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行业作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半导体行业的全球供应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关键设备和材料的供应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半导体、出口管制、自主可控、供应链、技术突破
海外出口管制趋于严格,自主可控势在必行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美国长期以来占据着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然而,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美国开始通过出口管制等手段,限制对中国的半导体技术和产品出口,以保持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自2022年以来,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不断升级,从最初的限制特定高端芯片出口,到后来对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管制,这无疑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构成了巨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可控不仅意味着在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减少对外依赖,更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根据国海证券的深度报告,中国芯片自给率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广义的中国芯片自给率预计在23.3%左右,但如果排除外资企业在中国大陆的产值,仅考虑中国本土企业,广义的中国芯片自给率仅为12%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半导体产业在自主可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国内晶圆厂扩产空间广阔,国产设备厂商迎来机遇
面对海外出口管制的不断收紧,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进程也在加速推进。国内晶圆厂的扩产计划,为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根据集邦咨询数据,截至2023年12月,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等本土晶圆厂均有产线处于在建过程,且未来国内仍有包括合肥长鑫在内的多家晶圆厂存在扩产计划。这些晶圆厂的扩产,预计将带动上游半导体设备的需求增长,为国产设备厂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北方华创为例,公司在刻蚀、沉积、热处理及清洗设备领域均有布局,且多款设备已成为国内晶圆厂客户的基线设备。这种全面的技术布局,使得北方华创能够在晶圆厂扩产的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设备支持,从而抓住市场机遇。
国产化浪潮中,技术突破是关键
在海外出口管制趋于严格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浪潮正在兴起。然而,国产化不仅仅是替代进口,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提升国产半导体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国海证券的深度报告,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在主要工艺环节上均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例如北方华创在刻蚀、沉积、热处理以及清洗等四大环节均有所布局,有望充分受益于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趋势。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以北方华创为例,公司上市以来多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主要对象为公司核心技术人才及管理骨干,且覆盖人数逐渐增加,2024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总数超过2000人,占2023年末公司员工总数的15%以上。这种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激发核心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公司技术的持续进步。
总结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变化和海外出口管制趋于严格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晶圆厂的扩产计划为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而技术突破则是国产化浪潮中的关键。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有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从替代进口到技术领先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