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域物联分析报告:蜂窝与卫星物联网将重构36亿连接生态

2025年广域物联:中国蜂窝&卫星物联产业研究白皮书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AIoT星图研究院于2025年3月5日发布的报告《2025年广域物联:中国蜂窝&卫星物联产业研究白皮书》,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蜂窝与卫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重点探讨了4G与5G技术长期共存格局、卫星物联网商业化进程加速以及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三大核心议题。报告显示,到2027年中国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将突破36亿,5G RedCap技术将开启商用元年,而卫星物联网连接数预计2030年达4100万,年复合增长率28%。文章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揭示了广域物联产业正在经历的技术迭代与市场变革,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全面的趋势洞察。

一、行业背景与现状

物联网产业正经历从"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的深刻转型,广域物联网作为连接层的重要支柱,其技术演进与商业落地备受关注。根据AIoT星图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5广域物联——中国蜂窝&卫星物联产业研究白皮书》,中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已在2022年达到18.45亿,首次超过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6.83亿),这一差距在后续年份持续扩大。工信部《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提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底,国内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将突破36亿,这意味着2024-2027年间蜂窝物联网连接数的年复合增长率需保持在约7.17%。

当前广域物联技术主要分为两大阵营:蜂窝物联网卫星物联网。蜂窝物联网以4G LTE和5G技术为主导,形成了从低速NB-IoT到高速5G eMBB的完整技术谱系;卫星物联网则借助3GPP NTN标准化进程,正从传统专用通信向开放生态转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R18标准冻结后,5G-A(5G-Advanced)商用时代正式开启,为蜂窝物联网向6G演进搭建了关键桥梁。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已形成从芯片、模组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芯片环节,翱捷科技、紫光展锐、移芯通信等国内企业已在Cat1 bis、NB-IoT等细分市场占据重要地位;模组环节,移远通信、广和通等厂商全球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应用层面,智能表计、车载T-BOX、共享电单车等典型场景推动规模化落地。与此同时,卫星物联网领域也涌现出高通MDM9205S、紫光展锐V8821等符合3GPP标准的芯片产品,以及中国星网GW星座、千帆星座等卫星系统建设运营方,产业链生态初步成形。

二、4G与5G技术将长期共存:2030年4G仍占蜂窝连接49%份额

蜂窝物联网产业正处在4G向5G过渡的关键期,但这种过渡并非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根据应用场景需求形成的长期共存格局。Strategy Analytics研究数据显示,2022年4G仍占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的72%份额,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至49%左右,而5G物联网连接占比将提升至47%,两者合计占据蜂窝物联网连接总量的94%。这一预测与工信部提出的"2027年底4G/5G物联网终端连接占比达到95%"的目标高度吻合。

4G技术持续演进:Cat1 bis成为中速物联主力军

在4G技术阵营中,Cat1 bis凭借其优异的性价比优势,已成为中速率物联网应用的主流选择。2024年全球Cat1 bis模组出货量预计达2.57亿片,创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两大增长动力:一是国内《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政策带来的年5000万辆换新需求,每辆车需配备1个通信模块;二是海外市场3G退网及Cat4向Cat1切换趋势加强。根据AIoT星图研究院预测,到2030年全球Cat1模组出货量将达4亿片,其中海外市场占比提升至33%。

Cat1 bis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多方面:相比NB-IoT和2G,在网络覆盖、速度、时延、可移动性和语音通话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相比Cat4,则在成本、功耗和性价比方面更胜一筹。2024年Cat1 bis模组重点出货场景包括电签POS机(3500万片)、收款云喇叭、网络摄像机、定位追踪器(均达2000万级)等。值得注意的是,Cat1 bis还在不断拓展新应用市场,如学生卡/智能电子学生证、智能电表、烟雾报警器等,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表:2020-2030年全球Cat1模组出货量预测(万片)

年份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E 2025E 2026E 2027E 2028E 2029E 2030E
出货量 2500 12000 11000 15000 25700 27500 33000 36000 38000 39000 40000

在芯片市场格局方面,国内Cat1 bis芯片市场已形成翱捷科技、紫光展锐、移芯通信三强主导的竞争态势。翱捷科技凭借ASR160系列芯片占据领先地位,紫光展锐则通过8910DM、V8850等产品保持竞争力,移芯通信的EC618系列也在快速成长。值得关注的是,海思在2024年宣布即将进入Cat1市场,有望带来新的变数。海外市场方面,高通通过收购Sequans Communications强化了4G物联网技术布局,将与紫光展锐、翱捷科技等中国厂商展开更激烈竞争。

5G技术差异化发展:RedCap开启商用元年

5G技术正沿着eMBB(增强移动宽带)、RedCap(轻量化5G)和NB-IoT(窄带物联网)三个方向差异化发展。其中,2024年被业界视为5G RedCap商用元年,这项3GPP R17标准定义的"5G轻量化"技术,通过对5G功能进行裁剪,大幅降低了终端复杂度和成本,为需要5G特性但不需要超高速率的应用场景提供了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工信部对5G RedCap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24年完成不少于3款芯片研发并推进产业化,推出超100款终端产品;到202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实现5G RedCap规模覆盖,连接数达千万级。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截至2024年三季度已开通超43万5G RedCap基站,实现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区域n28频段连续覆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在17省份实现连续覆盖,累计开通RedCap基站超13万站。

从应用场景来看,电力行业成为5G RedCap规模落地的先行者。中移物联网、中国联通等联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在山东、贵州等地完成了5G RedCap在电力配网自动化、精准负荷控制等场景的验证。高新兴物联网基于海思芯片的5G RedCap车规级通信模块GM870A已实现量产,计划2026年完成85%车厂导入。此外,工业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也在积极探索RedCap应用。

表:2024-2030年全球5G RedCap模组出货量预测

年份 2024 2025E 2027E 2030E
RedCap 百万级 千万级 5000万 1.2亿
eRedCap 0 0 百万级 6000万

技术演进方面,2024年冻结的R18标准提出了eRedCap(进一步增强的RedCap)技术,将上下行速率降低至10Mbps,性能对标Cat1 bis,但商业化进程预计要到2026-2027年。行业普遍认为,RedCap将主要替代Cat4市场,而eRedCap则可能冲击Cat1 bis份额,但这一过程将是渐进且长期的。

三、卫星物联网商业化加速:2030年连接数将突破4000万

卫星物联网正在突破传统特种通信的局限,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3GPP在R17标准中引入NTN(非地面网络)概念,为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网络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根据Courtpoint发布的《2023年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和市场概况报告》,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预计从2020年的360万增长到2030年的4100万,年复合增长率达28%。berg insight预测更为乐观,认为卫星物联网连接收入将从2023年的3.3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14.7亿美元,用户数从510万增至2670万。

技术标准化推动产业生态开放

与传统卫星通信技术相比,3GPP NTN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标准化带来的生态开放性。NTN分为窄带IoT NTN和宽带NR NTN两大技术路线,前者侧重支持低复杂度LTE-M和NB-IoT终端实现卫星接入,后者则面向更高带宽需求的手机直连和宽带应用。这种标准化使得卫星通信能够融入全球主流通信生态,显著降低硬件成本和接入门槛。

2024年,卫星物联网产业链各环节已推出多款符合3GPP标准的产品:

  • 芯片层面:高通MDM9205S、联发科MT6825、紫光展锐V8821等芯片均支持3GPP IoT-NTN标准;
  • 模组层面:移远通信B695-S5、广和通MA510-GL、美格智能SLM156S等模组产品已具备卫星物联网连接能力;
  • 终端层面:华为Mate 60系列支持北斗卫星通信和天通卫星通信,高新兴瑞联GL103S资产追踪器则实现了"卫星+蜂窝"双模连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NB-IoT NTN在资产追踪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2024年9月,3GPP批准将NTN的NB-IoT功能添加到R19工作计划,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铱星公司随即宣布与Nordic半导体合作推进NB-IoT NTN在卫星物联网中的应用,这将显著提升偏远地区的设备连接能力。

卫星系统建设与典型应用场景

全球卫星物联网的发展高度依赖低轨卫星星座的部署进度。截至2025年初,主要卫星系统建设进展包括:

  • Starlink:已发射7000多颗卫星,计划2025年覆盖全球大部分地区的iPhone用户卫星短信功能;
  • OneWeb:在轨卫星达648颗,2025年1月与阿拉斯加电信运营商GCI达成企业级多轨道宽带服务协议;
  • 中国星网GW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2024年12月成功发射首批低轨互联网卫星;
  • 千帆星座:截至2025年1月已完成72颗卫星发射,进入常态化组网阶段。

在应用场景方面,资产追踪成为当前卫星物联网的明星应用,主要服务于海运物流、重型装备监控等领域。农业监测也被视为潜在的大规模应用场景,而自动联网汽车、海事通信等则可能成为NR-NTN技术未来的增长点。高新兴瑞联推出的GL1035资产追踪器搭载高通9205S芯片及移远通信多模卫星通信模块B695-S5,全面支持双向卫星通信及多种地面网络制式,成为"无死角"连接的典型解决方案。

表:全球主要卫星物联网星座建设情况

星座名称 运营方 计划卫星数 已发射数 主要频段 应用方向
Starlink SpaceX 数万颗 7000+ Ku/Ka 全球宽带+物联网
OneWeb 英国一网 648 648 Ku 企业宽带+物联网
GW星座 中国星网 12992 首批已发 待公布 国家卫星互联网
千帆星座 上海垣信 数百颗 72 S/Ka 商业物联网

四、中国企业加速出海:蜂窝模组海外收入占比超50%

中国蜂窝物联网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一趋势在芯片、模组及终端应用三个层面均有明显体现,形成了从技术输出到解决方案输出的完整出海路径。

芯片企业:翱捷科技海外收入占比超80%

在芯片领域,翱捷科技是出海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其历年境外收入占比保持在80%左右。该公司通过中国香港、美国、意大利等境外经营实体,在印度、拉丁美洲、东南亚、北美和欧洲等多个市场取得突破:

  • 印度市场:与最大运营商Reliance Jio合作,芯片广泛应用于POS机、Tracker等设备;
  • 拉丁美洲:搭载ASR8601芯片的功能机与智能手机在多国热销;
  • 北美市场:获得T-Mobile、AT&T对ASR1606芯片的认证。

紫光展锐的海外业务同样表现亮眼,其5G芯片已通过GCF、PTCRB等国际认证,覆盖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赋能超100款智能终端。Cat1 bis和NB-IoT芯片因支持2G回退,在海外新兴市场尤其受欢迎。

模组企业:移远、广和通海外收入占比过半

模组企业的出海表现更为突出,移远通信广和通两家头部厂商的海外收入占比均已超过50%。移远通信将全球销售区域分为中国区、欧洲区、北美区和亚非拉区,并在加拿大、塞尔维亚、马来西亚设立研发中心,2023年境外收入达72.9亿元,占总营收52.6%。其"NB+GNSS"组合模组BC680Z、基于MediaTek T830平台的5G模组RG620T等产品在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市场广受好评。

广和通则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德国、日本等地设立子公司,2023年境外收入44.8亿元,占比58.1%。该公司针对韩国市场推出的5G模组FG370-KR,兼容当地主流频段,助力韩国5G FWA部署。根据Omdia预测,韩国5G用户将在2024年底超过4G,2028年达6900万。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市场正成为中国蜂窝模组企业出海的战略要地。移远通信与印度Syrma SGS Technology合作建厂,有方科技模组在印度电力物联网市场广泛出货。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模组企业在印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受益于印度智能电表更换计划(2.5亿块规模)和数字支付普及带动的POS机需求增长。

终端应用:汽车及车载设备出口快速增长

在终端应用层面,中国汽车及车载通信设备的出口增长为物联网企业出海提供了新动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491万辆,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550万辆。这一趋势带动了车载T-BOX、Tracker等物联网终端的外销。

慧翰股份是车载eCall终端出口的代表企业,其产品获得欧盟eCall认证证书和UN-R144标准认证,2021-2023年eCall终端销售收入从3465万元猛增至3.0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0%。高新兴瑞联推出的GT115资产追踪器针对欧美及拉美市场优化设计,内置高效电池可实现四年待机,成为中国物联网终端出海的又一成功案例。

表:2021-2023年主要蜂窝模组企业境外收入情况(亿元)

企业 2021 2022 2023 2024H1 境外收入占比(2023)
移远通信 50.0 77.0 72.9 42.2 52.6%
广和通 23.8 33.8 44.8 25.1 58.1%
日海智能 15.0 11.6 9.3 5.5 32.8%
美格智能 4.1 5.5 6.6 4.4 30.6%

常见问题解答

Q1:什么是5G RedCap技术?它与传统5G有何区别?

A:5G RedCap(Reduced Capability)是3GPP R17标准定义的"5G轻量化"技术,通过对5G功能进行裁剪,大幅降低了终端复杂度和成本。相比传统5G eMBB,RedCap在保持低时延、高可靠等核心优势的同时,将模组成本降低80%,功耗减少90%,特别适合智能电表、工业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中速率物联网应用。2024年是RedCap商用元年,预计到2030年全球RedCap模组出货量将达1.2亿片。

Q2:卫星物联网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

A:卫星物联网目前主要应用于三大场景:一是资产追踪,包括海运集装箱、冷链物流、重型设备等远程监控,占当前应用的60%以上;二是农业监测,用于大面积农田的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等数据采集;三是应急通信,为地震、洪水等灾害场景提供备份网络。随着NTN标准化推进,未来在自动联网汽车、海事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也将快速增长,预计2030年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将突破4000万。

Q3:中国蜂窝物联网企业的出海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中国企业的出海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完整产业链支撑,从芯片、模组到终端应用形成协同效应;二是成本优势,Cat1 bis模组价格已降至10元左右,极具国际竞争力;三是本地化服务能力,头部企业在全球设有多处研发中心和销售网点。以移远通信为例,其境外收入占比超50%,在印度、欧洲等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23年海外收入达72.9亿元。广和通、翱捷科技等企业也在各自领域建立了全球竞争优势。

相关深度报告

2025年广域物联:中国蜂窝&卫星物联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5年广域物联:中国蜂窝&卫星物联产业研究白皮书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AIoT星图研究院于2025年3月5日发布,共81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物联网,卫星物联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