量有望持续提升,从而推动电池厂商的业务增长。
AI技术的落地不仅影响了智能手机市场,还对笔记本电脑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2024年全球PC出货量为2.62亿部,同比增长2%。据Counterpoint预测,2025年AI笔记本电脑有望占据笔记本电脑市场的60%。AI PC的运行需要更高的功耗,因此其电池设计也更为复杂,通常采用多电芯设计以满足更长的续航需求。此外,折叠屏手机的出现也为电池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折叠屏手机通常配备两块电池,且设计难度更大,这不仅增加了电池的用量,也提升了电池的附加值。
除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TWS耳机和AI/XR眼镜等新兴产品也为消费电池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TWS耳机的电池主要分为扣式电池、方形电池和针式电池,其中扣式电池为主流。一副TWS耳机通常包含三个锂离子电池,总电量不超过500mAh。而AI/XR眼镜则对电池的形状、重量和续航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Ray Ban Meta眼镜和闪极A1眼镜在电池设计上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强调了轻量化和高续航能力。这些新兴产品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电池需求的增长,也提升了电池的平均售价(ASP)。
三、消费电池行业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
消费电池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少数头部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根据Techno Systems Research的数据,2021年全球手机锂离子电池市场中,ATL市占率为39%,其次是三星SDI和比亚迪,分别为11%和9%。在笔电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市场中,ATL和珠海冠宇分别占据37%和27%的市场份额。随着韩系电芯厂商将业务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国内厂商有望加速替代进程,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国内企业在消费电池领域的崛起,得益于其在PACK和电芯一体化趋势中的积极探索。PACK环节的自动化率较低,而电芯制造则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技术壁垒较高。国内企业通过整合PACK和电芯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例如,欣旺达作为PACK龙头企业,近年来加速布局电芯环节,其客户涵盖苹果、华为、OPPO等知名品牌。珠海冠宇则在笔电电芯领域占据较高市场份额,并逐步拓展动力电池业务。德赛电池、豪鹏科技、紫建电子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消费电池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未来,消费电池行业将继续受益于端侧AI技术的发展。随着AI手机、AI PC、AI眼镜等产品的普及,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对电池性能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硅碳负极和钢壳电池有望成为未来电池的主流解决方案,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电池的价值。此外,随着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份额上的不断突破,消费电池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推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四、消费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
消费电池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端侧AI技术的普及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消费类锂离子电池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受益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持续升级。根据市场预测,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达到5127.3GWh,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续航能力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随着AI技术的不断深化,消费电子产品对电池容量和功耗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硅碳负极和钢壳电池的出现,为电池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此外,叠片式电芯技术的普及也将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厂商在消费电池领域的崛起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韩系电芯厂商将业务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国内企业有望加速替代进程,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PACK和电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国内厂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的持续投入,也将推动消费电池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相关FAQs:
问:端侧AI技术对消费电池行业的影响是什么?
答:端侧AI技术的普及对消费电池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AI手机、AI PC、AI眼镜等产品的出现,推动了电池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对高容量、高性能电池的需求。另一方面,AI技术的发展也对电池的安全性、续航能力和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电池厂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问:为什么说硅碳负极和钢壳电池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克容量,能够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硅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率较高,而钢壳电池的外壳刚度较大,可以有效抑制电池膨胀,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硅碳负极和钢壳电池的结合被认为是未来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问:国内厂商在消费电池行业的崛起有哪些优势?
答:国内厂商在消费电池行业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厂商在PACK和电芯一体化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整合产业链,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其次,国内厂商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不断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续航能力。最后,随着韩系电芯厂商将业务重心转向动力电池,国内厂商有望加速替代进程,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相关深度报告

消费电池行业深度报告:电芯国产替代加速,端侧AI助力电池环节量价齐升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国海证券于2025年2月13日发布,共47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消费电池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