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固收行业深度报告:债券"科技板"见微知著,从案例盘点看何种城投主体正在发行科创债?

固收行业深度报告:债券“科技板”见微知著,从案例盘点看何种城投主体正在发行科创债?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东吴证券于2025年5月21日发布的报告《固收行业深度报告:债券“科技板”见微知著,从案例盘点看何种城投主体正在发行科创债?》,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在当前中国债券市场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科创债作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正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本报告聚焦2025年科创债市场的最新动态,深入分析城投类主体在科创债发行中的参与情况及特征表现。通过对14家成功发行科创债的城投平台进行案例研究,揭示出信用资质优良、市场化程度高、"335指标"契合度高的城投平台更易获得科创债发行资格。报告还详细剖析了城投类主体发行科创债的主要资金用途,以及产业类主体与城投类主体在科创债市场参与度的显著差异,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科创债、城投平台、固收市场、债券融资、科技创新、335指标、募资用途、信用评级、市场化程度、债务结构

一、产业类主体主导科创债市场,城投类主体参与度显著偏低

科创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发行主体分化现象,产业类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根据2023年10月至2025年4月末的市场数据显示,在此期间发行的1,805只科创债中,城投类主体发行的数量仅为40只,占总发行数量的2.22%;对应的发行规模为469.60亿元,仅占总发行规模的2.61%。这一悬殊差距反映出当前科创债市场仍由产业类主体把控,城投类主体的参与空间相对有限。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从业务属性看,城投平台传统上以公益性项目运营为主,业务领域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公用事业等与科技创新关联度较低的行业。这类业务模式导致城投平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符合科创债发行标准的项目储备有限。从政策环境看,202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35号文"对城投平台新增债务融资实施了严格管控,名单内平台基本只能以"借新还旧"方式融资,这进一步限制了城投平台通过科创债等创新品种获取新增融资的渠道。

值得注意的是,城投类主体在科创票据和科创公司债两类品种中的参与度存在明显差异。数据显示,城投平台发行的40只科创债中,有36只是科创公司债,占比高达90%;而在科创票据领域,城投类主体的发行数量占比不足1%。这种分化现象可能源于交易所市场对科创债的审核管理机制更为成熟完善,以及科创公司债对产业园类发行人的支持条件相对宽松,且提供私募发行选项提高了发行成功率。

表:2023年10月-2025年4月科创债发行主体分布情况

指标 城投类主体 产业类主体 总计
发行数量(只) 40 1,765 1,805
数量占比(%) 2.22 97.78 100
发行规模(亿元) 469.60 17,530.40 18,000
规模占比(%) 2.61 97.39 100

二、城投类主体发行科创债资金用途以债务周转为主,科创属性体现不足

对城投类主体发行的40只科创债进行资金用途分析后发现,其募集资金主要流向三大领域,且不同用途的债券在科创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一类用途是置换用于偿还到期公司债券本金的自筹资金、股权投资出资或基金前期出资,涉及债券11只,合计规模150亿元。这类债券通过优化债务结构缓解到期压力,部分资金还用于子公司增资以支持业务拓展,具有一定的科创关联性。

第二类用途是对科技创新领域相关投资支出进行置换,涉及债券5只,合计发行规模42亿元。这类债券直接与科技创新活动挂钩,资金用于缓解企业在科技领域的前期投资压力,是科创属性最强的品种。例如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发行的"25长产K1"、昆山创业控股集团发行的"24创控K1"等,均明确将资金用于科技领域投资置换。

第三类用途是偿还有息债务,涉及债券24只,占比高达60%,合计发行规模277.02亿元。这类债券的科创属性最弱,基本与传统债务融资工具无异。大量城投平台选择此类用途发行科创债,反映出在化债政策背景下,平台更倾向于将科创债作为债务周转工具而非科技创新支持手段的现实考量。

从三类资金用途的分布可以看出,当前城投类主体发行的科创债中,真正具有较强科创属性的占比不足20%,大部分债券仍服务于传统债务管理需求。这种状况一方面受限于城投平台自身的业务结构,另一方面也与科创债政策对城投平台的包容性不足有关。未来若要提升城投平台科创债的"含科量",需要从平台业务转型和政策引导两方面协同发力。

表:城投类主体科创债资金用途分类统计(2023.10-2025.4)

资金用途类型 债券数量(只) 数量占比(%) 发行规模(亿元) 规模占比(%) 科创属性强度
置换自筹资金 11 27.5 150 31.95 中等
置换科技投资 5 12.5 42 8.94
偿还债务 24 60.0 277.02 58.99

三、优质信用资质与市场化运营能力是城投平台成功发行科创债的关键

通过对14家成功发行科创债的城投平台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三大共性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城投平台获取科创债发行资格的基础条件。首先,在平台资质方面,14家平台普遍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其中12家为AAA级,占比达85.7%;从行政级别看,省级平台7家,地市级平台5家,区县级仅2家,且区县级平台均来自经济实力强劲的地区。这表明高信用等级和较高级别的行政背景是城投平台发行科创债的重要资质保障。

其次,在业务领域方面,这些平台多聚焦于产业投资、公用事业和交通建设运营等兼具政策导向与市场化特征的领域。例如,长江产业投资集团作为湖北省重要的产业投资主体,业务覆盖能源、交通、高新技术等多个行业;江苏交通控股则围绕"交通强省"战略,构建了以经营性综合大交通枢纽为主体的产业布局。这类业务结构既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又具备一定的市场化运作空间,为发行科创债提供了业务基础。

第三,在财务指标方面,虽然14家平台未全部满足上海交易所"335指标"(政府应收账款占比<30%、公益性收入占比<30%、政府补助/净利润<50%),但多数平台至少满足其中一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地方政府回款依赖度较低(7家满足)或盈利能力相对独立(6家满足)的平台在科创债发行上更具优势。例如,中山投资控股集团的政府应收账款占比仅16.79%,成都产业投资集团的政府补助/净利润比低至9.55%,这类平台展现出较强的市场化运营能力。

综合分析表明,外部评级达AAA级、位于核心城市且行政级别较高的城投平台,若能在业务布局中融入科技创新元素,并保持适度的政府依赖度,则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通过科创债获取新增融资的可行性显著提升。随着科创债市场的持续扩容,这类平台有望成为连接传统城投业务与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桥梁。

表:代表性科创债发行城投平台关键指标对比

平台名称 信用评级 行政级别 主营业务 政府应收款占比(%) 公益性收入占比(%) 政府补助/净利润(%)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 AAA 省级 产投 - 5.33 131.94
中山投资控股 AAA 地市级 公用事业 16.79 97.03 7.65
江苏交通控股 AAA 省级 交通建设 - 70.87 35.27
成都产业投资 AAA 地市级 产投 2.00 - 9.55

常见问题解答(FAQs)

什么是科创债?它与普通债券有何区别?

科创债是专门为支持科技创新领域融资而设计的债券品种,募集资金需主要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或相关支出。与普通债券相比,科创债在发行条件、资金用途限制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旨在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从市场实践看,科创债又可分为科创票据(银行间市场)和科创公司债(交易所市场)两类。

为什么城投类主体在科创债市场参与度较低?

城投类主体科创债参与度低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一是业务属性不匹配,城投平台传统业务以公益性项目为主,与科技创新关联度低,符合发行条件的项目有限;二是政策限制严格,特别是在化债政策背景下,城投平台新增融资渠道受限,发行科创债的可行性降低。此外,部分城投平台市场化程度不足,也影响了其发行科创债的能力。

"335指标"具体指什么?它对城投平台发行科创债有何影响?

"335指标"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的参考标准,包括三项要求:(1)企业应收账款中来自政府的占比低于30%;(2)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低于30%;(3)政府补助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小于50%。这些指标反映了城投平台的市场化程度和对政府依赖度,符合指标要求的平台通常被认为更具市场化运营能力,在发行科创债时更容易通过审核。

城投平台发行科创债的主要资金用途有哪些?

根据市场数据,城投平台发行科创债的资金用途主要有三类:一是置换用于偿还债务的自筹资金(占比约27.5%);二是置换科技创新领域的前期投资(占比约12.5%);三是直接偿还有息债务(占比约60%)。其中,第二类用途最具科创属性,但占比最小;第三类用途占比最大但科创属性最弱,反映出当前城投平台科创债仍以债务周转为主要目的的现实状况。

哪些类型的城投平台更容易成功发行科创债?

分析表明,具备以下特征的城投平台更容易成功发行科创债:(1)信用资质优良,外部评级多为AAA级,行政级别较高(省级或核心地市级);(2)业务布局兼具政策导向性和市场化属性,如产业投资、交通运营等领域;(3)财务指标符合或接近"335标准",对政府回款或补贴依赖度较低。这类平台通常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满足科创债的发行要求。

相关深度报告

固收行业深度报告:债券“科技板”见微知著,从案例盘点看何种城投主体正在发行科创债?

固收行业深度报告:债券“科技板”见微知著,从案例盘点看何种城投主体正在发行科创债?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东吴证券于2025年5月21日发布,共23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固收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