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美国与英国达成《经济繁荣协议》,保留了10%的基准关税,这一事件再次将关税对全球经济的深远影响推至风口浪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联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困境:一方面,关税冲击导致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骤降,短期通胀预期上行,形成典型的"滞胀"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正通过"金融加速器"机制不断放大经济下行风险。5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们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表达出前所未有的担忧,声明中"更高失业及更高通胀的风险上升"的措辞,揭示了货币政策制定者正深陷"双重使命"的矛盾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市场对美联储政策走向的判断存在显著分歧。芝商所(CME)数据显示,截至5月9日,市场认为7月开启降息概率高达51.1%,但这一预期在5月会议后已小幅下修。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分析美联储政策逻辑的复杂性——在传统通胀与就业的"双重使命"之外,金融稳定因素正日益成为决策的关键变量。历史经验表明,2015-2016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2018年末美股回撤20%、2020年疫情冲击以及2024年"衰退预警"触发时,金融压力的显著上升都成为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重要条件。
本文将基于最新经济数据与历史比较,系统分析三个核心问题:在滞胀环境下美联储如何平衡政策目标;金融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2025年美联储可能的降息路径与市场影响。通过深入剖析这些议题,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理解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央行决策逻辑的清晰框架。
一、滞胀困局:美联储"双重使命"的当代挑战
2025年的美国经济正呈现典型的"滞胀"特征,这种罕见的经济现象让美联储的决策陷入两难。最新数据显示,美国ISM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从2024年四季度的54.3骤降至2025年4月的48.7,跌破荣枯线,表明实体经济正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短期通胀预期指标却从年初的2.8%上升至3.2%,呈现与经济放缓背离的上行趋势。这种"停滞"与"通胀"并存的局面,源自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政策的全面落地。研究表明,2018年洗衣机关税导致相关产品价格指数在随后六个月内上涨12.7%,而钢铝关税也使相应PPI短期抬升8.3%。2025年的全面关税措施,其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远超2018年。
美联储在5月例会声明中罕见地同时强调"更高失业及更高通胀的风险上升",这一表述反映了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上,美联储的"双重使命"——稳定物价和最大化就业——在多数情况下政策方向是一致的。但在滞胀环境下,这两个目标却产生了直接冲突:抑制通胀需要紧缩政策,而应对经济放缓则需要宽松支持。声明中"经济活动仍稳健(solid)"的措辞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further)增加"的警告形成鲜明对比,显示美联储正试图在保持市场信心的同时,为政策转向预留空间。
深入分析当前经济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特征:首先,通胀压力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受关税直接影响的产品类别价格涨幅显著高于整体水平,如汽车和工业金属价格同比上涨达6.8%和9.2%,而服务价格涨幅维持在3.5%左右。其次,经济放缓呈现部门分化。制造业PMI已连续三个月低于50荣枯线,但服务业PMI仍保持在52.1的扩张区间。最后,金融条件持续收紧。芝加哥联储金融状况指数(NFCI)从2024年12月的-0.43升至2025年4月的0.12,表明融资环境正明显恶化。这种复杂的经济图景,使得美联储在5月会议上选择了"静观其变"的立场,强调将基于"硬数据"做出决策。
表:2025年5月FOMC会议声明关键变化
模块 | 2025年5月声明 | 2025年3月声明 | 变化解读 |
---|---|---|---|
经济增长 | "虽然净出口波动影响经济数据,但经济活动仍稳健" | "经济活动仍稳健" | 新增对贸易因素的关注 |
风险平衡 | "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关注双重使命两端的风险" | "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 风险担忧明显升级 |
政策指引 | "将仔细评估未来的数据、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 | 类似表述 | 保持灵活性 |
从历史比较看,当前局面与2018-2019年贸易摩擦时期有相似之处,但更为复杂。当时,美联储在2018年9月坚持"鹰派"加息后,美股回撤近20%,最终迫使政策转向。2025年的特殊性在于,通胀起点更高(核心PCE为3.8%,2018年为2.0%),政策空间更小(联邦基金利率为4.25-4.50%,2018年为2.00-2.25%),且金融体系更脆弱(OFR金融压力指数为1.2,2018年为0.7)。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美联储当前的决策容错空间显著缩小,任何政策失误都可能加剧经济波动。
二、金融压力:货币政策的新兴主导变量
在传统的央行政策框架中,金融稳定通常被视为"第三使命",排序在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后。然而,2025年的经济环境正在改变这一优先顺序。数据显示,自年初以来,美国OFR金融压力指数已从0.8上升至1.2,圣路易斯联储金融压力指数(STLFSI)也从0.5升至1.1,均创下2024年3月以来的新高。这种金融条件的快速恶化,正通过"金融加速器"效应放大经济下行风险——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导致投资减少,进而削弱增长,进一步恶化信贷环境,形成负反馈循环。
金融压力影响美联储决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市场波动改变风险偏好。2025年4月以来,美股波动率指数(VIX)均值达到25.3,较一季度均值18.7显著上升,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信用利差走阔。高收益债利差从3.2%扩大至4.1%,相当于实质性加息90个基点。其次,资产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美国家庭净资产与GDP之比已从2024年的490%降至465%,财富效应减弱可能抑制消费增长。最后,美元走强加剧压力。美元指数从98升至100.4,对跨国企业盈利和新兴市场债务构成压力,这些影响最终都会回溢至美国经济。
历史经验为理解当前局面提供了宝贵参考。过去十年中,有四次典型的"金融压力导致政策转向"案例:2015-2016年全球增长担忧使美联储放缓加息;2018年末股市暴跌促使政策转鸽;2020年疫情冲击引发紧急降息;以及2024年"衰退预警"触发预防式宽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的情形——当标普500指数从高点回撤20%,且金融压力指数超过1.5时,美联储迅速调整了政策立场。当前金融压力水平虽未达2018年峰值,但上升速度更快,且与经济放缓同步发生,这增强了其对政策的影响力。
表:主要金融压力指数比较(2025年5月)
指数名称 | 当前值 | 年初值 | 变化 | 阈值水平 |
---|---|---|---|---|
OFR金融压力指数 | 1.2 | 0.8 | +0.4 | >1.5为高压 |
芝加哥NFCI | 0.12 | -0.21 | +0.33 | >0.5为紧缩 |
圣路易斯FSI | 1.1 | 0.7 | +0.4 | >1.3为高压 |
堪萨斯城FSI | 0.8 | 0.4 | +0.4 | >1.0为高压 |
美联储官员近期的表态也印证了金融因素的重要性。5月9日,副主席巴尔(Michael S. Barr)强调"金融条件的波动若足够显著且持久,将影响政策考量"。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John C. Williams)则指出"金融市场传导机制的变化可能改变政策效果"。这些言论显示,在"滞胀"环境下,当通胀与经济走势给出矛盾信号时,金融压力指标正成为打破政策僵局的关键变量。
从市场预期看,利率期货价格反映的降息概率变化也佐证了这一逻辑。5月FOMC会议当天,2025年12月利率期货隐含利率从4.28%降至4.25%,表明市场认为金融稳定风险已部分抵消通胀担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政策敏感的2年期美债收益率在会议后下降5个基点,而更受增长预期影响的10年期收益率基本持平,这种"趋平"的收益率曲线形态,正是市场对"金融压力驱动宽松"预期的典型反应。
三、政策展望:2025年美联储降息路径预测
基于对经济基本面和金融条件的分析,2025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很可能呈现"观望—转向—宽松"的三阶段特征。第一阶段(二季度)将维持现有利率,强调数据依赖;第二阶段(三季度)可能开启预防式降息;第三阶段(四季度)或加大宽松力度应对衰退风险。市场定价显示,7月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51.1%,9月再降25个基点的概率为42.9%,这一预期路径反映了对金融压力持续上升的判断。
支持降息的核心论据主要有三点:首先,通胀的暂时性。历史表明,关税驱动的通胀通常是短期的——2018年洗衣机和钢铝关税引发的价格冲击均在6-9个月内消退。当前核心PCE环比增速已从0.4%降至0.3%,支持"通胀峰值已过"的判断。其次,金融脆弱性累积。商业地产贷款违约率从1.2%升至1.8%,中小企业融资难度指数达到2020年以来最高,这些压力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最后,全球经济联动。德国3月工业生产环比增长3%,远超预期的1%,反映对美"抢出口"效应,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将加剧后续下行压力。
然而,降息时点和幅度仍面临三大不确定性:一是就业市场的韧性。5月初请失业金人数为22.8万,低于预期的23万,强劲的劳动力数据可能延迟宽松;二是油价波动风险。WTI原油价格从57美元/桶反弹至61美元,若持续上涨可能重新推高通胀;三是政治因素干扰。大选年政治压力可能影响美联储决策独立性。这些变量都将增加政策预测的难度。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不同降息情景将引发差异化影响:若三季度启动"保险式"降息(25-50bp),成长股和黄金可能受益;若推迟至四季度"衰退驱动"降息(75-100bp),国债和防御性资产将表现突出。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实际利率变化对黄金的影响——当前10年期TIPS收益率为2.08%,若降至1.5%以下,金价可能突破3400美元/盎司关口。
表:2025年美联储降息情景分析
情景类型 | 触发条件 | 时点预测 | 幅度预测 | 主要受益资产 |
---|---|---|---|---|
保险式降息 | 金融压力指数>1.5 | 2025年7月 | 25-50bp | 成长股、黄金 |
数据驱动降息 | 失业率>4.2% | 2025年9月 | 50-75bp | 国债、投资级债 |
衰退应对降息 | GDP连续两季负增长 | 2025年12月 | 75-100bp | 长久期债券、防御股 |
中期而言,美国经济的主线可能逐渐从"滞胀"转向"衰退"。5月FOMC会议后,鲍威尔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软数据对硬数据的指引并不总是紧密",这表明美联储正密切关注实体经济指标的恶化风险。领先指标如制造业新订单库存指数已跌至-5.4,为2020年以来最低,通常这一指标领先GDP增长约6个月。结合信用脉冲等数据模型,2025年下半年美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的概率已升至35%,高于年初的15%。这种前景变化将进一步强化金融市场的宽松预期。
在全球政策协同方面,美联储的转向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英格兰银行已暗示将跟进降息,而欧洲央行在德国工业超预期增长后也释放了鸽派信号。这种全球货币政策周期的同步转变,虽有助于缓解金融压力,但也可能导致资本流动剧烈波动,特别是对新兴市场货币如土耳其里拉和巴西雷亚尔形成冲击,这些货币在5月已分别贬值0.5%和0.2%。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政策逻辑
2025年的全球经济正经历贸易规则重构下的压力测试,而美联储站在这一变革的风口浪尖。本文分析揭示,在传统的通胀—就业框架之外,金融稳定因素正成为货币政策的核心考量。当前的经济环境与2018年有相似之处,但复杂性显著提高——通胀根基更深、政策空间更小、金融体系更脆弱。这些特征共同决定了美联储的政策路径将更加依赖数据,特别是金融条件指标的变化。
从短期看,金融压力的上升速度将成为预测政策转向的关键变量。OFR金融压力指数若突破1.5,可能触发预防式降息;而若维持在1.0-1.3区间,美联储或延续观望立场。从中期看,关税对通胀的暂时性影响与经济下行的持续性特征,将使政策天平逐渐向宽松倾斜。我们预计,首次降息大概率发生在三季度,全年幅度在50-75个基点之间,具体时点和规模将取决于金融压力的演变路径。
对市场参与者而言,理解这一政策逻辑的变化至关重要。在"滞胀—衰退"的转换期,资产价格驱动因素将从盈利增长转向流动性预期,市场波动可能加剧。同时,不同资产类别对金融压力的敏感性差异也将创造相对价值机会。只有准确把握美联储政策框架中这一新兴主导变量的作用机制,才能在2025年的复杂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什么是金融压力指数?主要有哪些类型?
A1:金融压力指数是综合衡量金融市场紧张程度的指标,通常包括信用利差、市场波动性、流动性等因素。主要类型包括:OFR金融压力指数(日度,33个指标)、芝加哥联储NFCI(周度,105个指标)、圣路易斯联储FSI(周度,18个指标)等。2025年5月,这些指数均显示美国金融压力处于2024年3月以来高位。
Q2:为什么说关税会导致"滞胀"?
A2:关税通过两种渠道导致滞胀:一方面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直接推升通胀(如2018年洗衣机关税使价格涨12.7%);另一方面增加企业成本,抑制投资和就业,减缓经济增长。2025年对等关税的影响更为广泛,导致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同时短期通胀预期升至3.2%。
Q3:美联储2025年降息的可能性有多大?
A3:根据利率期货定价,市场认为7月降息概率为51.1%,9月为42.9%。降息可能性取决于三个因素:金融压力指数是否持续高于1.2、失业率是否突破4.0%、以及核心通胀是否稳定在3%以下。目前看三季度降息是基准情景。
Q4:历史上有哪些金融压力导致政策转向的先例?
A4:主要先例包括:2015-2016年全球增长担忧推迟加息;2018年末股市跌20%后停止加息;2020年疫情爆发后紧急降息;2024年"衰退预警"触发预防式降息50bp。这些案例中,金融压力指数上升都是政策转向的关键条件。
Q5:金融压力如何影响普通投资者?
A5:金融压力上升通常导致:1) 投资组合波动加剧;2) 融资成本上升影响杠杆投资;3) 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表现分化。2025年5月数据显示,当金融压力指数上升0.4点时,美股波动率增加5个百分点,高收益债利差扩大0.9个百分点。
相关深度报告

金融-关税“压力测试”系列之六:金融压力或是美联储“转鸽”的主要矛盾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申万宏源于2025年5月12日发布,共24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金融,关税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