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光伏产业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支柱,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光伏组件企业不仅面临着市场扩张的黄金期,同时也肩负着更严格的环境责任和可持续披露要求。2025年,光伏行业站在了绿色发展的关键节点,企业如何平衡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显著提高。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也在推动全球披露标准的协调统一。中国于2024年11月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标志着到2027年我国将逐步建立完整的国家统一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这一系列变化对光伏组件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创造了以绿色发展为驱动力的新竞争格局。
本文基于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的最新调研数据,深入分析光伏组件行业在能耗、水耗、温室气体排放等关键领域的表现,揭示行业当前可持续披露的现状与挑战,并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对33家主流光伏组件企业的数据比较,我们将展现行业最佳实践,帮助企业把握可持续发展趋势,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和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一、能耗与水耗:光伏组件企业的资源效率挑战
光伏制造业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水耗问题一直是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023年数据显示,不同光伏组件企业在能源利用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竞争格局的可能变化。
能耗表现的行业分化
通过对33家光伏组件企业的能耗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行业能耗强度(tce/百万营收)跨度极大,从最高的9,443.52到最低的1.46,相差近6,500倍。这种巨大差异背后有多重原因:晶科能源以9,443.52tce/百万营收的能耗强度位居首位,其ESG报告解释这主要源于多个新基地投产导致的产能扩张;而表现最优异的几家企业如天合光能(2.14)、HUASUN(7.78)等,则通过光伏自发电和节能技术改造实现了能耗控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润光能的情况,其8.43的能耗强度看似居中,但实际上包含了上游电池片生产的能耗。电池片制造过程中的制绒、扩散、镀膜等高耗电工艺大幅拉高了整体能耗数据。这揭示了一个行业普遍现象——垂直一体化企业虽然在供应链安全上具有优势,但往往面临更高的能耗挑战。
表:2023年部分光伏组件企业能耗强度对比
排名 | 企业名称 | 能耗强度(tce/百万营收) | 主要影响因素 |
---|---|---|---|
1 | 晶科能源 | 9,443.52 | 新基地投产,产能扩张 |
5 | 隆基绿能 | 11.70 | 规模化效应,技术改进 |
10 | HUASUN | 7.78 | 光伏自发电比例高 |
15 | 天合光能 | 2.14 | 节能技术应用,能效管理优化 |
水耗管理与行业规范
在水资源消耗方面,光伏制造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硅料和硅片生产环节需要大量超纯水。2023年数据显示,大部分组件企业的水耗强度低于A股光伏企业平均中位值439吨/百万营收,仅晶科能源(523.63)超出这一标准。水耗总量方面,晶科能源、通威股份、天合光能和隆基绿能等头部企业年耗水量均超过千万吨,这与其业务覆盖硅料、硅片等上游高耗水环节密切相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晶硅项目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98%;硅片项目水耗标准大幅提升,新建项目要求低于540吨/百万片且再生水使用率高于40%。这些规定将促使企业加大再生水利用和技术改造投入,如通威股份已在水循环系统方面投入超过3亿元,使其某生产基地的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8%。
资源效率的未来路径
面对日益严格的能耗水耗标准,光伏组件企业需要从三个维度构建资源效率优势:其一,通过工艺创新降低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如采用金刚线切割技术减少硅料损耗;其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自建光伏电站比例,隆基绿能已有23%的电力需求通过自有光伏电站满足;其三,完善资源循环体系,包括废水处理回用、余热回收等。天合光能的"零废水排放"试点项目显示,循环水系统可减少40%的新鲜水需求。
随着《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行业将加速洗牌。具备电耗和成本优势的先进产能将获得更大市场空间,而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则可能面临产能受限的风险。资源效率不再只是环保指标,而已成为光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温室气体排放:从核算到减排的全链条管理
在全球碳减排浪潮中,光伏产业作为清洁能源提供者,其自身的碳足迹管理日益受到关注。2023年数据显示,光伏组件企业在温室气体排放披露方面进步显著,但范围三排放核算仍是行业短板,而产品碳足迹管理则成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新焦点。
范围一和范围二排放的行业现状
根据19家披露企业的数据,光伏组件行业的运营排放(范围一+范围二)与市场份额呈现明显正相关。通威股份以超过100万吨的范围一排放位居首位,这与其业务涵盖农业饲料到光伏全产业链的特点有关。范围二排放方面,外购电力产生的间接排放占据主要部分,排名前五的企业依次为通威股份、晶科能源、隆基绿能、TCL中环和晶科科技,这些头部企业的范围二排放均超过50万吨CO₂e。
值得注意的是排放强度的企业差异。以每百万营收对应的排放量计算,通威股份(109.22tCO₂e/百万营收)、TCL中环(39.25)和中润光能(34.7)位列前三,而表现最好的企业如协鑫集成,其排放强度仅为0.16tCO₂e/万元营收。协鑫集成同时采用了基于营收和基于产量的两种算法披露排放强度,为行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表:2023年光伏组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对比
排放强度排名 | 企业名称 | 运营排放强度(tCO₂e/百万营收) | 主要减排措施 |
---|---|---|---|
1 | 通威股份 | 109.22 | 正在推进电池生产基地工艺改进 |
2 | TCL中环 | 39.25 | 增加绿电采购比例 |
3 | 中润光能 | 34.70 | 设备升级,能源管理优化 |
15 | 协鑫集成 | 0.16 | 全面能效管理,碳足迹追踪 |
范围三排放的披露挑战
范围三排放核算涵盖了价值链上下游所有间接排放,是光伏行业碳管理的难点所在。2023年仅9家企业披露了范围三数据,其中通威股份(5090万吨)、隆基绿能(3699万吨)和晶科能源(2946万吨)的范围三排放量最为显著。阿特斯的披露实践值得借鉴,其不仅核算了范围三总量,还详细分解了上下游运输(75%)、下游租赁资产(10%)等关键类别,为企业供应链减排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
范围三排放的高占比揭示了光伏产业的一个关键特征——产品碳足迹的绝大部分(通常70%以上)来自上游原材料,特别是多晶硅生产环节。这要求组件企业不能仅关注自身运营减排,还需与供应商协作推动全产业链脱碳。目前,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企业已开始要求供应商提供碳足迹数据,但行业整体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产品碳足迹与国际贸易
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推进,产品碳足迹正成为光伏组件国际贸易的新门槛。2025年1月,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产品低碳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出415kgCO₂e/kWp的限值标准,虽然尚为推荐性标准,但已对行业发出明确信号。目前披露数据显示,部分企业组件产品碳足迹已接近或低于这一标准,如阿特斯某型号组件为398kgCO₂e/kWp,但全行业在组件产品碳足迹披露上仍显不足,多数企业更倾向于披露电池片而非组件的碳足迹数据。
为应对这一挑战,领先企业已采取多项措施: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体系,如晶科能源引入专业软件进行产品LCA分析;二是推动供应链脱碳,通威股份与上游硅料供应商合作开展节能技术改造;三是增加零碳工厂建设,隆基绿能已在云南建成100%绿电供应的生产基地。这些实践表明,碳管理能力正在成为光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新维度。
2024年5月《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碳足迹管理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对光伏组件企业而言,尽早建立完善的碳足迹核算和披露体系,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更是获取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未来几年,碳足迹或将成为与价格、效率同等重要的产品竞争要素。
三、可持续披露的进阶之路:从合规到价值创造
随着全球可持续披露标准的快速演进,光伏组件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已从单纯的合规要求转变为展现企业战略与价值的重要窗口。当前行业披露水平参差不齐,在"垂直一体化"战略盛行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更加系统化、差异化的可持续披露体系,将ESG因素深度融入业务决策和供应链管理。
当前披露的主要差距
通过对33家光伏组件企业的分析,我们发现行业在可持续披露上存在三个明显短板:一是披露深度不足,仅有56%的企业披露了"三废"管理细节,环境违法信息除拓日新能外鲜有提及;二是范围三排放核算滞后,仅27%的企业披露了完整的价值链排放数据;三是碳足迹信息不充分,组件产品的碳足迹披露率明显低于电池片产品。
披露质量的差异也反映了企业ESG管理成熟度的不同。表现优异的企业如阿特斯、通威股份等,不仅提供基础排放数据,还包含历史对比、减排措施和未来目标等完整信息。阿特斯甚至详细解释了排放量年增102%的原因(新增电池生产基地),并说明节能措施抵消了部分增长,这种透明化沟通值得行业借鉴。
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披露策略
近年来,光伏行业"垂直一体化"战略成为主流,隆基、晶科、天合等头部企业纷纷向上游硅片、电池片延伸。这种模式在提升供应链安全的同时,也为可持续管理带来了新挑战——不同业务环节的能耗、排放特征差异显著。以通威股份为例,其业务涵盖农业、硅料、电池片和组件,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中,上游硅料环节占比超过60%。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建议垂直一体化企业采取"分层披露"策略:一是按业务板块分别披露环境数据,便于识别重点减排环节;二是针对高耗能环节(如硅料)制定专项减排计划;三是建立内部碳定价机制,将碳排放成本纳入各业务单元考核。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企业已开始尝试这种做法,通过分板块管理有效降低了硅片环节的排放强度15%以上。
绿色供应链与披露创新
光伏产业的低碳转型离不开供应链协同。目前,行业在绿色供应链建设上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头部企业加强对供应商的ESG要求,隆基绿能将碳足迹纳入供应商评估体系,占比达25%;二是数字化工具广泛应用,TCL中环开发了供应链碳管理平台,可实时追踪关键部件的碳足迹数据。
未来,光伏组件企业的可持续披露有望在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首先是情景分析的应用,如晶科能源开始评估不同气候情景对业务的影响;其次是TCFD(气候相关财务披露)框架的采纳,帮助投资者理解气候风险与机遇;最后是第三方鉴证比例的提升,目前仅约30%的企业获取了排放数据的独立验证,这一比例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增强可信度。
面向未来的行动建议
基于行业分析,我们向光伏组件企业提出四点行动建议:第一,制定科学碳目标(SBTi),目前仅有4家企业提交了SBTi申请,与行业规模不符;第二,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特别是组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评估;第三,完善范围三排放核算,可参考《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分类标准;第四,创新披露形式,如图形化展示减排路径,增强报告可读性。
随着中国可持续披露准则2027年全面实施,光伏行业将进入ESG透明化新阶段。那些能够将可持续性融入战略、提前布局披露能力的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合规要求,更将在资本获取、市场准入和品牌建设上获得先发优势。可持续披露不再是成本中心,而成为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力。
结语: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不可逆转的今天,光伏组件企业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需求,又要在自身运营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2025年作为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光伏行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行业在能耗管理、碳减排和可持续披露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和自身潜力相比,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不是负担而是机遇。隆基绿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等行业龙头已率先制定碳中和目标,将ESG理念融入企业战略。阿特斯、协鑫集成等在排放披露上的透明做法,为行业树立了标杆。这些最佳实践表明,光伏企业完全能够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成为绿色制造的典范。
未来几年,随着国内外可持续披露标准的趋严和统一,光伏行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排放监管和更加透明的信息披露要求。同时,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都将促使企业加速低碳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早布局、早行动的企业将占据主动,而反应迟缓者则可能面临市场淘汰风险。
光伏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类对清洁能源的向往。如今,当这个行业自身也踏上绿色变革之路时,其意义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光伏组件企业不仅提供清洁电力,更能以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实践,为全球气候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真正实现"光照未来"的美好愿景。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什么是光伏组件企业的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排放?
A1: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范围一排放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如燃料燃烧、工艺排放等;范围二排放是企业外购电力、热力或蒸汽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三排放则涵盖价值链上下游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员工通勤等。对光伏组件企业而言,范围三排放通常占总排放量的70%以上。
Q2:为什么产品碳足迹对光伏组件出口如此重要?
A2: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的实施,产品碳足迹正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门槛。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产品低碳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拟设定415kgCO₂e/kWp的限值,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可能面临市场准入限制或额外成本。此外,海外客户尤其是欧洲企业对低碳产品的偏好日益增强,碳足迹已成为除价格、效率外的第三大采购考量因素。
Q3:垂直一体化光伏企业在可持续管理上有何特殊挑战?
A3:垂直一体化企业(涵盖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不同生产环节的能耗排放特征差异大,硅料环节排放量可能占70%以上;二是全产业链数据收集难度高,特别是上游环节的实时监测;三是减排措施需要针对各环节特点定制,如硅料侧重工艺创新,组件侧重绿电使用。这要求企业建立更精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
Q4:光伏组件企业在水耗管理方面有哪些最佳实践?
A4:领先企业主要采取四种措施:一是工艺节水,如使用金刚线切割技术减少硅片清洗用水;二是循环利用,通威股份某基地水重复利用率达97.8%;三是使用再生水,TCL中环再生水占比超40%;四是数字化监控,隆基绿能建立了实时水平衡管理系统。这些措施使头部企业的水耗强度低于行业平均中位值30%以上。
Q5:如何评估光伏组件企业可持续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A5:可从四个维度评估:一是数据完整性,是否覆盖所有重大排放源;二是核算方法,是否采用国际标准如GHG Protocol;三是第三方鉴证,是否有专业机构验证数据;四是一致性,历年数据是否可比。目前约30%的光伏企业获取了排放数据独立验证,这一比例有望在未来三年提升至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