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研究报告:高阶智驾加速渗透,产业链机遇与挑战并存

交运设备-汽车:“全民智驾”各环节弹性与核心标的梳理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浙商证券于2025年2月21日发布的报告《交运设备-汽车:“全民智驾”各环节弹性与核心标的梳理》,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正逐渐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市场渗透,成为推动汽车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本文将深入分析智能驾驶行业的现状、市场规模、未来趋势以及竞争格局,探讨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智能驾驶、高阶智驾、市场规模、技术渗透、产业链、竞争格局

一、智能驾驶技术加速渗透,市场迎来爆发期

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汽车行业格局。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驾驶功能的渗透率显著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从6%快速提升至36%,而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也在2024年末达到了9%。据预测,到2027年,高阶智能驾驶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5%。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成本的降低。从硬件角度看,车辆芯片算力不断提升,传感器配置更加丰富,为智能驾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软件算法从基于规则的逻辑向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演进,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系列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全栈自研技术实现了整车智能控制,不仅提升了驾驶安全性,还优化了驾乘体验。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也得益于车企的积极推动。以比亚迪为例,其通过大规模研发投入和规模效应,推出了具有创新性的三目视觉技术,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类似激光雷达的感知效果。这种技术突破不仅降低了智能驾驶功能的门槛,还加速了其在中低端市场的普及。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华为鸿蒙智行等企业也在不断发力,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

二、产业链各环节迎来发展机遇,国产厂商崛起

智能驾驶技术的加速渗透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中,智能驾驶芯片和激光雷达作为核心硬件,市场规模增长迅猛。据预测,智能驾驶芯片市场将从2024年的56亿元增长到2027年的2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激光雷达市场也将从2024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27年的1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

在芯片领域,国产厂商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2024年前10个月,国内智能驾驶芯片累计前装标配域控芯片近400万颗,其中华为昇腾610和地平线征程5等国产方案占比接近18%。国产芯片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和强大的技术支持,正在逐步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例如,地平线机器人通过提供强大的开发工具和定制化服务,与多家车企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激光雷达领域同样呈现出国产厂商崛起的趋势。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速腾聚创的MEMS激光雷达凭借其高性能和低成本优势,成为当前量产车载激光雷达的主流选择。禾赛科技则通过转镜式技术路线,实现了高线数激光雷达的量产,满足了高端车型对高精度感知的需求。

除了芯片和激光雷达,智能驾驶产业链还包括域控制器、智能底盘等多个环节。域控制器厂商如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等通过与芯片厂商和车企的深度合作,不断优化产品性能和服务能力。智能底盘企业如保隆科技、伯特利等则通过技术创新,为智能驾驶功能提供了更可靠的硬件支持。

三、竞争格局加剧,车企与供应商深度绑定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加速渗透,市场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演变。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愈发多样化,深度绑定成为主流趋势。一方面,车企通过战略投资或直接采购的方式,与芯片厂商和域控制器厂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例如,比亚迪通过自研芯片和域控制器,实现了智能驾驶系统的高度自主化;华为则通过与车企合作,将ADS智驾系统广泛应用于问界、深蓝等车型。

另一方面,供应商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以满足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地平线机器人通过提供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解决方案,与多家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黑芝麻智能则通过与车企的联合研发,不断提升芯片的算力和能效比,为智能驾驶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车企和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一些车企开始采用Tie 0.5模式,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共同研发智能驾驶系统。例如,上汽旗下的联创汽车电子、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等,通过与车企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快速迭代和优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系统的适配性和可靠性,还降低了研发成本和风险。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部分车企通过激进的定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导致行业价格战风险上升。同时,新进入者不断涌入市场,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车企和供应商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服务优化,赢得市场竞争。

四、数据驱动技术迭代,智能驾驶进入新阶段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数据作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资源,正在驱动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优化。例如,比亚迪通过影子模式收集真实路况数据,将模型迭代周期缩短至7天,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日训练里程达1.5亿公里。这种数据驱动的迭代模式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还为智能驾驶功能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车企也在积极探索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例如,比亚迪宣布将在璇玑架构中接入DeepSeek大模型能力,通过云端的VLM大模型与DeepSeek的知识表达和推理能力相结合,实现自动化数据生成的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还为智能驾驶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数据驱动技术迭代的背景下,智能驾驶系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单一场景的辅助驾驶到多场景的协同决策,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逐步实现从L2到L2+甚至更高阶的演进。例如,小鹏汽车通过全栈自研模式,实现了城市NOA功能的全国覆盖,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率先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还为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FAQs:

Q1: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是否会增加车辆成本?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车辆成本,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效应的显现,成本有望逐步降低。例如,比亚迪通过全栈自研和规模效应,推出了具有性价比的智能驾驶方案,降低了技术门槛。

Q2:国产芯片厂商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前景如何?

国产芯片厂商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国产芯片厂商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

Q3: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对传统车企有何影响?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对传统车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车企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智能化转型,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智能驾驶技术也为传统车企提供了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用户体验的新途径。

Q4: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将面临哪些挑战?

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将面临技术可靠性、数据安全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的挑战。车企和供应商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以应对这些挑战。

以上就是关于智能驾驶行业的分析。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智能驾驶功能正加速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为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国产厂商在芯片和激光雷达领域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然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对车企和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数据驱动的技术迭代将成为智能驾驶发展的关键,车企和供应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关深度报告

交运设备-汽车:“全民智驾”各环节弹性与核心标的梳理

交运设备-汽车:“全民智驾”各环节弹性与核心标的梳理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浙商证券于2025年2月21日发布,共31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汽车,智驾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