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面临着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业务敏捷性、保障系统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的建设,成为了金融机构实现业务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本文将探讨金融机构在建设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时所采取的方法与路径,并分析其背后的技术驱动力和行业趋势。
关键词:现代化金融核心、数字化转型、分布式架构、业务敏捷性、系统安全
路径一:深化数字化转型,核心面临新挑战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核心系统建设正从“内向型提质增效”向“外向型生态融合”演进。这一转变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加速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在客群差异化服务、产品敏捷化创新、监管合规趋严等方面面临挑战,而数字化转型的“先驱者”已经证明了技术赋能业务激发增长的可行性。然而,随着数字化新经济下的生活、生产模式再升级,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核心系统也面临着新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要构建一个集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架构现代化、数据架构与应用架构现代化、安全与合规性以及创新与灵活性于一体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旨在帮助金融机构实现业务的韧性智能、极致体验、敏捷创新、降本增效、业务连续性、安全合规等需求,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整体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路径二:构筑现代化核心六大新质体系
国内核心系统集中式架构的时代虽然逐渐落幕,但集中式架构在过去近30年中积累了大量的产品能力、技术规范和解决方案,仍需要在分布式架构领域持续进行改造和补充。仅仅靠数个分布式平台产品的堆叠难以建成高质量的现代化核心系统。在历经多个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分布式核心建设之后,我们得以完整视角审视核心系统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在实践中构筑出支撑现代化核心高质量建设的六大新质体系,分别是:韧性架构体系、全栈可信体系、开放集成体系、工程工艺体系、平滑迁移体系和敏捷智能体系。
这六大新质体系全面覆盖了分布式核心在架构设计、开发测试、迁移切换、运维等阶段的主要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分布式核心建设的10大挑战提供解决思路参考。例如,在核心架构规划挑战中,金融机构需要升级分布式核心规划设计,扩充基础设施规划和高可用架构规划,补全架构规划缺失的环节。在技术集成挑战中,建立生态集成方案和生态集成实验室,提前完成应用厂商和云厂商的技术集成,使技术分层解耦和集成达到最佳平衡点。
路径三:实施“四阶十步”方法论
金融机构现代化核心系统的建设实施周期普遍需要12至18个月,投入资金大、时间周期长,采用合理的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建设实施方法、路径与步骤至关重要。根据国内外金融业核心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遵循以敏捷流程为导向的方法,结合项目管理和团队的交付知识沉淀,总结形成“四阶十步”的工程实施方法论。
“四阶十步”方法论总结新核心建设的常见路径,明确了规划设计、平台搭建、应用上云、运行维护四个阶段以及十步关键动作,解决核心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为金融机构快速、高效实施核心系统建设提供参考。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金融机构需要根据业务战略制定总体规划,描绘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转型的目标和蓝图,并部署具体的举措、任务和项目。在平台搭建阶段,需要构建多活基础设施、技术平台、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分布式数据库等建设项目,实现业务服务化、组件化、快速敏捷,以及系统高可靠、高性能、高可用、高安全、高可维等目标。
总结
现代化金融核心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涉及到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的转型。金融机构需要在深化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新的挑战,构筑起六大新质体系,并通过实施“四阶十步”方法论,确保核心系统的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生成式AI的突破性进展,金融机构应当积极拥抱变革,通过深化核心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全面建设从核心应用系统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能力,打造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体系,在充满变革和颠覆的未来取得持续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