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工具到解决方案:中国ETF市场的2025全景透视与机构配置策略

从投资工具到解决方案——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ETF篇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国信证券于2025年4月17日发布的报告《从投资工具到解决方案——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ETF篇》,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在资本市场快速变革的当下,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已从单纯的投资工具蜕变为资产配置的核心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ETF市场规模已达3.83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11.7%,其中股票型ETF规模2.82万亿元,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6.9%,对资本市场定价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带您深入剖析中国ETF市场的最新发展格局,揭示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逻辑,探索产品创新前沿,并解读资金流向背后的市场博弈,为投资者提供全景式市场洞察。

中国ETF市场全景扫描:规模爆发与格局演变

中国ETF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历程。自2004年首只ETF产品成立以来,市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7年至2015年是第一波发展高潮,新产品不断涌现,挂钩基础资产日益丰富;2019年至今则迎来第二波快速增长期,ETF成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优选工具。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ETF产品数量占公募基金总数的比例虽仅为0.0%(数据来源:国信证券研究报告),但规模占比已达11.7%,显示出单只ETF的平均规模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基金。

市场结构分化明显,股票ETF占据主导地位。数据显示,股票ETF规模自2018年起加速增长,2023年、2024年连续突破重要关口,目前规模已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型ETF。其中,宽基指数ETF是推动股票ETF发展的主力品种,2019年至2021年核心资产牛市期间,行业主题型ETF也曾快速增长,但2023年以来机构配置需求主导市场,宽基指数ETF重新成为规模最大的股票ETF品种。跨境ETF在2023年、2024年同样取得显著发展,反映了投资者全球化配置的需求增长。

管理人格局看,市场呈现差异化竞争态势。华夏、易方达在股票ETF领域规模领先;博时、华安、海富通则在非股票ETF方面重点布局,如可转债ETF、黄金ETF等。股票ETF内部也呈现不同发展路径:华泰柏瑞以宽基ETF为主导,国泰、华宝则侧重行业主题型ETF,如证券、军工、半导体等领域。

市场参与者结构方面,证券公司凭借权益客户基础和服务优势,在代销权益指数基金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24年下半年,券商代销保有量达9,827亿元,显著领先于其他代销机构。头部券商如中信、华泰、银河等保有量领先,东方财富、中金财富等互联网属性较强的券商也表现突出。ETF做市业务则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广发、中信、华泰等大型券商做市产品数量占比居前,前十位做市商的产品覆盖度达84%。

表:中国ETF市场主要类型规模发展情况

ETF类型 2025年一季度规模(亿元) 主要特点 代表产品
股票ETF 28,926 占ETF总规模75.5%,宽基指数为主 沪深300ETF、科创50ETF
债券ETF 2,280 利率债为主,信用债快速成长 短融ETF、城投债ETF
商品ETF 1,256 黄金ETF占绝对主导 黄金ETF
跨境ETF 5,000 港股、美股ETF为主 恒生互联网ETF、纳斯达克ETF

市场影响力方面,股票ETF对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日益凸显。2021年以来,股票ETF资产净值从不足1万亿元快速增长至3万亿元左右,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比重已达6.9%。部分指数挂钩ETF的市场影响力尤为显著,如科创50指数挂钩ETF资产净值占指数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达11.6%,沪深300指数挂钩ETF占比为5.3%。这种深度绑定使得ETF资金流动显著影响股票市场表现,也反映了指数化投资理念在中国的深入普及。

机构投资者ETF配置图谱:理念转变与策略升级

机构投资者对ETF的配置近年来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转变既反映了资产管理行业的大趋势,也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演进路径。截至2024年末,中国机构投资者持有被动股票基金规模达2.29万亿元,持有被动债券基金1.04万亿元,较往年均有显著增长。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在ETF市场中的行为更具战略性和持续性,其配置动向往往预示着市场长期发展趋势。

股票基金被动化趋势在机构端表现尤为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机构投资者持有被动股票基金规模已逼近2.3万亿元,而持有主动股票基金则下降至约6,000亿元。这一变化轨迹反映了机构投资理念的系统性转变——2015年及2021年间,机构曾阶段性增持偏股混合基金、灵活配置基金,但2023年成为一个关键转折点,机构持有被动股票规模首次超过主动股票,此后领先优势持续扩大。相比之下,个人投资者对主动股票基金的信心恢复较慢,截至2024年末,个人持有被动股票约1.5万亿元,主动股票约2.8万亿元,但被动持仓持续增长而主动持仓持续下降的趋势同样明显。

债券基金领域则呈现主动与被动并行发展的格局。2019年被动债基密集发行53只,推动产品数量突破100只,开启了机构配置的第一波增长。资管新规落地带来的"非标转标"进程进一步推动了机构对债券基金的配置需求。个人投资者则在2022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密集发行时大举进入,推动个人持有被动债基规模突破1,000亿元。这种分化发展反映了不同投资者对固定收益产品的差异化需求。

中央汇金的ETF配置行为具有特殊市场影响力,已具备"类平准基金"属性。截至2024年末,中央汇金持有ETF市值(前十大持有人口径)已突破1.05万亿元,持有份额近3,200亿份,成为最大的ETF机构投资者。202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中央汇金分别增持3,840亿元和3,796亿元,在市场波动剧烈时发挥了稳定器作用。从其持仓结构看,重仓ETF以跟踪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的股票ETF为主,前五大持仓分别为华泰柏瑞沪深300ETF(2,505亿元)、易方达沪深300ETF(1,814亿元)、华夏沪深300ETF(1,341亿元)、嘉实沪深300ETF(1,231亿元)和华夏上证50ETF(1,111亿元)。

表:主要机构类型ETF配置现状与未来预测

机构类型 当前ETF配置规模 2030年预测规模 年复合增长率 主要配置品种
保险公司 约3,000亿元 6,742亿元 14.3% 宽基股票ETF、红利ETF
证券公司 约1,853亿元 3,914亿元 13.1% 宽基ETF、做市品种
银行理财 约1,211亿元 2,863亿元 15.6% 固收ETF、多资产ETF
信托资金 约1,362亿元 2,500亿元 10.8% 信用债ETF、股票ETF
企业年金 约541亿元 1,387亿元 17.2% 目标日期策略ETF

保险公司作为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其ETF配置增长潜力巨大。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产品性价比突出,推动保费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达56,963亿元,同比增长11.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假设保费收入增速逐步趋稳、险资配置公募基金比例提升,预计到2030年险资持有ETF规模可达6,742亿元。保险资金的风险收益偏好使其对红利类、宽基类ETF有天然配置需求。

证券公司的ETF参与则更多元化,包括投资、做市、代销等多重角色。2024年证券行业净利润1,672.57亿元,同比增长21.3%,净资产达3.13万亿元,有效杠杆率3.31倍,资本实力持续增强。预计到2030年证券公司持有ETF规模可达3,914亿元,做市业务将成为重要支撑。ETF做市商在提升交易活跃度、定价效率和降低冲击成本方面作用显著——有做市商的ETF日均换手率为无做市商ETF的4.9倍,相对买卖价差降低0.0438%。

银行理财信托资金的"非标转标"进程仍在持续,为ETF市场带来增量资金。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余额32.13万亿元,其中配置公募基金占比约2.9%,规模约1万亿元;信托资金余额约19.95万亿元,证券市场配置比例大幅提升。预计到2030年,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持有ETF规模将分别达到2,863亿元和2,500亿元,固收类ETF和多资产ETF可能是主要受益品种。

企业年金个人投资者的ETF配置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末,中国企业年金实际运作金额达3.6万亿元,其中含权益类年金计划资产配置占86.8%。居民资产配置则呈现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个人投资者持有ETF规模可达4.29万亿元。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型的大趋势,以及养老金体系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

ETF产品创新前沿:从Smart Beta到多资产配置

中国ETF市场的产品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从传统的宽基指数向因子投资、多资产配置等前沿领域快速拓展。这种创新既顺应了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满足了国内投资者日益复杂的配置需求。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上市SmartBetaETF达78只,规模约1,111亿元;债券ETF29只,规模2,280亿元;另有多资产ETF、主动管理ETF等创新品种不断涌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ETF产品生态。

SmartBetaETF已成为增长最快的创新领域,其中红利类产品占据主流。泛红利类ETF资产净值约925亿元,占SmartBetaETF比重高达86.1%。从因子类型看,目前市场已覆盖红利、价值、质量、现金流等多个单因子,以及红利低波、动量成长等双因子组合。因子有效性研究表明,红利、低波、价值、质量、现金流等因子长期表现稳健,RankIC大于0的时期占比不低于70%,而成长、动量因子有效性相对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因子的波动率与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低波、红利低波等因子不仅波动率低,而且收益率高,这一现象在3年、5年、10年和15年的时间维度上均持续存在,为SmartBeta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4年以来新发SmartBetaETF仍以红利因子为主,但央企红利、红利低波、国企红利等双因子产品明显增多。代表性产品如华泰柏瑞红利ETF(227.83亿元)、华泰柏瑞红利低波动ETF(153.47亿元)、易方达中证红利ETF(94.55亿元)等规模居前。红利类ETF的高分红特性(多数分红率在4%以上)以及确定的指数规则,使其具备纳入保险公司OCI账户的潜力,有望进一步获得机构投资者增配。

债券ETF发展呈现出利率债主导、信用债跟进的格局。利率债ETF覆盖了从短久期(短融ETF)到超长久期(30年国债ETF)的全期限谱系,2025年一季度规模达1,500亿元左右。信用债ETF则随着基准债市ETF等新品种获批发行,打破了近四年无新发产品的局面,目前规模约500亿元。可转债ETF作为特殊品种,也获得了投资者青睐,规模约300亿元。

债券ETF的创新方向值得关注。主动管理债券ETF在境外市场已有成功实践,而固定收益指数型产品普遍采用的抽样复制模式本身就包含主动管理元素,为发展主动管理债券ETF奠定了基础。债券SmartBetaETF则包括基于利率风险的久期策略、利率对冲策略,以及基于信用风险的"Fallen Angel"策略、基本面策略等,为不同利率环境下的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工具。中证指数公司已开发了丰富的债券指数系列,包括短期限固定收益指数、科技创新信用债指数、上证基准债市债券指数、目标到期债券指数和信用债票息策略指数等,为产品创新提供了充足标的。

表:中国债券ETF主要品种及规模(截至2025年一季度)

债券ETF类型 代表产品 规模(亿元) 特点 主要投资者
利率债ETF 短融ETF、30年国债ETF ~1,500 期限全覆盖,流动性好 银行、保险、券商
信用债ETF 城投债ETF、公司债ETF ~500 收益较高,信用风险可控 理财、信托、资管
可转债ETF 可转债ETF、上证可转债ETF ~300 股债结合,波动较大 券商、私募、个人

多资产ETF在境外市场已发展成熟,但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多资产ETF自2006年诞生以来,已形成以恒定比例策略、目标风险策略、风险平价策略等为主的产品体系,iShares等头部管理机构采用ETF-FOF形式构建系列化产品。中国混合型基金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投资者对多资产配置的强烈需求——偏股混合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规模曾快速增长,但受主动管理业绩波动影响,2021年以来规模持续收缩,这为规则透明、风格清晰的多资产ETF提供了发展空间。

中证指数公司已开发了丰富的多资产指数,包括中证价值股债恒定组合指数、中证目标日期指数、中证下行风险控制指数、中证多资产风险平价指数等,为产品创新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投资者对资产配置认识加深,以及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恒定比例策略、目标风险策略的多资产ETF有望获得快速发展。特别是服务于养老需求的目标日期策略ETF,能够根据投资者生命周期自动调整资产配置,可能成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重要投资工具。

主动管理ETF在境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借鉴。截至2024年末,美国主动管理ETF规模达826.9亿美元,其中权益型占54.52亿美元、固收型占28.17亿美元。2014年至2023年期间,美国主动管理共同基金累计净流出2.61万亿美元,而主动管理ETF则净流入2,110亿美元,反映了投资者对ETF形式的偏好。主动管理ETF的管理费率显著高于指数ETF(权益型0.43% vs 0.15%,固收型0.35% vs 0.11%),也为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了收入增长点。

中国的指数增强型基金与主动管理ETF最为接近,采用"抽样复制"策略,可灵活调整成分股权重。截至2023年末,中国指数增强基金规模2,031亿元,占指数基金整体的5.4%,其中指数增强ETF规模约70亿元,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当前上市的指数增强ETF以跟踪沪深300、中证500为主,管理费率多为0.5%-1.0%,随着投资者对差异化宽基指数产品需求提升,这类产品有望成为宽基指数领域的重要补充。

市场博弈与资金流向:解码ETF投资者的行为密码

ETF市场的资金流动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射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差异与策略博弈。2024年7月以来,中国股票ETF资金净流入约6,770亿元,其中在市场波动加剧的时期(如2025年4月7日单日净流入662亿元,4月8日单日净流入1,010亿元),ETF成为资金"避风港"和市场稳定器。透过这些宏观数据背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配置逻辑与交易行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市场生态图景。

持有人结构分析揭示出机构与个人的鲜明差异。截至2024年末,机构持有股票ETF份额达11,439亿份,个人投资者持有7,428亿份,机构占比60.6%,占据主导地位。细分品类中,除行业ETF和主题ETF的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较高外,其余品种均是机构占优。这种分化反映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差异——机构更注重资产配置和长期收益,个人则更关注短期交易机会和主题热点。

中央汇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大举增持是股票ETF扩容的核心力量。中央汇金的配置行为尤其值得关注,其可能通过借入短期借款(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短期借款5,105亿元,占总负债52%)增持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期规模5,818亿元),在市场关键时点发挥了"类平准基金"作用。保险公司则因保费持续增长(2024年保费收入56,963亿元,同比增长11.2%)和资金运用余额扩张(33.26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成为ETF市场重要的长期买家。

宽基ETF的配置差异体现了不同的风险偏好。机构投资者偏爱大市值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上证50、中证1000等,前十大机构重仓宽基ETF平均机构占比达89.3%。这类指数容量大、流动性好,适合大资金配置。个人投资者则更青睐科创板、创业板等弹性较强的宽基指数,前十大个人重仓宽基ETF平均个人占比达81.4%,反映了对高收益的追求。从资金流向看,宽基ETF主要由机构主导,2024年7月以来机构占比高的宽基ETF净流入5,360亿元,而个人占比高的宽基ETF净流出278亿元。

主题ETF行业ETF则呈现相反格局,个人投资者影响力更大。主题ETF产品数量达440只,为投资者提供了丰富选择。机构重仓主题ETF主要挂钩央企、国企相关指数(如上海国企ETF机构占比99.04%),个人则偏好芯片、医药、消费等热门主题(如科创芯片ETF个人占比71.88%)。行业ETF共70只,机构重仓品种以银行ETF为主(如银行ETF天弘机构占比97.35%),个人则偏爱券商ETF(如证券ETF个人占比82.76%)。资金流向方面,主题ETF个人占比高的品种净流入222亿元,行业ETF个人占比高的品种净流出77亿元,反映出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更为活跃且易受市场情绪影响。

策略ETF(主要是SmartBeta产品)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68只策略ETF规模约1,110亿元,其中红利类占86.1%。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均重仓红利ETF,但机构更专注(前十大机构重仓策略ETF全部为红利类),个人则略有分散(包含部分成长、质量因子ETF)。资金流向方面,机构和个人均持续净流入,2024年7月以来分别净流入194亿元和10亿元,反映了红利策略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红利低波类ETF,如华泰柏瑞红利低波动ETF(机构占比85.81%)、景顺长城中证红利低波动100ETF(机构占比89.90%),因其兼顾高股息和低波动特性,成为机构配置的重点对象。

表:不同类型ETF的持有人结构与资金流向(2024年7月以来)

ETF类型 产品数量 机构占比 个人占比 机构资金流(亿元) 个人资金流(亿元)
宽基ETF 296 71.9% 28.1% +5,360 -278
主题ETF 440 28.1% 71.9% -25 +222
行业ETF 70 56.2% 43.8% 基本持平 -77
策略ETF 68 83.0% 17.0% +194 +10

债券ETF市场则几乎由机构完全主导。29只债券ETF总规模2,280亿元,利率债、信用债、可转债ETF分别净流入411亿元、197亿元和247亿元。机构持有人占比普遍超过90%,如可转债ETF机构占比97.29%、城投债ETF95.94%、公司债ETF98.87%。不同类型的机构各有侧重——保险资金偏好利率债ETF,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关注信用债ETF,券商资管则参与可转债ETF。2025年一季度债市调整期间,长期品种如30年国债ETF份额频创新高,显示机构逆市布局特点。

商品ETF(主要是黄金ETF)在黄金牛市推动下规模达1,256亿元,2024年7月以来净流入522亿元。这类ETF持有人也以机构为主,包括FOF基金、银行理财、证券公司等,华泰证券等做市商持有大量黄金ETF份额。黄金ETF的避险属性和抗通胀特性,使其成为机构构建多资产策略的核心工具之一。

跨境ETF则呈现差异化发展格局。145只跨境ETF规模约5,000亿元,QDII额度(54家基金公司共获批765.20亿美元)是主要制约因素。机构投资者略偏向港股ETF(如港股通互联网ETF机构占比96.66%),个人则略偏向美股ETF(如纳斯达克ETF个人占比81.62%)。资金流向方面,港股ETF受南向资金带动净流入774亿元,其中红利类持续流入,科网类波动较大;美股ETF则因额度限制呈现稳定净流入态势,投资者可能采取定投策略。

ETF市场的资金流动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情绪指标。整体而言,机构投资者行为更具配置性和稳定性,个人投资者则更易受市场热点影响;宽基和策略ETF主要由机构推动,主题和行业ETF则更多反映个人投资者偏好。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和投资者结构变化,ETF市场的博弈格局也将不断演进,但透明、高效、低成本的产品特性将确保ETF在资产配置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常见问题解答(FAQs)

中国ETF市场的总体规模有多大?增长速度如何?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国ETF市场资产净值达3.83万亿元,占全部公募基金规模的11.7%。其中股票ETF规模2.82万亿元,占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6.9%。市场自2004年首只ETF成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2007-2015年产品数量和基础资产快速丰富;2019年至今则是规模爆发期,特别是2023年以来机构资金大举流入推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在ETF配置上有何主要区别?

机构投资者持有ETF份额占比60.6%,偏好宽基指数和大市值品种,配置行为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2024年净流入超5,000亿元。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39.4%,更关注科创板、创业板等高弹性品种及芯片、医药等热门主题,交易行为更为频繁。中央汇金、保险资金等大型机构在市场波动时发挥稳定作用。

什么是SmartBeta ETF?中国市场上有哪些主要类型?

SmartBeta ETF是通过系统性地暴露特定风险因子(如价值、质量、红利等)以获得超额收益的指数产品。中国已有78只SmartBeta ETF,规模1,111亿元,其中红利类占86.1%。主要类型包括:华泰柏瑞红利ETF(227.83亿元)、华泰柏瑞红利低波动ETF(153.47亿元)等单因子产品,以及红利低波、动量成长等双因子组合。

债券ETF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创新方向?

中国债券ETF共29只,规模2,280亿元,以利率债为主(如短融ETF、30年国债ETF)。信用债ETF近年重启发行,如城投债ETF(138亿元)、公司债ETF(109亿元)。创新方向包括:主动管理债券ETF,利用抽样复制中的主动元素;债券SmartBeta ETF,如久期策略、信用基本面策略等;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绿色、ESG债券ETF。

多资产ETF和主动管理ETF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

多资产ETF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但中证指数公司已开发目标风险、风险平价等多资产指数,为产品创新奠定基础。随着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恒定比例、目标日期策略ETF需求将增长。主动管理ETF方面,中国的指数增强型基金(规模2,031亿元)已具备类似特征,未来在宽基指数差异化竞争中可能获得发展,当前指数增强ETF规模约70亿元,管理费率0.5%-1.0%。

相关深度报告

从投资工具到解决方案——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ETF篇

从投资工具到解决方案——中国机构配置手册(2025版)之ETF篇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国信证券于2025年4月17日发布,共84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投资工具,ETF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