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银行业分析报告:风险可控与转型挑战并存

2024年银行业发展观点报告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独立机构于2025年1月12日发布的报告《2024年银行业发展观点报告》,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中国银行业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动态和趋势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政策引导、市场变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行业现状、未来趋势、竞争格局以及面临的挑战等角度,深入分析2024年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表现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风险可控、利率下行、不良贷款、净息差、信贷结构、竞争格局、转型挑战

1、行业现状:风险整体可控,政策助力稳定发展

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政策支持下,整体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利好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为银行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的累计同比增速虽有所波动,但在政策推动下,市场预期逐渐稳定。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房地产改革,强调租购并举,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为银行业相关业务的风险缓解提供了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也是财政工作的重点。2023年以来,中央层面多次强调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扩大地方税源和财力,进一步明晰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这些政策举措有助于增强地方税收的可持续性,降低银行在地方债务领域的潜在风险。尽管化债过程中融资成本有所下行,息差收窄,但银行相关风险得到了有效缓解,整体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上市银行整体关注率和逾期率分别为1.73%和1.29%,同比分别下降1个基点和2个基点,环比分别上升6个基点和下降1个基点。国有行在资产质量认定方面依然领先,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率为56.37%,显著低于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整体来看,银行业在政策支持下,风险整体可控,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未来趋势:利率下行与信贷结构调整并行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整体利率水平也处于下行通道。贷款利率从2011年的8%左右高位降至当前不到4%的水平。2020年以来,受房地产市场波动和实体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贷款利率进一步下降。截至2024年7月末,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累计下调96个基点和100个基点。利率下行对银行盈利提出了更高要求,净息差水平持续回落,从2019年末的2.20%下行至2023年末的1.69%,累计下降51个基点。

在信贷结构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趋于弱化。各地区贷款增速与经济增速并无必然联系,居民贷款意愿也因就业和收入预期尚未改善而偏弱。然而,随着财政配套资金在下半年发力,信贷产品结构有望延续对公主导现象。国有大行和部分城农商行将是对公信贷投放的主体,科技创新金融市场生态逐步完善,科创金融有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对私业务方面,居民杠杆率预计将保持稳定,“低贷款增速+高存款增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特征。银行可以利用大件商品消费信贷市场机遇,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者贷款服务的可得性和便捷性。

3、竞争格局:国有大行优势稳固,中小银行分化加剧

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分层态势。第一梯队为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的上市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些国有大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客户基础广泛,人员技术储备充足,资金成本低,风险控制能力强。2024年上半年,国有大行信贷投放增速快于其他类型银行,推动利息收入表现良好。

第二梯队为总资产在1万亿元至10万亿元之间的上市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以及规模较大的地方行。这些银行在特定领域或区域内具有竞争优势,但在整体市场份额上仍与国有大行存在差距。

第三梯队为总资产低于1万亿元的上市银行,主要为地方性银行。这些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上相对较小,但在区域经济活跃、信贷需求旺盛的地区,部分中小银行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特色服务,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例如,杭州银行、成都银行、苏州银行和宁波银行等中小银行在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上表现优异,资产质量和利润具有较高确定性。

4、面临挑战:多重压力考验银行经营能力

2024年,中国银行业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收益率曲线倒挂现象更加频繁,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导致长期利率持续下行,银行业的净息差不断被挤压。地缘政治因素促使全球产业链重组,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滞胀状态难以缓解,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的经营压力。

房地产市场虽有企稳迹象,但整体仍以价换量为主,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压力明显,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仍是新增信贷风险较为集中的领域。上市银行信用卡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显著上升,而消费贷不良率下降,部分原因是银行加快投放消费贷款并倾斜核销资源,但实际不良生成率仍面临压力。

金融去杠杆推进使得同业和表外业务监管收紧,同业理财规模迅速收缩,部分同业理财底层资产配置的现金及存款产品占比下滑。低净息差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限制了其在创新和发展新业务方面的投入能力,可能导致金融服务减少和经济活力下降,甚至引发银行在追求收益过程中承担更高风险,加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相关FAQs:

问:2024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答:2024年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信贷风险、收益率曲线倒挂导致的净息差收窄、以及全球经济滞胀背景下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问:国有大行在2024年有哪些竞争优势?

答:国有大行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等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客户基础广泛,人员技术储备充足,资金成本低,风险控制能力强。

问:中小银行如何应对竞争压力?

答:中小银行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特色服务和区域经济优势来提升竞争力。部分中小银行在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占比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上表现优异,展现出较强的资产质量和利润确定性。

问:2024年银行业的净息差趋势如何?

答:2024年银行业的净息差持续收窄,从2019年末的2.20%下行至2023年末的1.69%,累计下降51个基点。利率下行对银行盈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答: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信贷结构调整、科创金融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数字化服务升级。银行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2024年中国银行业的分析报告。整体来看,2024年中国银行业在政策支持下,风险整体可控,但在利率下行、房地产市场调整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银行经营面临多重挑战。国有大行凭借其综合优势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而中小银行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未来,银行业需要在信贷结构调整、科创金融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以及数字化服务升级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深度报告

2024年银行业发展观点报告

2024年银行业发展观点报告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独立机构于2025年1月12日发布,共16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银行业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