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承担着为社会提供稳定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转型,电力市场改革成为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电力市场的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省内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也是全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风向标。本文将从供需状况、市场机制、价格体系等角度,深入分析广东地区电力市场的现状与挑战。
关键词:广东电力市场、供需缺口、市场化改革、电力价格、新能源消纳
供需缺口:广东电力市场的结构性挑战
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其电力需求一直居高不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电力消费持续增长,而电力供应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价调控机制专题研究》报告,截至2024年6月30日,广东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2.054亿千瓦,同比增长15.3%,但即便如此,广东地区发用电仍然存在明显的供需缺口,特别是在夏季,这一缺口尤为明显。
夏季是广东电力供应最为紧张的时期。高温天气导致居民和企业用电需求激增,尤其是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用电负荷攀升至全年峰值。同时,广东地区夏季水电发电量因雨水稀少而大幅下降,影响电力供应稳定性。因此,广东供电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西电东送”工程,尤其是从云南等地输送的电力。这种季节性的供需不平衡对广东地区电力市场提出了挑战,也为“现货+中长期”的市场机制提供了发展空间。
市场机制:广东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与成效
广东电力市场的交易品种和市场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已形成“现货+中长期”交易模式,涵盖年度、月度、月内、日前和实时交易等多个交易品种,双边协商、集中竞价、滚动撮合和挂牌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这种多元化的交易模式,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电力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市场电占比趋于稳定。2017-2023年累计市场直接交易电量超1.6万亿千瓦时,CAGR(复合增长率)达18.12%,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作为电力现货市场首批试点省份,自2017年起广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在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电力市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广东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成了首个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货出清系统与交易平台,并成功发布全国首套电力现货市场实施方案和交易规则,同时打造一系列市场交易机制,为电力市场的规范化、透明化及高效运作奠定坚实基础。
至2023年底,广东电力现货市场已稳定运行两年,有效优化资源配置,保障电力供应,并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2023年12月28日,广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营阶段,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树立典范。广东电力现货市场通过实施节点边际价格机制,精准捕捉并体现了电能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维度中的真实价值,反映一次能源价格波动趋势以及市场动态供需形势。整体上,广东电力现货市场机制与运作体系已迈向稳定成熟阶段,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驱动作用愈发凸显。
价格体系:广东电力市场的经济调节器
电力价格是电力市场的核心,也是调节电力供需的重要经济手段。广东电力市场的价格体系体现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根据报告,广东电力市场的价格体系包括发电侧上网电价、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其中,发电侧上网电价逐步市场化,新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经历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标杆电价、竞争配置与政府指导价并行、平价上网四个时期。煤电的上网电价机制变化可以概括为经历了还本付息电价、经营期电价、煤电联动的标杆电价以及“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电价四个时期。
用户侧电价销售电价采用双轨制,居民、农业用户实行计划轨、工商用户实行市场轨。工商业用户上网电价分为市场交易电价和代理购电两种。代理购电制度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起到过渡和兜底作用。这种双轨制的电价体系,既保证了居民和农业用户的用电稳定,又为工商用户提供了市场化的选择,促进了电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广东电力市场的价格体系还体现了对新能源的倾斜。随着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其在电力市场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新能源发电的上网电价逐步市场化,促进了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同时,广东电力市场还积极探索分时电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电力削峰填谷,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新能源消纳。
总结
广东电力市场作为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其供需状况、市场机制和价格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全国电力市场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供需缺口的挑战,广东通过多元化的交易模式和灵活的价格机制,有效优化了电力资源的配置,保障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同时,广东电力市场在新能源消纳、分时电价等方面的创新,也为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广东电力市场将继续发挥其引领作用,为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电力系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