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银行分析:单季利润高增8.8%,息差企稳凸显经营韧性

中国银行(601988)单季利润高增,息差分红稳定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招商证券于2025年3月28日发布的报告《中国银行(601988)单季利润高增,息差分红稳定》,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中国银行作为我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颇具亮点的成绩单。本文将从中国银行的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入手,深入分析其2024年度业绩表现,重点解读单季利润高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探究净息差企稳的深层原因,并客观评估其资产质量与分红政策的可持续性。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行业比较,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立体的中国银行经营图景,帮助投资者与业内人士更好地理解这家"百年老店"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经营韧性与战略价值。

百年金融旗舰的现代化征程:全球化基因下的稳健经营

中国银行的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作为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中国银行在中国内地及61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拥有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全球化"基因。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国际化视野,使其在跨境金融、外汇业务等领域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2024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复杂环境下,中国银行依托其全球化布局和综合化经营优势,实现了经营业绩的稳健提升,展现出"百年老店"的强大韧性。

从战略定位来看,中国银行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型求实、变革图强"的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阶段,中国银行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持续推动改革发展。2024年,集团经营管理保持稳中有进,总资产规模突破35万亿元大关,达到35.0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1%,在全球银行千强排名中稳居前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银行业整体面临净息差收窄压力的大环境下,中国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了净息差的边际企稳,展现出卓越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表:中国银行2024年单季度业绩增速变化情况

中国银行2024年关键业绩指标概览 指标名称 2024年数值 同比变化
营业收入 6300.9亿元 +1.16%
归母净利润 2378.4亿元 +2.56%
净息差 1.40% -19BP
不良贷款率 1.25% -2BP
拨备覆盖率 200.60% +8.94PCT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2.20% +57BP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中国银行股权结构稳定,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主要股东持股比例达64.13%,为银行稳健经营提供了坚实保障。2024年,中国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为未来发展培育新动能。这种"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在2024年业绩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营收增速小幅回落至1.16%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实现了归母净利润2.56%的增长,特别是第四季度单季利润同比增速高达8.8%,呈现出明显的业绩改善趋势。

一、单季利润高增8.8%:业绩驱动因素深度解析

中国银行2024年经营业绩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莫过于第四季度实现的单季利润高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8.8%,环比提升4.4个百分点,创下近年来的季度增速新高。这一优异表现背后的驱动因素值得深入探究,主要包括非息收入的大幅增长、有效税率的显著下降以及资产负债规模的稳健扩张三大方面。

其他非息收入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首要引擎。2024年全年,中国银行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35%,远高于营收整体增速,主要得益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浮盈和其他综合收益(OCI)中投资收益的兑现。具体来看,2024年OCI兑现的投资收益同比多增97亿元,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其他综合收益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未实现损益规模达到561亿元,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22%,为未来收益释放提供了充足的"蓄水池"。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有效对冲了净息差收窄对营收的压力,增强了盈利稳定性。从收入结构看,2024年净其他非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16.60%,较上年提升4.16个百分点,收入来源更加均衡。

有效税率下降构成了利润增长的第二大推动力。通过分析中国银行2024年业绩驱动拆分可以看出,有效税率下降对全年净利润增长产生了显著正贡献。特别是在第四季度,有效税率的优化效果更为明显,这与银行合理安排税务筹划、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从数据上看,2024年中国银行所得税费用为422.4亿元,同比下降14.2%,所得税实际税率为14.32%,较2023年的16.66%下降2.34个百分点。税务管理的精细化不仅直接提升了当期利润,也反映出中国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

规模因素的稳健扩张为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资产端,2024年中国银行生息资产同比增长8.1%,增速环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贷款总额同比增长8.2%,达到21.54万亿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的信贷投放情况——单季度贷款增长1637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数(6.5万亿元)基础上实现同比多增32亿元,显示出较强的资产配置能力。从贷款结构看,零售贷款在第四季度单季增长417亿元,高于二、三季度的增量,而对公贷款则重点投向普惠小微、绿色、制造业、科技等重点领域,相关领域信贷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负债端,2024年存款同比增长5.7%,增速环比有所回升,其中对公存款增速保持稳定,个人活期存款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09个百分点,反映出经济活跃度有所改善。

季度 营业收入同比增速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 净息差(测算值)
Q1 -3.01% -2.90% 1.42%
Q2 1.87% 0.29% 1.40%
Q3 6.51% 4.38% 1.33%
Q4 -0.34% 8.82% 1.36%

深入分析中国银行的业绩驱动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其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从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和息差盈利,逐步转向多元化盈利的新模式。这种转变在2024年表现得尤为明显,非利息收入的占比提升、税务管理的优化以及重点领域的精准信贷投放,共同构成了业绩增长的新动能。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依托其全球化布局,通过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实现了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为银行业在低息差环境下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净息差企稳1.40%:资产负债管理的艺术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LPR多次下调的背景下,2024年中国银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的压力。然而,中国银行却通过精细化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了净息差的边际企稳,全年净息差为1.40%,仅较前三季度收窄1个基点,且根据测算,第四季度单季净息差环比提升3个基点至1.36%,展现出卓越的定价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负债成本的显著改善、资产端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前瞻性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负债成本改善是净息差企稳的关键因素。尽管2024年受LPR下调和市场利率下行影响,中国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24个基点至3.34%,但其通过主动优化负债结构,实现了计息负债成本率更大幅度的下降——全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为2.12%,较上年下降6个基点。这种不对称调整使得净息差收窄幅度远小于资产收益率下降幅度。具体来看,负债成本改善主要源自两方面:一方面,通过主动调整存款结构,提高活期存款占比,2024年个人活期存款增速较上半年提升2.0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得益于前期挂牌利率下调的成效释放,各类存款及主动负债付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对公活期存款付息率下降34个基点至0.72%,个人活期存款付息率下降6个基点至0.17%。

资产端结构优化为息差稳定提供了另一支撑。中国银行在2024年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加大对收益率相对较高领域的信贷投放。从数据来看,2024年贷款在生息资产中的占比为63.75%,保持相对稳定。而在贷款内部,收益率较高的零售贷款占比虽有所下降,但重点领域的对公贷款增长显著——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01%,占比提升至14.09%;传统基建贷款增长13.74%,占比达20.60%;绿色、科技等领域贷款增速也高于平均水平。这种"择优而贷"的策略有效缓解了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此外,投资类资产同比增长16.78%,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增长35.12%,占比提升至12.52%,优化了投资组合收益。

表:中国银行2024年生息资产与计息负债结构变化

项目 2024年末余额(亿元) 同比增长 占比变化
生息资产总计 343,962 +8.11% -
其中:贷款 215,436 +8.22% -0.93pct
投资类资产 83,603 +16.78% +1.77pct
FVOCI 43,901 +35.12% +2.50pct
计息负债总计 309,121 +7.84% -
其中:存款 242,026 +5.66% -1.60pct
同业负债 35,410 +30.17% +1.71pct

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在息差企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2024年复杂的利率环境,中国银行通过动态调整存贷款定价策略、优化重定价周期、加强流动性管理等措施,有效缓解了市场利率波动对净息差的冲击。特别是在负债端,中国银行抓住市场利率下行的有利时机,适度增加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等市场化负债占比——2024年同业负债同比增长30.17%,发行债券同比增长14.10%,这些市场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较高,能够更快反映市场利率变化,为负债成本下行提供了弹性空间。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覆盖率(142.88%)和净稳定资金比例(128.18%),为资产负债结构的灵活调整提供了充足空间。

从行业比较视角看,中国银行1.40%的净息差水平虽然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在大型银行中仍处于较好水平,且收窄幅度相对温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银行在利率下行周期中的战略定力执行能力。展望未来,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持续发挥作用,以及中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净息差有望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为盈利增长提供坚实基础。特别是在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的背景下,中国银行的境外资产收益率有望改善,这将进一步提升其全球化布局的价值,增强息差韧性。

三、资产质量与分红政策:平衡的艺术

在银行业经营中,风险管控股东回报如同天平的两端,需要精细平衡。中国银行2024年在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基础上,实现了分红政策的连续性,全年累计每股分红0.24元,分红率稳定在30%的水平,以最新收盘价计算,A股和H股动态股息率分别达到4.65%和5.92%,在低利率环境下为投资者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收益选择。这一平衡的实现,得益于审慎的风险管理、充足的拨备覆盖以及科学的资本规划。

资产质量方面,中国银行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5%,环比回落1个基点,继续保持行业较优水平。从结构上看,对公贷款不良率改善明显,年末为1.26%,较2024年中期改善7个基点,主要是制造业、传统基建、采矿业等行业不良率下降所致。其中,制造业不良率下降至1.08%,较上年末下降36个基点;传统基建相关行业不良率也普遍改善,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不良率下降至0.28%。不过,零售贷款不良率有所上升,年末为0.97%,较中期上升9个基点,这主要受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至0.61%的影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调整对零售资产质量的持续压力。

前瞻性指标显示中国银行信用风险整体可控,但部分领域仍需关注。2024年末,中国银行关注贷款率为1.47%,较中期上升4个基点;逾期贷款率为1.19%,较中期改善2个基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例为95.28%,较中期有所下降,表明不良认定标准保持严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零售贷款风险有所暴露,但这是行业普遍现象,随着经济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相关风险有望逐步缓解。在拨备方面,中国银行保持了充足的风险缓冲,2024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00.60%,环比提升1.74个百分点;拨贷比为2.50%,与中期持平,均高于监管要求,为未来可能的经济波动预留了安全空间。

表:中国银行2024年不良贷款行业分布与变化情况

行业分类 不良贷款余额(亿元) 不良率 较上年变化
制造业 294.85 1.08% -36BP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1.38(估算) 0.28% -13BP
房地产业 477.99 4.94% 基本持平
个人住房贷款 284.32 0.61% +13BP
信用卡应收账款 104.96 1.73% -10BP

分红政策的稳定性是中国银行2024年业绩报告的又一亮点。在银行业整体面临资本约束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保持了分红比例的连续性,2024年分红率达30%,与往年基本持平。这种稳定的分红政策既反映了管理层对银行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心,也体现了对股东回报的重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0%,较上年末提升57个基点,资本充足率为18.76%,提升102个基点,充足的资本缓冲为分红政策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坚实保障。即使考虑到即将落地的国有大行注资可能带来的EPS摊薄效应,中国银行的长期分红能力仍然值得期待。

风险管理体系角度看,中国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24年,中国银行信用减值损失为1027.2亿元,同比减少3.60%,信用成本率为0.50%,同比下降7个基点,反映出资产质量压力总体可控。在房地产领域,虽然行业整体风险暴露增加,但中国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为4.94%,与中期持平,且通过增提拨备、加强风险排查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相关风险。同时,中国银行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提升风险预警和处置效率,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在复杂经济环境下保持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平衡资本充足股东回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中国银行通过科学的资本规划,实现了两者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和监管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稳定的分红政策,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市场估值。2024年,中国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为3.37%,显著低于生息资产增速,反映出风险资产结构持续优化。未来,随着中国银行轻资本业务的不断发展、风险加权资产管理的进一步精细化,其分红能力有望获得更强支撑,为投资者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回报。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中国银行2024年第四季度利润增长8.8%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1:中国银行2024年第四季度利润高增长主要源于三大因素:一是其他非息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同比增加35%,主要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浮盈和其他综合收益的投资收益兑现;二是有效税率下降带来显著正贡献,全年实际税率14.32%,同比下降2.34个百分点;三是资产负债规模稳健扩张,生息资产同比增长8.1%,贷款增长8.2%,且结构持续优化。

Q2:在行业净息差普遍收窄背景下,中国银行如何实现息差企稳?
A2:中国银行通过三方面措施实现息差企稳:一是优化负债结构,计息负债成本率下降6个基点至2.12%,其中对公活期存款付息率下降34个基点;二是调整资产配置,加大对制造业、基建等高收益领域贷款投放,相关贷款增速高于平均水平;三是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动态调整定价策略,增加利率敏感性负债占比,同业负债同比增长30.17%。

Q3:中国银行当前资产质量状况如何?有哪些风险点需要关注?
A3:2024年末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中期下降1BP,整体稳健。对公贷款不良率改善至1.26%,但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9BP至0.97%,主要受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上升至0.61%影响。需要关注的是零售贷款风险暴露和房地产相关风险,但拨备覆盖率200.60%提供了充足缓冲。

Q4:中国银行的分红政策有何特点?可持续性如何?
A4:中国银行保持分红政策连续稳定,2024年每股分红0.24元,分红率30%,对应A/H股股息率4.65%/5.9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20%为分红提供保障,且风险加权资产增速(3.37%)低于资产增速,资本管理有效,分红政策具备可持续性。

Q5: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特色在2024年业绩中有何体现?
A5: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中国银行全球化布局助力非息收入增长,外币资产占比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境外机构贡献了相当比例的营收和利润,特别是在利率和汇率波动环境下,国际化业务提供了风险分散和收益多元化的优势。

相关深度报告

中国银行(601988)单季利润高增,息差分红稳定

中国银行(601988)单季利润高增,息差分红稳定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招商证券于2025年3月28日发布,共19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中国银行,601988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