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信息技术分析报告:上海AI产业全景解读,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技术-上海先导产业专题报告(2):AI赋能全链协同,智启产业新纪元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海通证券于2025年3月15日发布的报告《信息技术-上海先导产业专题报告(2):AI赋能全链协同,智启产业新纪元》,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上海已构建起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完整AI产业生态。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7%,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核心企业数量占全国14%,形成了以浦东新区和徐汇区为双核的多点联动发展格局。在全球AI竞赛中,上海正以"模型+算力+场景"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加速向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迈进。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已展现出鲜明的"全链协同"特征: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一平台、五中心"的智算发展格局;在芯片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算法与模型层面培育出商汤、MiniMax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主体;在应用端则覆盖金融、医疗、制造、交通等丰富场景。本报告将深入剖析上海AI产业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及未来机遇,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的产业全景图。

一、全球视野下的上海AI产业定位:中美主导格局中的追赶者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中美双雄"的竞争格局,而上海作为中国AI发展的标杆城市,正处于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转型期。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AI市场规模达6382.3亿美元,预计2034年将增长至3680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2%。在这一巨大市场中,服务端收入占比最大,达38.6%,而生成式AI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据Bloomberg Intelligence预测,其收入占比将从2024年的2%提升至2032年的12%。

中美AI企业数量对比悬殊但中国追赶迅速。截至2023年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球AI企业总数达29542家,其中美国占比34%(9914家),中国占比15%(4469家)。尽管在数量上仍有差距,但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数量几乎是美国的3倍,在论文发表、引用等多项指标上全球领先。上海作为中国AI科研重镇,拥有25万AI人才,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研究位居国内前列。

从产业链各环节看,上海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基础层,虽然我国整体仍较薄弱(企业仅占9.93%),但上海芯片产业表现突出,2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3万亿元,中芯国际、韦尔股份等企业位居行业前列。在技术层,上海企业的算法创新能力显著,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60款生成式AI服务大模型备案,四大通用模型在成本控制、长上下文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层则是上海的传统强项,企业专利占比达47.81%,在金融、医疗、制造等场景落地成效显著。

表:全球主要国家AI核心指标对比(2024年)

指标 美国 中国 上海表现
企业数量占比 34% 15% 占全国14%
顶级研究人员数量 约3000人 1014人 25万AI人才
风险投资额 全球74% 76亿美元 178亿元(2023年)
专利授权量 - 美国的3倍 企业专利全国第三
算力规模 - - 100EFLOPS(2025年目标)

二、上海AI产业生态解析:全链布局与协同创新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从底层芯片到终端应用形成了紧密衔接的创新网络。这一生态系统的构建始于2017年启动的AI战略,通过持续政策引导已形成"立法保障+生态构建"的完整体系,特别是2022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为全国首个AI省级法规,体现了上海在制度创新上的先行先试。

算力与芯片构成产业基础双支柱。上海已形成由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和五大智算中心组成的"一平台、五中心"算力格局,商汤科技AI计算中心获全国首个5A级智算中心认证。在芯片领域,上海拥有全国22.4%的芯片上市公司(24家),覆盖GPU、ASIC、FPGA等多种技术路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初10家国产AI芯片企业宣布适配DeepSeek模型,展现出"芯片+模型"的协同效应。

政策创新与空间布局相得益彰。上海采用"区域聚焦+特色发展"策略,各区形成差异化定位:徐汇区打造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造空间",已汇聚255家大模型企业;浦东新区布局智能芯片、大模型等前沿领域,产业规模占全市40%;临港集聚超50家智能驾驶企业,开展L4级自动驾驶常态化运营。这种空间专业化分工大大提升了产业集聚效率。

表:上海主要区域AI产业特色布局

区域 产业特色 代表企业 政策支持
徐汇区 大模型生态 商汤科技、阶跃星辰 "1+1+1"政策体系
浦东新区 智能芯片、元宇宙 中芯国际、壁仞科技 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临港新片区 智能驾驶 特斯拉、蔚来 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法规
闵行区 智能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 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
嘉定区 车路协同 上汽大众、理想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

在创新协同方面,上海已建立起"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2023年成立的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已有40余家成员单位,推动数据要素流通共享;2025年初落地的医疗大模型应用评测平台联合12家医疗机构,加速AI与医疗场景融合。这种生态化发展模式使上海在AI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挑战与机遇:上海AI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

尽管上海AI产业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全球竞争背景下仍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突破。从产业链视角分析,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机遇点。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仍存短板。在高端芯片领域,我国处理器及控制器进口额持续增长,2024年同比增加7.9%,GPU市场被英伟达(88%份额)、AMD垄断,FPGA芯片则在逻辑单元容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代际差距。上海虽在ASIC芯片上有所突破,但整体上仍未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同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高端大扭矩空心杯电机、RV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仍需进口,制约了产业完全自主发展。

数据要素与算法生态亟待完善。数据显示,中文语料仅占全球网站内容的1.3%,且存在质量不高、价值观类语料匮乏等问题。上海虽在数据开放方面全国领先,但缺乏类似美国Snowflake的"数据+AI"领军企业,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有待验证。算法方面,上海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上表现突出,但在深度合成算法领域备案数(35个)远低于北京(96个),完整的算法交易生态尚未形成。

商业落地面临制度性障碍。这一挑战在智能驾驶领域尤为明显,上海各区的自动驾驶试点形成"孤岛",牌照更新周期长,缺乏市级统一立法;人形机器人也面临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商业化难题。这些制度瓶颈限制了技术红利的充分释放。

面对这些挑战,上海正通过四大战略路径推动产业升级:

路径一:构建更开放的创新生态。包括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打破人才结构性壁垒,试点国际职业资格互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双向反馈机制。

路径二:强化基础支撑能力。重点突破自主智算芯片、高质量数据集、算法交易平台等基础环节,打造"算力+数据+算法"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上海计划到2025年实现100EFLOPS智能算力规模,建设3-5个大模型创新加速孵化器。

路径三:加速场景深度融合。围绕金融、医疗、制造、交通等优势领域,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上海已形成60个备案大模型,在文旅、金融、在线新经济等行业应用效果显著。

路径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加快自动驾驶等领域立法进程,统一各区标准;优化数据流通机制,制定行业数据标准;降低创新准入门槛,激发民营企业活力。

未来,随着这些战略的落地实施,上海有望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真正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高地。产业投资可重点关注算力基础设施、垂直场景应用、端侧AI和具身智能机器人四大方向,把握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带来的多重机遇。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
A1:上海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AI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核心企业数量占全国14%,形成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区域竞争力排名中,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和广东。

Q2:上海在AI芯片领域有哪些优势企业?
A2:上海拥有全国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24家芯片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3万亿元。代表性企业包括:中芯国际(市值超5000亿元)、壁仞科技(GPU)、沐曦集成电路(GPU)、燧原科技(AI推理芯片)、安路科技(FPGA)等。在2024年国内AI芯片公司Top10中,上海企业占据第4、7、8名。

Q3:上海主要有哪些人工智能大模型?
A3:上海已形成四大通用基础模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浦语"、MiniMax的01系列、阶跃星辰的Step系列和商汤的"日日新"。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备案60款生成式AI服务大模型,数量全国第二,主要分布在文旅、金融、在线新经济等领域。这些模型在长上下文处理、多模态融合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Q4: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政策支持?
A4:上海构建了完整的AI政策体系,包括全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以及《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主要措施包括:设立总规模近千亿元的AI基金群,建设"模造空间"等孵化载体,打造智算中心和数据交易平台,开放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等,全方位支持AI技术创新和产业落地。

相关深度报告

信息技术-上海先导产业专题报告(2):AI赋能全链协同,智启产业新纪元

信息技术-上海先导产业专题报告(2):AI赋能全链协同,智启产业新纪元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海通证券于2025年3月15日发布,共31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人工智能,半导体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