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中国能源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绿色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赛道。作为国家电投旗下核心上市平台,吉电股份(000875)正从传统火电企业成功转型为绿色氢基能源专业化平台,其"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前瞻性的氢能产业布局备受市场关注。本文将深入分析吉电股份如何通过绿电与绿氢的协同发展,打造新能源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一、从区域火电到氢能先锋:吉电股份的战略转型之路
吉电股份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能源企业转型的经典案例。公司成立于1993年,最初作为吉林省能源交通总公司旗下的区域火电企业,2002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05年,随着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收购吉林能投,公司正式纳入国家电投体系,这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07年成为公司转型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当时吉电股份首次提出"适度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在"十一五"末期实现了风电领域"零"的突破,装机容量达到19.8万千瓦。
2013年是公司业务格局的重要分水岭。随着青海格尔木一、二期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吉电股份形成了"火风光"一体化发展格局。但真正的转型突破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公司新能源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火电,标志着其成功从传统火电企业转型为新能源发电企业。截至2023年底,公司火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330万千瓦、347万千瓦、662.3万千瓦和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超过75%。
2022年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为响应吉林省发布的《"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吉电股份提出投资建设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规划年制绿氢3.2万吨,年合成绿氨18万吨。该项目于2023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氢能产业,其战略定位也从东北地区电力上市平台升级为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的绿色氢基能源专业化平台。
从财务表现来看,吉电股份的转型成效显著。2024年上半年,公司煤电、风电、光伏发电对收入的贡献度分别为33%、25%和29%,而对毛利的贡献度则分别为27%、40%和39%,新能源业务已成为公司核心利润来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风电和光伏业务的毛利率分别高达54.7%和45.1%,远高于煤电业务的27.9%,凸显了清洁能源业务的盈利能力。
表:吉电股份装机结构变化(单位:万千瓦)
年份 | 火电装机 | 风电装机 | 光伏装机 | 清洁能源占比 |
---|---|---|---|---|
2018 | 330 | 120 | 85 | 38% |
2020 | 330 | 220 | 270 | 60% |
2023 | 330 | 347 | 662.3 | 75% |
吉电股份的转型并非偶然,而是敏锐把握能源行业变革趋势的战略选择。公司管理层早在2007年就预见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通过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逐步降低对传统火电的依赖。这种前瞻性布局使吉电股份在行业变革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为其在氢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绿氢产业布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氢能正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新兴产业。吉电股份凭借其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积累,前瞻性地切入绿氢赛道,通过"绿电+绿氢"的协同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氢能产业生态。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3年全球氢需求超过9700万吨,但供给端仍以灰氢为主,低排放氢产量不足100万吨,其中电解水制氢(绿氢)不足10万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吉电股份发展绿氢产业具有天然优势。在制氢环节,电费是电解水制氢最大的成本项,占比高达75%。作为新能源发电企业,吉电股份可直接利用自有的风电、光伏电力进行电解水制氢,大幅降低能源成本。公司创新性地提出"风光氢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配套建设新能源电站为制氢提供绿色电力。以制氢电耗4.5kWh/m³计算,生产1万吨绿氢需要配套23万千瓦风电或39万千瓦光伏装机。公司正在推进的大安合成氨项目(年耗氢3.2万吨)和四平梨树绿色甲醇项目(年耗氢3.7万吨),仅制氢环节就可消纳风电159万千瓦或光伏268万千瓦,实现了绿电与绿氢的良性互动。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是吉电股份氢能战略的核心载体。该项目规划建设风电700MW、光伏100MW,配套3.2万吨/年制氢和18万吨/年合成氨装置,预计2025年5月产出首桶合格绿氨。根据公司测算,项目毛利率可达19.9%(基于东北地区合成氨五年平均价格3115元/吨)。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德国政府绿氢招标价格高达6413.71元/吨,较公司测算基准实现翻倍,显示绿氢存在显著的环境溢价空间。在成本端,若假设绿电价格为0.2元/kWh,绿氨生产成本约3000元/吨,项目实际盈利能力可能远超预期。
表:绿氢生产成本对电价的敏感性分析(元/吨)
网购电价(元/kWh) | 新能源电价(元/kWh) | ||||
---|---|---|---|---|---|
0.10 | 0.15 | 0.20 | 0.25 | 0.30 | |
0.30 | 1856 | 2301 | 2746 | 3191 | 3636 |
0.40 | 1949 | 2394 | 2839 | 3284 | 3729 |
0.50 | 2042 | 2487 | 2932 | 3377 | 3822 |
在氢能应用领域,吉电股份采取了多元化布局策略。除合成氨外,公司正推进四平梨树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预计2025年开工,2027年投产。该项目已与中远海运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上海吉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吉电股份持股55%),未来产品将主要服务于中远海运船舶的替代燃料需求。这一合作充分把握了国际航运业低碳转型机遇——根据DNV AFI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球甲醇动力船舶订单已接近400艘,年需绿色甲醇约1200万吨,折合绿氢224万吨。
吉电股份的氢能战略与吉林省"氢动吉林"规划高度契合。根据规划,到2025年吉林省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将达到7万吨/年,其中绿氨和绿色甲醇产能分别为30万吨/年和5万吨/年,折合氢使用量6万吨。作为省属重点能源企业,吉电股份有望获得政策支持,在区域氢能产业发展中扮演主导角色。长期来看,随着规模效应显现和技术进步,绿氢成本有望在2030年前后实现与灰氢平价,届时吉电股份的先发优势将更加凸显。
三、新能源业务:火电协同下的高质量增长
在深耕氢能产业的同时,吉电股份的新能源发电业务也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在中国"双碳"目标推动下,新能源已成为新增装机主力,2024年全国新增新能源装机357GW,占比超过83%。吉电股份凭借丰富的项目储备和独特的火电协同优势,正加速推进风光发电业务布局,为公司业绩提供稳定支撑。
吉电股份的新能源业务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优势。公司核心经营区域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风能资源尤为丰富,全省潜在开发量约2亿千瓦,可装机容量6900万千瓦;光伏可开发容量9600万千瓦,可装机容量4600万千瓦。优异的资源条件使吉林省新能源利用小时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3年吉林风电、光伏利用小时数分别达到2366小时和1501小时,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38小时和215小时。
从项目储备看,吉电股份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根据不完全统计,公司目前有洮南风光储氢一体化、白城吉西鲁固直流风光热外送等多个在建拟建项目,合计装机容量464.47万千瓦,其中风电247.47万千瓦、光伏212万千瓦、光热5万千瓦。这些项目将支撑公司未来几年装机持续增长,预计2024-2026年新增装机分别为120万、240万和160万千瓦,保持行业领先的扩张速度。
表:吉电股份主要在建拟建新能源项目
项目名称 | 类型 | 装机容量(MW) | 项目进度 |
---|---|---|---|
梨树风光制绿氢生物质耦合项目 | 风电 | 400 | 2024年12月公告 |
张家口怀安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 风电+光伏 | 100+100 | 2024年12月公告 |
山东潍坊风光储基地项目 | 光伏 | 450 | 2024年10月公告 |
盐城绿氢新能源一体化项目 | 光伏 | 200 | 2024年8月公告 |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 | 风电+光伏 | 700+100 | 20.83% |
与传统新能源企业不同,吉电股份独特的火电协同模式为其带来了显著竞争优势。公司拥有330万千瓦火电资产,全部为热电联产机组,这些资产从两个维度赋能新能源业务:一是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支持新能源开发,二是通过调峰能力减少新能源机组的辅助服务支出。2024年上半年,公司煤电、风电、光伏的辅助服务收益分别为4.83亿元、-1.15亿元和-0.27亿元,火电资产的调节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吉电股份的商业模式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2024年以来新能源行业利好因素不断累积:电网投资增速15.3%,超过电源侧的12.1%;容量电价和辅助服务政策出台提升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全国范围内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确立了差价合约(CFD)模式,稳定了收益预期。另一方面,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比例提高也带来了电价下行压力,2024年山西、山东、甘肃等地光伏现货均价较燃煤基准价折价36%-60%。
为应对这些挑战,吉电股份积极把握绿色环境价值兑现机遇。在碳配额收紧、碳市场扩容的催化下,碳价上涨有力支撑绿电溢价走阔。2024年上半年,主要绿电企业的交易溢价普遍在0.04-0.05元/千瓦时,有效对冲了电价下行压力。此外,公司还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降低项目开发成本,2023年定增募投的风电项目资本金内部收益率高达25.35%,展现了优异的投资回报能力。
展望未来,吉电股份的新能源业务将保持高质量增长态势。随着"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公司有望在吉林省及周边区域获取更多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装机规模。同时,火电资产的灵活性价值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得到更好体现,为新能源业务发展提供持续助力。这种"风光火氢"多元协同的发展模式,使吉电股份在能源转型浪潮中占据了独特竞争优势。
常见问题解答(FAQs)
吉电股份在氢能产业链中的定位是什么?
吉电股份定位为绿色氢基能源专业化平台,重点布局绿氢制取和氢基能源(绿氨、绿色甲醇)生产环节。公司利用自身新能源发电优势,通过"风光氢一体化"模式降低制氢成本,目前已启动大安3.2万吨/年绿氢项目和四平2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
吉电股份的新能源装机占比如何?
截至2023年末,吉电股份清洁能源(风电、光伏、生物质)装机占比已超过75%。具体装机容量为:火电330万千瓦、风电347万千瓦、光伏662.3万千瓦、生物质3万千瓦,总装机1342.12万千瓦。
大安绿氢项目的经济性如何?
大安项目预计毛利率19.9%(基于合成氨3115元/吨价格)。但参考德国绿氢招标价格6413.71元/吨,实际可能存在较大溢价空间。在绿电0.2元/kWh假设下,我们测算绿氨生产成本约3000元/吨,项目盈利能力可能超预期。
吉电股份如何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公司通过三方面应对消纳挑战:一是布局东北特高压配套电源项目;二是利用自有的330万千瓦火电提供调峰服务;三是发展制氢等就地消纳产业。2024H1公司火电通过辅助服务获得4.83亿元收益,有效缓解了新能源消纳压力。
吉电股份在绿色甲醇领域有哪些布局?
公司正推进四平梨树20万吨/年绿色甲醇项目,已与中远海运成立合资公司(持股55%)。该项目预计2025年开工,2027年投产,产品将主要满足航运业低碳燃料需求。目前全球甲醇动力船舶订单近400艘,年需绿色甲醇约1200万吨。
相关深度报告

吉电股份(000875)国电投绿色氢基能源平台,绿电绿氢协同发展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中国银河于2025年3月4日发布,共40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吉电股份,000875,绿电,绿氢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