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期胃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治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本报告聚焦2025年晚期胃癌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从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与挑战、创新疗法进展及未来趋势等维度进行全面剖析,为读者呈现这一领域的全景图。报告特别关注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群体的独特临床需求,以及本土药企在全球创新竞赛中的突破性进展,旨在为行业从业者、研究人员及相关利益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晚期胃癌、靶向治疗、免疫疗法、CLDN18.2、HER2、ADC药物、CAR-T疗法、CSCO指南、NCCN指南、流行病学
一、中国晚期胃癌疾病负担沉重:占全球新发病例37%,死亡率高居第三
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防治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疾病负担之重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22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新发胃癌病例约36万例,这一数字占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的37%,意味着全球每三位胃癌患者中就有一位来自中国。在国内癌症谱系中,胃癌发病率排名第五,占所有癌症病例的7.4%;而在死亡率方面,胃癌以26万死亡病例和10.1%的占比高居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凸显其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深入分析中国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诊断时晚期比例居高不下,约30%-40%的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临床IV期,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日韩等其他胃癌高发国家。晚期胃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通常不足10%,与早期胃癌90%以上的生存率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我国胃癌整体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其次,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明显的"年龄梯度"特征——以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10/10万为界,中国男性和女性分别在45岁和50岁后进入高发阶段,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级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各年龄段的ASIR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均显著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在50岁后进一步扩大,可能与男性更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吸烟饮酒等风险行为暴露率有关。
中国胃癌的疾病负担还存在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如表1所示,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西藏、青海、甘肃、宁夏)胃癌死亡负担最重,ASMR高达32.8-42.4/10万(男性)和16.8-21.4/10万(女性)。中东部地区的山西、安徽、福建等省份同样属于高死亡负担区域。这种地域差异可能与饮食习惯(高盐、腌熏食品)、饮水安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医疗资源可及性等多种因素相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悖离"现象——部分经济较发达省份如福建、江苏等仍保持较高的胃癌死亡率,提示除生活水平外,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暴露等因素在胃癌发生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
表1:2020年中国各省份胃癌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分层情况
ASMR分层(/10万) | 男性地区分布 | 女性地区分布 |
---|---|---|
16.4-20.8 | 北京、天津、重庆、吉林等 | 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 |
20.9-26.8 | 上海、辽宁、黑龙江 | 重庆、广西、云南等 |
26.9-32.7 | 四川、湖北、河北等12省 | 四川、贵州、江西等11省 |
32.8-42.4 | 福建、安徽、山西等7省区 | 福建、安徽、山西等7省区 |
≥42.5 | - | 青海、西藏 |
从病因学角度看,中国晚期胃癌高发与多重因素交织有关。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我国成人感染率约50%,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部手术史等癌前病变和医源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在生活方式方面,高盐饮食、熏制食品摄入过多、新鲜蔬果摄入不足、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共同构成了胃癌发生的"温床"。此外,胃癌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在约10%的患者中起关键作用,如CDH1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终生胃癌风险可达70%。这些复杂的病因网络为中国晚期胃癌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治疗困境与突破:HER2靶向治疗有效率不足20%,CLDN18.2等新靶点崭露头角
晚期胃癌治疗领域长期面临着有效手段匮乏的困境,但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当前临床实践主要依赖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组合策略,其中HER2靶点是目前指南中唯一明确推荐的精准治疗靶点。然而,真实世界数据显示HER2阳性胃癌患者仅占15%-20%,且靶向治疗效果受到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肿瘤异质性等多重限制,客观缓解率通常不足2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约为6-8个月,临床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在这一背景下,CLDN18.2作为新兴靶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CLDN18.2是紧密连接蛋白家族成员,在正常组织中表达受限,但在60%-80%的胃癌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具有理想的肿瘤选择性。与HER2相比,CLDN18.2表达更广泛且均一,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该靶点的药物形式多样,包括单克隆抗体(如zolbetuximab)、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CAR-T细胞疗法,形成了丰富的研究管线。2024年,安斯泰来的zolbetuximab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CLDN18.2靶向药,其III期SPOTLIGHT研究显示,联合化疗可使CLDN18.2阳性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10.6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5%,标志着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进入新纪元。
中国药企在CLDN18.2靶点研发竞赛中表现抢眼,多个创新药物进入临床后期阶段。创胜医药的osemitamab(TST001)通过糖基化修饰增强抗体亲和力,II期数据客观缓解率(ORR)达35%;恒瑞医药的ADC药物SHR-A1904采用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载荷,在低表达肿瘤中仍显示活性;科济药业的CT041则是全球首个进入II期临床的CLDN18.2 CAR-T疗法,后线治疗ORR接近50%,为末线患者带来新希望。这些本土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项目更通过license-out实现全球化开发,如康诺亚/阿斯利康合作的CMG901,首付款就高达6,300万美元,彰显国际认可。
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领域同样取得重要进展,但疗效受PD-L1表达状态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状态显著影响。2024年CSCO指南更新中,舒格利单抗联合CAPOX方案凭借GEMSTONE-303研究数据成为HER2阴性患者一线治疗新选择,PD-L1 CPS≥5人群的中位总生存期(mOS)延长至15.6个月(对照组12.6个月)。对于dMMR/MSI-H这一特殊人群(约占胃癌10%),免疫单药或双免联合策略可取得持久响应,KEYNOTE-859研究中帕博利珠单抗组3年生存率达29%,是化疗组的2倍以上。然而,如何扩大免疫治疗受益人群、克服耐药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表2:晚期胃癌主要靶点药物研发格局(截至2025年)
靶点 | 代表药物 | 研发阶段 | ORR(%) | mPFS(月) | 主要企业 |
---|---|---|---|---|---|
HER2 | 曲妥珠单抗 | 已上市 | 47-56 | 6.7-13.1 | 罗氏 |
HER2 | 维迪西妥单抗 | 已上市 | 24.4 | 4.1 | 荣昌生物 |
CLDN18.2 | Zolbetuximab | 已上市 | 39 | 10.6 | 安斯泰来 |
CLDN18.2 | CT041(CAR-T) | II期 | 48.6 | 5.6 | 科济药业 |
PD-1/PD-L1 | 帕博利珠单抗 | 已上市 | 13-48* | 2-10* | 默沙东 |
VEGFR2 | 雷莫西尤单抗 | 已上市 | 28 | 4.1 | 礼来 |
注:*疗效与PD-L1表达状态和用药线数相关
三、中国药企创新崛起:差异化策略突破晚期胃癌治疗瓶颈
在全球晚期胃癌治疗创新的浪潮中,中国药企正从"跟随者"向"引领者"转变,通过差异化布局和核心技术突破,在多个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和科济药业等本土企业的研发策略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前中国创新药企在晚期胃癌领域的最高水平。
信达生物采取"安全性革新+全球化合作"的双轮驱动策略,其CLDN18.2 ADC药物IBI343通过Fc沉默突变和定点偶联技术(DAR=4)显著降低传统ADC常见的胃肠道毒性,三级以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2%,同时利用TOPO1i毒素的"旁观者效应"增强对低表达肿瘤的杀伤力,II期研究显示客观缓解率(ORR)达32.6%,疾病控制率(DCR)81.4%。这一创新平衡了疗效与安全性,使IBI343成为全球第三款进入III期临床的CLDN18.2 ADC,其针对三线胃癌的G-HOPE-001研究已在国内启动,并计划拓展至全球多中心试验。在商业化方面,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方案凭借医保准入优势,已成为CSCO指南中PD-L1表达不限人群的一线治疗选择,覆盖更广泛患者群体。公司还前瞻性布局"IO+ADC"协同疗法,开发PD-1/CLDN18.2双抗等新型组合,进一步强化治疗优势。
恒瑞医药则以"双靶点突破+多平台协同"见长,其PD-L1/TGF-β双抗SHR-1701能同时阻断免疫抑制微环境和促癌信号通路,在HER2阴性胃癌一线治疗中展现卓越疗效——PD-L1高表达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达16.8个月,较标准化疗延长6.4个月,客观缓解率提升至56.5%。该产品已获韩国东亚制药引进,实现中国创新抗体药物的反向输出。在ADC领域,恒瑞构建了涵盖CLDN18.2、HER2、TROP2等多靶点的矩阵,核心产品SHR-A1904通过两项III期临床覆盖率药与联合治疗场景,并与默沙东达成全球合作。技术层面,公司利用AI平台优化ADC的毒素-连接子设计,提高稳定性和治疗指数,同时推动"双抗+化疗"、"ADC+免疫"等联合方案前移,形成立体化治疗格局。
科济药业另辟蹊径,专注实体瘤CAR-T疗法这一高技术壁垒领域。其CLDN18.2 CAR-T产品CT041通过优化scFv结构和共刺激域,显著增强T细胞活性和持久性,在经多线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中仍能达到48.6%的客观缓解率,且安全性可控(≥3级CRS仅5.4%,无神经毒性死亡),突破了CAR-T在实体瘤中的应用瓶颈。科济药业已在中美同步推进注册临床,并探索通用型CAR-T技术以降低成本,为胃癌细胞治疗商业化铺路。与ADC和双抗相比,CT041具有一次性治疗可能产生长期缓解的独特优势,虽生产成本和物流复杂度较高,但为末线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愈希望。
这三家企业的发展路径虽各不相同,但共同体现了中国创新药企从"me-too"到"me-better"再到"first-in-class"的升级轨迹。通过深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聚焦差异化技术创新、灵活运用国际合作,它们正逐步改变晚期胃癌治疗格局,也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未来,随着更多原创产品进入收获期,中国药企有望在全球胃癌治疗领域获得更大话语权。
相关FAQs
Q1: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晚期胃癌患者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确诊时晚期比例高,约30%-40%初诊即为IV期;二是HER2阳性率较低,约15%-20%,且存在肿瘤异质性;三是CLDN18.2表达比例较高,约60%-80%,为新兴靶向治疗提供了机会。这些特点直接影响治疗策略的选择和疗效。
Q2:目前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案有哪些重要更新?
2024年CSCO指南主要更新包括:对HER2阳性患者按PD-L1 CPS分层治疗(CPS≥1推荐帕博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化疗);HER2阴性患者新增舒格利单抗联合CAPOX方案;CLDN18.2靶向药zolbetuximab被纳入某些国家指南。这些更新反映了精准分型和联合治疗的最新趋势。
Q3:CLDN18.2靶向治疗相比HER2靶向有何优势?
CLDN18.2靶向治疗具有两大优势:一是适用人群更广,约60%-80%胃癌患者表达CLDN18.2,是HER2的3-4倍;二是表达均质性更好,不同病灶间差异小,减少了因异质性导致的治疗失败。目前CLDN18.2药物形式多样,包括单抗、双抗、ADC和CAR-T,为联合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
Q4:中国药企在晚期胃癌创新药研发中有哪些突破?
中国药企在三个方向取得突破:一是ADC药物优化(如信达IBI343降低毒性);二是双抗创新(如恒瑞PD-L1/TGF-β双抗);三是实体瘤CAR-T疗法(如科济CT041)。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快速推进临床,部分还通过license-out实现全球化开发,如康诺亚CLDN18.2 ADC授权阿斯利康。
Q5:晚期胃癌治疗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未来趋势将呈现四个方面:一是更精细的分子分型指导精准治疗;二是多种免疫联合策略(如双抗、ADC+PD-1)提升响应率;三是细胞疗法在末线治疗中的探索;四是早线治疗中靶向、免疫与化疗的优化组合。同时,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标准化和普及将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