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分析报告:政策红利与创新交易推动创新药赛道加速发展

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利好,创新交易火热,看好创新药赛道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平安证券于2025年2月25日发布的报告《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利好,创新交易火热,看好创新药赛道》,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生物医药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随着中国药企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叠加政策面的持续利好,创新药赛道已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本文将深入分析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重点解读政策环境变化、创新交易趋势以及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行业洞察。

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药发展环境显著优化

2024-2025年是中国创新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的关键时期。从国务院到各部委,再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为行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这些政策不仅解决了创新药企面临的现实困境,更为行业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

政策组合拳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2024年成为创新药政策的关键转折点,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方案从研发、审评、支付、使用等环节构建了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紧随其后,上海市发布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则提供了地方层面的配套措施,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合力。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初国家医保局提出的"两类药品目录"改革思路,特别是计划设立的"丙类目录",将重点覆盖那些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的药品,为创新药提供了新的支付渠道。

医保政策创新破解支付瓶颈。支付端一直是制约创新药发展的关键因素,2025年的医保改革有望带来突破性变化。传统甲乙类目录主要满足"保基本"需求,而新增的丙类目录将专门针对高价值创新药,通过建立多元支付机制解决创新药入院"最后一公里"问题。这种分类管理思路既保障了基本医疗需求,又为创新药留出了发展空间,显示出医保政策更加精准化和差异化的改革方向。

地方配套措施加速落地执行。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措施。以上海为例,其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不仅提供了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传统支持手段,更在临床资源对接、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创新。这些地方性政策往往更具操作性,能够将中央的宏观指导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获得感。

表:2024-2025年影响创新药行业的主要政策一览

政策名称 发布时间 发布机构 核心内容 行业影响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4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覆盖基本医保不予支付的费用 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2024年7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 从研发到市场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 构建完整政策支持体系
《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2024年7月 上海市人民政府 提供地方层面配套支持措施 促进政策落地执行
"两类药品目录"改革方案 2025年1月 国家医保局 在甲乙类目录外新增丙类目录 解决高价值创新药支付问题

这一系列政策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创新药产业的定位已从单纯的医疗卫生领域上升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不仅提振了行业信心,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创新药企提供了更加稳定、透明的发展预期。随着这些政策的深入实施,中国创新药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期。

二、License-out交易创历史新高:中国创新药国际化进程加速

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步伐在2025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态势,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药企研发实力的显著提升,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正逐步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开始在国际医药创新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交易规模与数量双双突破。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达成的授权交易总数超过100项,披露交易总金额接近500亿美元,较2023年的409亿美元实现显著增长,创下历史新高。其中,license-out交易达到88起,是license-in(引进授权)交易数量的2倍,这一比例逆转了以往中国药企以引进为主的态势。从具体案例来看,中国药企与全球制药巨头的合作不断深化,交易标的从早期的跟随式创新逐渐转变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原创产品。例如,2025年1月信达生物与罗氏就IBI3009(CLDN18.2 ADC)达成的全球独家合作协议,以及石药集团旗下巨石生物与Radiance Biopharma就ROR1 ADC药物SYS6012达成的授权协议,都显示出国际药企对中国原创药物的高度认可。

交易结构反映创新能力提升。分析这些license-out交易可以发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交易标的从简单的小分子药物向复杂的生物药转变,抗体药物(116项)和小分子药物(92项)成为最热门的交易类型;二是治疗领域更加聚焦,肿瘤(205项)、罕见病(143项)等高度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占比最高;三是交易金额大幅提升,多笔交易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ADC药物交易总额高达94.75亿美元,百利天恒与BMS的双抗交易达84亿美元。这些特点充分证明中国创新药正从"中国新"向"全球新"转变。

标杆产品引领国际化突破。在商业化方面,中国创新药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成为中国首个"十亿美元分子",2024年前三季度收入已达18.16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20亿美元大关。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CAR-T产品Carvykti 2024年实现收入9.63亿美元,同比增长93%,有望成为下一个"十亿美元分子"。这些成功案例不仅验证了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更为后续产品出海开辟了道路。

表:2020-2025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TOP5

排名 交易时间 中国药企 国际药企 交易标的 总金额(亿美元)
1 2022年12月 科伦博泰 默沙东 SKB264及多项ADC药物 94.75
2 2023年12月 百利天恒 百时美施贵宝 双特异性抗体 84.00
3 2024年5月 恒瑞医药 Kaliera HRS-4729等代谢疾病药物 60.35
4 2022年12月 康方生物 Summit Therapeutics PD-1/VEGF双抗 50.00
5 2024年1月 舶望制药 诺华 RNAi疗法平台 41.65

中国创新药国际化取得突破的背后是研发理念和能力的全面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不再满足于简单的me-too药物开发,而是瞄准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布局前沿技术领域。在ADC(抗体偶联药物)、双抗、细胞治疗等新兴领域,中国药企已经展现出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实力。这种研发转型加上资本市场的支持,使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一极。随着国际化经验的积累,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原创药物走向全球市场,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价值链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升。

三、前沿技术领域蓬勃发展:多元化创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5年的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前沿化的发展态势,创新药企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路径或治疗领域,而是在ADC、双特异性抗体、细胞治疗、RNA疗法等多个前沿领域全面布局,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这种多元化的创新生态不仅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解决复杂疾病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ADC药物引领创新浪潮。抗体偶联药物(ADC)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标志性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交易数据看,ADC相关授权合作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都位居前列,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明星产品"。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ADC交易总额高达94.75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的纪录;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与Seagen(现为辉瑞子公司)的26亿美元交易也展示了中国ADC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025年,石药集团将自主研发的ROR1 ADC药物SYS6012授权给Radiance Biopharma,进一步丰富了ADC药物的靶点布局。中国药企在ADC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新型连接子、高效载荷和工程化抗体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这些技术进步使得新一代ADC药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治疗窗口。

细胞与基因治疗取得实质性进展。细胞治疗特别是CAR-T领域,中国创新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传奇生物与强生合作的BCMA CAR-T产品Carvykti在2024年实现销售额9.63亿美元,同比增长93%,成为最有希望继泽布替尼之后下一个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中国创新药。值得关注的是,中国CAR-T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取得成功,在国内也逐步获得医保覆盖,提高了可及性。在基因治疗领域,舶望制药与诺华就RNAi技术平台达成的41.65亿美元交易,标志着中国在核酸药物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前沿领域的突破显示中国创新药企已具备参与全球第一梯队竞争的实力。

多元化治疗领域协同发展。从治疗领域分布来看,中国创新药布局更加均衡和多元化。虽然肿瘤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205项交易),但罕见病(143项)、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的创新活跃度显著提升。恒瑞医药开发的口服GLP-1R/GIPR双激动剂HRS9531已进入II期肥胖临床,有望在巨大的减肥药市场中分一杯羹;诺诚健华的口服TYK2变构抑制剂ICP-488启动III期银屑病临床,为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种治疗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有利于降低行业对单一领域的依赖,形成更加健康的创新生态。

技术平台型企业价值凸显。在创新模式上,技术平台型公司正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天演药业的安全抗体(SAFEbody)技术以25亿美元授权给赛诺菲,荣昌生物的抗体发现平台、舶望制药的RNAi平台等都获得了国际巨头的认可。这些平台技术具有"一拖多"的特点,能够持续产生创新管线,为企业带来长期价值。与此同时,中国药企在AI制药等前沿领域也积极布局,多家企业宣布与AI技术公司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加速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进一步提高研发效率。

前沿技术领域的蓬勃发展反映出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已进入新阶段。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从单一技术到多元布局,中国药企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医药创新竞争。随着这些前沿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化,预计将催生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推动中国从医药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

常见问题解答

Q1:2025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为何能创历史新高?

A1:2025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创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药企研发实力显著提升,产生了更多具有全球价值的创新资产;二是国际药企面临专利悬崖,急需外部创新补充管线;三是中国药企国际化能力增强,更懂得如何与国际巨头开展合作。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88起,总金额近500亿美元,反映出国际对中国创新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Q2:新设立的医保"丙类目录"对创新药发展有何意义?

A2:医保"丙类目录"是国家医保局2025年提出的创新举措,主要针对那些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但暂时无法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品。这类目录的设立为高价值创新药提供了新的支付渠道,解决了创新药"入院难"问题,将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创新药物,同时保证药企获得合理回报,形成良性创新循环。

Q3:中国ADC药物为何能受到国际制药巨头青睐?

A3:中国ADC药物受到国际青睐的原因包括:一是中国药企在抗体工程、连接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二是中国临床开发效率高、成本低,能快速推进管线;三是国际药企面临ADC领域布局压力,急需外部合作。科伦博泰与默沙东94.75亿美元的ADC交易创下纪录,证明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相关深度报告

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利好,创新交易火热,看好创新药赛道

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利好,创新交易火热,看好创新药赛道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平安证券于2025年2月25日发布,共17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生物医药,创新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