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伊始,机械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与技术创新浪潮。本报告聚焦两大核心领域:传统工程机械的内需复苏态势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进展。通过对行业数据的深入分析与企业动态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工程机械领域在经历周期性调整后已显现明确回暖信号,CMI指数同比大幅增长13.53%;而人形机器人产业则因Figure AI等企业的技术突破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这两大领域的协同发展正重塑机械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增长路径,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造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工程机械、人形机器人、CMI指数、VLA模型、产业链复苏、商业化落地、技术突破、市场需求
一、工程机械内需强劲复苏:CMI指数同比增长13.53%释放积极信号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复苏态势,多项关键指标均指向内需市场的持续回暖。根据今日工程机械协会最新数据,2月CMI(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指数)达到106.68点,同比大幅增长13.53%,环比上升5.44%,这一先行指标的超预期表现预示着行业即将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从细分数据观察,2月10日春节假期结束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市场开工率迅速回升,前四周设备平均开工小时数同比增长6.67%,虽然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环比微降0.26%,但整体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产品销量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回暖的趋势。协会预测25年2月国内装载机销量将达到3,809台,同比激增37.86%;叉车销量预计为49,123台,同比增长18.21%。这种全面增长态势与2024年下半年开始的基建投资加速和房地产政策调整密切相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在2024年11月后明显扩大,截至2025年1月余额同比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工程机械提供了持续的需求支撑。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工程机械的复苏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传导特征。上游液压件企业如恒立液压已率先感受到需求回暖,其中大挖油缸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中游主机厂则受益于国内外市场的同步改善,三一重工24Q3收入同比增长18.87%,徐工机械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44%,且海外市场毛利率高于国内2.72个百分点;下游施工环节的开机小时数回升则进一步验证了终端需求的实质性改善。这种全产业链的协同复苏大大增强了行业回暖的可持续性。
区域市场表现差异同样值得关注。华东、华南等传统经济活跃地区复苏力度最强,而中西部地区在专项债支持下基建项目密集开工,成为拉动需求的新增长极。产品结构方面,中小型设备因房地产配套建设和城市更新需求而率先回暖,大型矿山设备则因资源行业资本开支增加而保持稳定增长。这种多元化需求结构有效降低了行业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随着3月传统开工旺季的到来,叠加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工程机械行业有望迎来更强劲的"春季躁动"。市场普遍预期,在低基数效应与真实需求改善的双重推动下,2025年第一季度行业增速有望进一步攀升,为全年稳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超预期:从实验室到物流仓库的跨越式发展
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的关键转折点,Figure AI等创新企业的最新突破正加速这一未来技术从概念验证走向实际应用。2月27日,Figure AI发布的物流场景工作视频引发了行业广泛关注,其机器人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物体识别、精准抓取和多机协作能力,能够在动态环境中高效分拣包裹。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第二个客户项目的实施周期从首个项目的12个月大幅缩短至30天,这种指数级的学习曲线提升彰显了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度的快速进步。
技术突破是推动商业化加速的核心驱动力。Figure AI自主研发的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和Helix神经网络架构实现了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端侧视频流实时处理和单一神经网络的扩展能力,系统响应延迟已降至5ms以内,接近人类神经反射速度(30-100ms),这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可靠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中科半导体推出的首颗人形机器人动力系统芯片则从硬件层面解决了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的瓶颈问题,内置的FPGA+阵列氮化镓驱动器使高频神经反射系统频率超过250Hz。
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同样引人注目。除物流分拣外,人形机器人在专业细分领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建立的"康复护理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正致力于开发适用于医疗护理场景的专用机器人;深圳众擎科技则成功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突破了高动态运动控制的技术壁垒。这些多样化应用探索大大拓宽了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边界。
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显现。小米、小鹏、蔚来等跨界企业的加入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创新思路和资源支持。小米CyberOne定位家庭护理和陪伴场景,小鹏AI机器人Iron搭载自研芯片并具备15个自由度,这些消费级产品的探索有望大幅降低技术成本。与此同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取得实质性进展,贝斯特的C0级丝杠副已获得机床领域批量订单,行星滚柱丝杠关键工艺设备开发有序推进,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也反映在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上。2025年初至今,机器人板块涨幅达26.72%,领涨所有机械细分领域,表明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前景充满信心。随着技术可靠性的提升和应用场景的经济性验证,行业正逐步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预计2025-2028年将迎来首批规模化商业应用案例。
三、产业协同与未来趋势:传统机械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
工程机械的复苏与人形机器人的崛起并非孤立现象,二者背后反映的是机械行业整体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的大趋势。这种转型既体现在传统产品的技术升级上,也表现在产业链价值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中。
智能化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传统工程机械企业正加速布局自动驾驶、远程操控等智能技术,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已推出多款智能挖机产品;而人形机器人企业则从相反方向切入工业场景,如Figure AI的物流应用。这种双向融合正在模糊传统分类边界,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形态和市场机会。柳工最新交付的42800E电动宽体车便是典型代表,它既保留了传统矿用设备的性能优势,又融合了电动化、智能化特征,引领矿山设备进入"智慧绿色"新时代。
技术协同效应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尤为明显。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机器人关键部件与高端工程机械的智能化需求高度重合,这为贝斯特等核心零部件企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机会。该公司已实现丝杠导轨在机床领域的批量应用,并正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展现出技术平台的延展潜力。同样,恒立液压在巩固传统液压件优势的同时,也将其精密制造能力拓展至机器人关节部件领域,实现技术能力的跨界迁移。
从全球竞争格局观察,中国机械行业正从"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型。在工程机械领域,徐工、三一等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已接近50%,且海外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虽起步稍晚,但在商业化落地速度上已展现出独特优势。这种全球化竞争力提升将为企业带来更均衡的市场布局和更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未来技术演进将围绕三个关键方向:一是"具身智能"技术突破,使机器人具备更接近人类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二是细分场景深度适配,针对物流、医疗、家庭等不同需求开发专用解决方案;三是成本下降与规模化应用形成正向循环。这些趋势的交互影响将决定未来五年机械行业的竞争格局和增长质量。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当前工程机械行业复苏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
A1:当前复苏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驱动:一是基建投资加速,2024年11月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加大;二是房地产政策调整带动相关施工需求;三是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叠加环保标准提高带来的置换需求。这些因素共同推动CMI指数同比上升13.53%。
Q2:人形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A2:人形机器人在物流领域的优势包括:适应现有人工作业环境无需改造场地;通过VLA大模型实现多物品识别和柔性抓取;多机协作系统可提升整体分拣效率;以及7x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Figure AI的技术已能将新项目实施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30天。
Q3:工程机械企业如何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
A3:领先企业主要通过三大策略平滑周期:一是拓展海外市场,如徐工机械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4%;二是产品多元化,如中联重科土方机械、高机、农业机械协同发展;三是服务化转型,增加后市场业务比重。这些策略有效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Q4: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哪些环节最具投资价值?
A4: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专用芯片(如动力控制芯片)以及场景解决方案目前技术壁垒最高。贝斯特等企业已实现C0级丝杠批量生产,中科半导体则推出了专用动力系统芯片,这些关键环节突破对产业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