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5年的中国公路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变化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重型卡车开始"自主"行驶,它们不再完全依赖人类驾驶员,而是依靠先进的传感器、算法和车联网技术穿梭于各大物流枢纽之间。这一变革背后,是公路物流行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全国卡车司机平均年龄已达45岁,年轻从业者比例不足20%,人力成本占运输总成本比例超过35%。与此同时,干线物流效率低下、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长期困扰行业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引入,正在为这个传统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与成本重构。本文将深入分析2025年公路干线物流自动驾驶行业的技术进展、商业格局与发展趋势,揭示这场变革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未来走向。
关键词:公路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卡车、L4级自动驾驶、编队行驶、虚拟司机、冗余平台、Hub-to-Hub、运力服务、自动驾驶商业化、物流效率提升
一、行业现状:自动驾驶技术如何重塑干线物流生态?
公路干线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承担着全国78%的货运量,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成本结构。传统干线物流长期面临四大痛点:效率受限(高速公路货车平均时速仅77km/h)、利润微薄(燃油与人工成本占比超50%)、安全风险(疲劳驾驶导致事故率居高不下)以及司机短缺(40-50岁司机占比超60%,年轻从业者持续减少)。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叠加,使得自动驾驶技术在干线物流领域的应用成为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根据最新行业数据,2025年自动驾驶在干线物流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双轨并行的特征:一方面是以赢彻科技为代表的"NOA(导航辅助驾驶)化"路径,通过L2+/L3级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人机共驾,目前已实现前装量产,商业运营里程突破3亿公里;另一方面是以小马智行、卡尔动力为代表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通过"1+N"编队模式(1辆有人领航车带领多辆无人跟随车)在限定区域开展测试,部分企业已获准开展主驾无人测试。这两种技术路线分别从渐进式改进和颠覆式创新两个维度推动行业变革。
从产业链角度看,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已形成五方协同的生态格局:上游是提供激光雷达、计算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中游包括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如Aurora、赢彻科技)和重卡制造商(如戴姆勒、沃尔沃);下游则是物流企业、货运平台等应用方;配套生态涵盖充电站、维修服务等支持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戴姆勒卡车与沃尔沃集团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软件平台,标志着行业开始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建。
表:2025年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主要技术路线比较
技术路线 | 代表企业 | 技术特点 | 商业化进展 | 适用场景 |
---|---|---|---|---|
L2+/L3 NOA | 赢彻科技、福萨智能 | 人机共驾、渐进式改进 | 已前装量产,商业运营中 | 快递快运干线 |
L4编队行驶 | 小马智行、卡尔动力 | 1+N混合编队、部分无人化 | 路测阶段,部分主驾无人 | 大宗物流专线 |
Hub-to-Hub | 戴姆勒-Torc、沃尔沃-VAS | 枢纽间全无人运输 | 美国试点,计划2027年商用 | 长途跨州干线 |
政策层面,中国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自动驾驶标准体系。2024年实施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道路试验方法及要求》等国家标准为技术验证提供了规范框架,而《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则明确规定货运自动驾驶车辆需配备安全员,为商业化运营划定了安全边界。与此同时,天津港至马驹桥物流园自动驾驶货运试点等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政策创新开始从封闭测试走向真实运营场景。
二、技术突破:从"虚拟司机"到"运输机器人"的进化路径
干线物流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架构可概括为"两端一平台":前端是具备冗余设计的线控车辆平台,后端是云计算调度系统,中间则是实现环境感知、决策规划的"虚拟司机"系统。2025年,这一技术体系在可靠性、经济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取得了显著突破。
在车辆平台方面,冗余设计成为行业标配。戴姆勒卡车推出的Freightliner Cascadia自动驾驶卡车采用了完全冗余的转向、制动和供电系统,即使某个系统发生故障,备份系统也能立即接管,确保行驶安全。沃尔沃的VNL Autonomous则内置了双计算机、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探测距离超过400米。这种冗余设计虽然增加了约15%的制造成本,但将系统失效概率降低至10^-9/小时,达到了航空级安全标准。国内企业如赢彻科技也推出了基于两颗征程5芯片(算力256TOPS)的域控架构,实现了关键系统的多重冗余。
感知与决策技术的突破尤为显著。Aurora Innovation开发的Aurora Driver系统采用专有激光雷达配合AI算法,能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准确识别500米外的障碍物。小马智行则通过Robotaxi和Robotruck技术共享,将80%的"虚拟司机"代码实现跨场景复用,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大模型技术的引入使自动驾驶系统具备了"场景泛化"能力——赢彻科技的新一代星云架构已能适应从高速公路到国省道的复杂路况,处理包括恶劣天气、特殊路况在内的长尾场景。
表:2025年主流自动驾驶卡车传感器配置对比
企业/车型 | 摄像头 | 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计算平台算力 | 探测距离 |
---|---|---|---|---|---|
戴姆勒-Torc | 15个 | 4个(超长距) | 9个(6长+3短) | 未公开 | >350米 |
沃尔沃-VNL | 8个高分辨率 | 1个(专用) | 5个 | 双计算机 | >400米 |
赢彻科技轩辕系统 | 7个(高配) | 1个(高配) | 3个 | 256TOPS | 250米 |
小马智行驼灵 | 6个 | 3个 | 6个 | 1000TOPS | 300米 |
编队行驶技术成为提升物流效率的关键突破口。卡尔动力采用的"1+N"混合编队模式(1辆L2级领航车带多辆L4级无人车)可使后车风阻降低30%,整体油耗下降8-12%。小马智行在京津塘高速测试的纯L4编队系统则实现了车距缩短至50米内,使道路利用率提高20%。这种技术不仅缓解了司机短缺问题,还通过"电子挂钩"技术实现车辆间的动力协同,进一步降低了能耗。
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为自动驾驶规模化铺路。2024年启动的"天津港至马驹桥物流园"试点项目通过路侧智能设备与云端调度平台的协同,实现了11台自动驾驶卡车的编队运营。该项目积累的数据显示,在车路协同环境下,自动驾驶卡车比人工驾驶减少急加速/急刹车次数达70%,平均油耗降低9.3%。这种模式虽然初期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为未来无人化运营提供了重要技术验证。
技术标准化进程也在加速。ISO发布的《智能交通系统 卡车编队行驶系统功能和操作要求》(ISO 4272:2022)为全球自动驾驶卡车开发提供了统一规范。国内《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等标准的实施,则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了明确指引。这种标准先行的发展路径,有效避免了技术碎片化带来的兼容性问题。
三、商业落地:从技术验证到规模盈利的商业模式探索
自动驾驶干线物流的商业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场景分化特征——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了差异化的市场切入点和商业模式。2025年,行业已经走过单纯的技术演示阶段,进入实实在在的营收验证期。
前装量产模式成为L2+/L3级解决方案的主流选择。赢彻科技通过与东风、中国重汽等主机厂合作,将其轩辕系统前装至量产重卡,已累计交付超2300台。这种"技术供应商"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根据测算,当年产量达到5000台时,系统成本可下降40%。但挑战同样明显:主机厂对核心技术的主导权争夺日益激烈,部分企业如中国重汽已开始自研自动驾驶系统,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运力服务模式则是L4级企业的现实选择。小马智行与中外运合资成立的青骓物流运营着约200台自动驾驶卡车,2024年上半年其运力服务收入占比已达73%。卡尔动力则通过与鄂尔多斯集团合作,获得了稳定的煤炭运输订单,自持运力近300台。这种"半个物流公司"的定位虽然带来了现金流,但也面临重资产运营的压力——一台L4级自动驾驶卡车购置成本约150万元,是普通重卡的2-3倍。为缓解资金压力,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订阅付费"模式,卡尔动力向关联公司哈迪科技提供的"按里程付费"方案(0.2元/公里)就是典型代表。
表:2025年干线物流自动驾驶主要商业模式比较
商业模式 | 代表企业 | 收入来源 | 优势 | 挑战 |
---|---|---|---|---|
系统前装供货 | 赢彻科技、福萨智能 | 硬件销售+软件授权 | 轻资产、易规模化 | 主机厂竞争加剧 |
运力服务运营 | 小马智行、卡尔动力 | 运输服务费 | 闭环验证、数据积累 | 重资产、管理复杂 |
Hub-to-Hub服务 | 戴姆勒-Torc、沃尔沃-VAS | 运输订阅费 | 高溢价、标准化 | 基础设施要求高 |
全栈解决方案 | Aurora、Waymo Via | 技术授权+运力服务 | 全链条控制 | 投入大、周期长 |
Hub-to-Hub(枢纽到枢纽)模式在国际市场取得突破。戴姆勒卡车和沃尔沃集团计划2027年在美国推出L4级自动驾驶卡车,运营模式为:人工驾驶完成"第一英里"和"最后一英里",中间干线由自动驾驶卡车完成。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自动驾驶在长途干线上的优势(可24小时运行),同时规避了复杂城区的技术难题。Torc Robotics测算显示,在达拉斯-休斯顿这样的线路上(单程380公里),自动驾驶卡车可将单趟成本降低45%,主要来自人力节省和油耗优化。
成本结构优化是商业化核心考量。根据行业分析,一台传统重卡4年使用周期的总成本约为:购车35万元+司机成本72万元(18万/年)=107万元;而L4级自动驾驶重卡为:购车150万元+虚拟司机订阅费19万元=169万元。两者差距显著,但自动驾驶卡车的经济临界点取决于三个变量:车辆成本下降速度(预计2030年降至80万元)、无人化进度(撤掉安全员)以及利用率提升(24小时运行)。赢彻科技的运营数据显示,其自动驾驶卡车通过"双驾变单驾"已可实现15%的成本节约,随着技术成熟,这一比例还将提高。
生态协同成为破局关键。面对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挑战,企业间合作日益紧密。2024年戴姆勒卡车与沃尔沃集团宣布合资开发自动驾驶软件平台,Aurora则与大陆集团、英伟达达成合作,计划2027年量产自动驾驶硬件套装。在国内,卡尔动力与陕汽、中集形成了"技术+制造+运营"的铁三角关系。这种分层竞合的产业格局——底层平台合作共建,上层应用差异化竞争——将成为未来主流发展模式。
政策创新为商业落地保驾护航。中国交通部开展的"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2024-2026)支持在高速公路设置自动驾驶专用车道;美国得克萨斯州则允许在特定路段开展无安全员测试。这些监管突破为技术验证和商业模式跑通创造了条件。业内预计,随着2026年《自动驾驶货运车辆编队行驶技术规范》等标准实施,中国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将进入规模示范新阶段。
四、未来展望:2030年自动驾驶将如何重构物流行业格局?
基于当前技术进展和商业化节奏,行业专家预测到2030年,干线物流将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传统人工驾驶卡车占比约60%,承担复杂、非标准化运输任务;L4级自动驾驶车队占比15%,运营稳定、标准化的长途线路;L2++/L3级NOA车队占比25%,服务于高附加值、强时效性场景。这种多元共存的状态反映了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化价值主张。
从更长期的视角看,自动驾驶在干线物流的应用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2020-2024年的技术验证期(原型车开发与测试);2025-2029年的产品验证期(小批量运营与商业模型探索);2030-2034年的规模商用期(跨区域网络化运营);2035年后的生态成熟期(全无人运输机器人普及)。当前行业正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关键节点,2027年被普遍视为全无人测试的重要里程碑。
劳动力市场将发生深刻变革。自动驾驶不会完全取代卡车司机,而是推动职业角色转型——长途干线司机将逐步转向短途接驳、车辆监控和运维等新岗位。沃尔沃VAS的实践显示,通过将北极地区采石场的卡车改为无人驾驶,不仅解决了极端环境下招工难问题,还创造了更高技术含量的控制中心操作员职位。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比简单替代更具可持续性。
基础设施与运营网络将同步进化。"智慧高速公路"建设将加速,通过在关键节点部署路侧感知设备、专用通信网络和云端管控平台,为自动驾驶卡车创造友好环境。物流枢纽也将重新设计,适配自动驾驶卡车的自动充换电、无人装卸等新需求。这种"场-路-车"一体化演进路径,将显著提升整个物流网络的运转效率。
技术融合催生新业态。自动驾驶与新能源、车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将产生如"自动驾驶+换电"的绿色物流模式、"数字孪生+云端调度"的智能运维系统等创新应用。赢彻科技正在探索的"天网"云平台+"地网"服务团队模式,就是这种融合创新的典型案例。
全球市场将呈现差异化发展。美国凭借广阔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宽松的监管环境,可能在Hub-to-Hub模式上率先突破;欧洲则侧重编队行驶技术在跨境物流中的应用;中国由于复杂的交通环境和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可能走出"车路协同"的特色路径。这种区域分化的格局将持续相当长时间,直到技术完全成熟。
回到行业初心,自动驾驶在干线物流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提升安全性(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提高效率(24小时运行+编队节能)和降低成本(人力节约+油耗优化)。当技术成熟度、商业可行性和政策包容度达到平衡点时,这场始于技术创新的变革,终将演变为整个物流产业的效率革命。对于从业者而言,既要对短期挑战保持清醒——技术可靠性、成本控制、法规适应;也要对长期趋势保持坚定——自动驾驶必将成为未来物流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场变革中,开放合作而非闭门造车,场景深耕而非泛泛而谈,将是企业突围的关键。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目前自动驾驶卡车在干线物流中的应用处于什么阶段?
A1:2025年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商业落地的过渡阶段。L2+/L3级系统已实现前装量产(如赢彻科技),L4级系统在限定区域开展测试(如小马智行京津塘测试)。预计2027年左右实现全无人测试,2030年前后进入规模商用期。
Q2:自动驾驶卡车真的能解决物流行业司机短缺问题吗?
A2:自动驾驶不会完全取代司机,而是改变工作形态。长途干线将逐步自动化,司机转向短途接驳、车辆监控等岗位。沃尔沃在挪威采石场的实践显示,自动驾驶可解决极端环境招工难问题,同时创造技术含量更高的新职位。
Q3:自动驾驶卡车的成本比传统卡车高多少?何时能达到经济临界点?
A3:目前L4级自动驾驶卡车购置成本约150万元,是传统卡车(35万元)的4倍左右,加上虚拟司机订阅费,4年总成本约169万元(传统卡车107万元)。经济临界点取决于三个因素:车辆成本下降(预计2030年降至80万元)、无人化实现和利用率提升。部分场景如编队行驶已显示15%的成本节约。
Q4:中国和美国在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发展路径上有何不同?
A4:美国侧重"Hub-to-Hub"模式(枢纽间全无人运输),依托广阔高速路网和宽松监管;中国则探索"车路云一体化"路径,通过智慧高速建设和编队行驶测试,在政策支持下渐进式推进。两种路径各具特色,反映不同的交通环境和产业政策。
Q5:小型物流企业如何应对自动驾驶带来的行业变革?
A5:中小物流企业可采取三步策略:短期关注L2+/L3级辅助驾驶设备的成本效益;中期考虑与自动驾驶运力平台合作,补充旺季运力;长期规划车队结构转型,培养技术运维能力。与大型平台或车队管理公司合作是降低风险的可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