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能源转型与数字革命的双重浪潮下,配电网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量分布式光伏的随机接入、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时空不确定性、传统量测体系的高成本瓶颈……如何实现配电网的“透明化”与“智能化”,成为行业亟需破解的难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力”)以AI计算推演技术为核心,历时5年创新实践,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压配网全时空状态“可观测、可计算、可推演、可决策”,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本文将深度解析这一技术体系的创新逻辑、实践成效与未来价值,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数字化样本。
一、AI计算推演:配电网透明化的技术底座
1.1 从“盲管”到“透明”:技术突破路径
配电网因其规模庞大、节点分散,传统依赖全量加装量测设备的模式面临成本高、运维难等瓶颈。国网江苏电力创新提出“最小化采集+AI计算推演”技术路径,通过三项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 静态拓扑校核:基于电压相似性原理,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智能诊断线变关系错误,成功率超90%(累计整改1168处);
- 动态拓扑辨识:采用图神经网络(GNN)构建量测数据与拓扑结构的映射关系,实现开关分合位置的实时感知;
- 量测补足技术:通过脉冲神经网络(SNN)建模负荷功率,结合高斯混合模型(GMM)拟合误差,将可计算线路比例提升57.5%。
表:线变关系治理成效对比
配变类型 | 已整改数量 | 诊断准确率 |
---|---|---|
公变 | 920 | 92% |
专变 | 744 | 89% |
1.2 数据驱动的“电网数字孪生”
国网江苏电力构建了覆盖“气象平台-电网一张图-实时量测中心”的数据底座,通过四层能力实现数字孪生:
- 可观测:融合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系统数据,动态还原电网拓扑;
- 可计算:实时计算全省4万余条线路潮流,整体合格率99%;
- 可推演:支持从4小时超短期到年度的多时间尺度仿真;
- 可决策: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PPO)训练运行优化智能体,试点区域运方调整效率提升70%。
二、分布式光伏消纳:智能化应用的标杆场景
2.1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
江苏作为分布式光伏大省,光伏装机容量超40GW,局部地区渗透率突破80%。传统管理方式面临三大痛点:
- 倒送重过载:光伏发电高峰时段引发电网反向负载率超标;
- 电压越限:节点电压波动幅度达10%以上;
- 规划滞后:电网改造速度难以匹配光伏增长需求。
国网江苏电力通过AI计算推演构建全环节消纳体系:
- 全景扫描:还原全省实际用电负荷(公式:实际负荷=下网负荷+光伏出力),识别132处薄弱环节;
- 接入引导:按月发布台区/馈线/主变三级承载力评估(含电压偏差、短路电流等6类指标),引导21个光伏电站优化选址;
- 运行优化:智能体预警准确率90%,辅助制定运方调整预案32次。
表:分布式光伏预测精度(2023年10月)
时间尺度 | 馈线预测精度 | 台区预测精度 |
---|---|---|
超短期(4h) | 95% | 92.66% |
短期(48h) | 87.5% | 83.89% |
2.2 规划决策的范式革新
传统配网规划依赖人工经验,需求收集耗时1-3个月。通过计算推演平台:
- 智能生成方案:自动扫描N-1故障、供电半径等问题,规划需求响应时间压缩至1天;
- 方案经济性校核:累计生成线路切改、储能配置等方案132项,投资效率提升约25%。
三、未来展望:从技术工具到生态平台
3.1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联合计算推演平台”
国网江苏电力提出打破三大边界:
- 数据边界:整合电网、气象、市场等多源数据;
- 功能边界:实现规划-建设-运行全链条协同;
- 业务边界:构建主网-配网-微网联合仿真体系。
3.2 AI驱动的电网认知革命
未来将深化“机理驱动+数据驱动”双轮模式:
- 机理驱动:基于物理规律生成海量训练样本;
- 数据驱动:通过深度强化学习不断优化决策智能体,最终实现“电网自动驾驶”。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AI计算推演如何降低配电网监测成本?
通过“最小化采集”策略,仅需关键节点量测数据,结合AI算法推演全网状态,减少80%以上量测设备投资。
Q2:分布式光伏超高渗透率下如何保障电网安全?
依托超短期光伏出力预测(精度95%)和运行智能体,提前4小时生成运方调整预案,试点区域倒送过载事件下降60%。
Q3:该技术能否推广至其他省份?
国网江苏电力的线变关系诊断工具已在27家网省公司应用,其技术框架具备跨区域适配性,但需结合本地量测体系优化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