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攻击面管理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规模与技术发展趋势

攻击面管理技术应用指南(2024版)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北京谷安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8日发布的报告《攻击面管理技术应用指南(2024版)》,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网络安全成为企业和组织发展的关键基石。攻击面管理(ASM)作为一种新兴的安全理念,通过持续监控和分析企业网络资产及其暴露面,帮助企业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缓解措施。本文将深入分析攻击面管理行业的现状、市场规模、未来趋势以及竞争格局,为行业从业者和关注者提供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攻击面管理、网络安全、市场规模、技术趋势、竞争格局、数字化转型

一、攻击面管理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攻击面管理(ASM)的出现是网络安全领域应对复杂威胁环境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勒索软件、APT攻击和供应链攻击的日益频繁,传统安全防御手段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攻击面管理通过主动识别和管理企业的攻击面,帮助企业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防御,提升整体安全防护能力。

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6年,全球攻击面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亿美元,显示出这一领域巨大的增长潜力。目前,攻击面管理技术在国外市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国内市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企业和组织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攻击面管理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

攻击面管理的核心在于资产发现、漏洞管理、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通过这些功能,企业能够全面梳理数字资产,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攻击面管理平台能够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产暴露面,包括网络设备、云服务、物联网设备等,并通过漏洞扫描和威胁情报分析,提供详细的安全审计报告,帮助企业满足合规要求。

攻击面管理在国内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企业普遍面临资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许多企业虽然积累了大量资产数据,但由于数据冗余和缺失,难以有效利用。因此,加强数据治理和质量管控成为当前攻击面管理的重要任务。

二、攻击面管理技术发展趋势

攻击面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AI和机器学习的应用正在逐步深化。AI技术不仅能够自动发现资产和识别漏洞,还能通过智能分析提供风险评估和修复建议。例如,Palo Alto Networks的Expanse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提供更准确的攻击面视图,CrowdStrike的Falcon平台则通过AI技术检测和响应安全威胁。

攻击面管理正从外部攻击面管理(EASM)向全面攻击面管理(ASM)演进。这意味着攻击面管理不仅关注互联网暴露面,还将内部攻击面、云攻击面和物联网攻击面纳入管理范围。例如,Microsoft的Defender for Cloud平台将云安全态势管理(CSPM)与攻击面管理功能整合,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防护。

攻击面管理与威胁情报、漏洞管理等技术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通过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协同,攻击面管理能够提供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和修复建议。例如,CrowdStrike的Falcon平台结合端点检测与响应(EDR)功能,利用威胁情报识别和评估风险。

在国内市场,攻击面管理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从单点产品向平台化解决方案转变的趋势。许多厂商开始提供整合多种安全能力的攻击面管理平台,如绿盟科技的CTEM平台,将EASM、TVM、BAS等多种安全能力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三、攻击面管理行业竞争格局

攻击面管理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国外厂商在技术成熟度和功能完善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CrowdStrike、Randori等厂商的产品能够提供全面的攻击面管理能力,包括精确的攻击路径分析和入侵模拟功能。这些厂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占据了全球市场的较大份额。

在国内市场,随着攻击面管理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本土厂商开始崛起。例如,绿盟科技、华云安、魔方安全等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出了具有竞争力的攻击面管理产品。这些厂商不仅在技术上不断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还在产品功能和服务上进行了本土化优化,以满足国内企业和组织的特定需求。

国内厂商在攻击面管理的平台化和整合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华云安通过灵洞(Ai.Vul)、灵刃(Ai.Bot)和灵知(Ai.Radar)等产品,构建了完整的攻击面管理解决方案。绿盟科技则通过CTEM平台整合多种安全能力,为用户提供内外网资产的全方位风险治理。

在竞争中,国内厂商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例如,华顺信安的FORadar平台在互联网资产测绘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快速发现企业未知的影子资产和数据泄露问题。魔方安全的EASM平台则在外部攻击面管理方面提供了精细化的运营服务,帮助企业有效管理互联网暴露面风险。

相关FAQs:

Q1:攻击面管理与传统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有何不同?

攻击面管理与传统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主动防御的特性。传统解决方案主要依赖于被动防御,如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而攻击面管理通过主动识别和管理攻击面,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缓解措施。此外,攻击面管理更加注重从攻击者的视角审视安全风险,提供更全面的资产视图和风险评估。

Q2:攻击面管理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

攻击面管理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金融、政府、能源、医疗等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通常面临复杂的网络安全挑战,需要通过攻击面管理来识别和管理内外部攻击面,降低安全风险。例如,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攻击面管理平台发现和管理互联网暴露面风险,防止数据泄露和业务中断。

Q3:攻击面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

攻击面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AI和机器学习的深度应用、从外部攻击面管理向全面攻击面管理的演进、与其他安全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平台化和整合化。这些趋势将使攻击面管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并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防护。

以上就是关于攻击面管理行业的全面分析。从市场规模的增长到技术的不断创新,再到竞争格局的多元化,攻击面管理正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企业和组织对攻击面管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攻击面管理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平台化,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安全防护。

相关深度报告

攻击面管理技术应用指南(2024版)

攻击面管理技术应用指南(2024版)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北京谷安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8日发布,共93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