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如何:透视本土厂商竞争力

智能驾驶系列报告(四):智驾时代来临,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准备几何?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华金证券于2024年10月10日发布的报告《智能驾驶系列报告(四):智驾时代来临,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准备几何?》,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智能汽车已成为推动未来交通变革的重要力量。智能汽车零部件作为这一变革的核心,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整个汽车行业具有深远影响。智能汽车零部件主要包括感知系统、决策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通信系统四大板块,涵盖了从传感器、芯片到线控底盘、通信模块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在全球供应链重构和国内产业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国产化成为了中国智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关键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率、感知系统、决策控制系统、执行系统、通信系统

国产化浪潮下的智能汽车零部件行业

在全球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浪潮中,中国智能汽车零部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感知系统、决策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关键领域,国产化率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产业链的安全稳定,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将从国产化率的提升、主要国产厂商的竞争力以及面临的挑战三个角度,深入分析智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趋势。

感知系统:智能汽车的“眼睛与耳朵”

感知系统是智能汽车获取外部环境信息的关键,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据华金证券报告显示,激光雷达的国产化率接近100%,毫米波雷达角雷达国产化率达到30%以上,而前雷达国产化率不足10%。在摄像头领域,国产化率超过50%。这些数据表明,国产厂商在感知系统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领域,国产化率较高,显示出国产厂商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

国产厂商如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华为、舜宇光学等在激光雷达和摄像头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智能汽车感知系统领域的话语权。例如,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在激光雷达市场的合计市占率超过97%,显示了国产厂商在该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决策控制系统:智能汽车的“大脑”

决策控制系统是智能汽车的“大脑”,包括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方面,国产化率已超过40%,而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方面,国产化率接近50%。这些数据显示,国产厂商在决策控制系统领域正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国产化水平。

德赛西威、华为等国产厂商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智能座舱域控制器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德赛西威在智驾域控及座舱域控上均取得较强竞争力,而华为则通过自研芯片和操作系统,推动了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的国产化进程。华为的麒麟990A芯片已广泛应用于多款车型中,显示了国产智能座舱芯片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

执行系统与通信系统:智能汽车的“四肢”与“血液”

执行系统,即线控底盘,是实现智能汽车精确操控的关键。线控制动系统国产化率达到30%以上,而线控转向系统尚未实现量产,显示出国产厂商在执行系统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信系统,包括车内通信和对外通信,是智能汽车实现车联网功能的基础。在车内通信领域,CAN芯片国产化率极低,而以太网芯片国产化率不足1%,这些数据揭示了国产厂商在通信系统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伯特利、利氪科技、拿森科技等国产厂商在线控制动市场取得一定地位,并积极布局线控转向、线控悬架等领域,未来有望进一步形成一体化线控底盘解决方案。在通信系统领域,东软集团、华为等国产厂商已在TBOX市场取得一定竞争力,推动了智能汽车对外通信的国产化进程。

总结

智能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感知系统领域,国产厂商已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在决策控制系统领域,国产化率稳步提升;而在执行系统和通信系统领域,尽管国产化率仍有待提高,但部分国产厂商已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预计国产厂商将在智能汽车零部件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国产厂商需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国际竞争和市场变化的挑战。

相关深度报告

智能驾驶系列报告(四):智驾时代来临,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准备几何?

智能驾驶系列报告(四):智驾时代来临,国产汽车零部件厂商准备几何?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华金证券于2024年10月10日发布,共76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智能驾驶,汽车零部件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