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光伏行业3月研究报告:全球装机增速15%,供需修复与技术迭代成关键

电气设备-光伏行业3月景气研判:积微成著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长江证券于2025年3月4日发布的报告《电气设备-光伏行业3月景气研判:积微成著》,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光伏行业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变。本报告基于长江证券最新研究成果,深入分析2025年3月光伏行业景气度,聚焦全球装机增长预期、产业链供需格局修复以及N型技术路线竞争三大核心维度,为读者呈现全面、客观的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研判。

全球光伏市场:增速稳健,区域分化明显

2024年全球光伏行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新增装机达到约535GW,同比增长31.8%。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超预期表现以及非欧美地区的高速发展。进入2025年,行业增速预计将回归至15%左右的稳健水平,但不同区域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分化特征,这种差异化发展格局将为产业链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市场在2024年实现了超预期增长,新增装机达到278GW,同比增长28%。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集中式电站的快速推进以及工商业分布式的蓬勃发展。从结构来看,集中式装机159GW,同比增长33%,占比约57%;工商业装机89GW,同比大幅增长68%,占比32%;而户用光伏受政策观望情绪影响,装机30GW,同比下降32%。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单月新增装机达到71GW,环比增长185%,显示出年末抢装效应明显。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5年国内新增装机将维持在215-255GW的高位区间,这一预测基于三方面支撑:政策面上,"新老划断"原则明确了存量项目政策稳定性;用电需求方面,全社会用电量稳步增长且绿电渗透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方面,储能和氢能成本下降为光伏消纳提供了更好条件。

海外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欧洲市场增长明显放缓,2024年组件累计出口欧洲十二国91.6GW,同比仅增长8%;逆变器出口德国4.62亿美元,同比下滑54%,出口荷兰14.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SolarPower Europe预计2024年欧盟光伏装机同比增长4%,2025年中性情境下增长7%。美国市场则表现出较强韧性,2024年电池组件进口69GW,同比增长21%,SEIA预测全年光伏装机有望达到40.5GW,同比增长25%。然而,美国持续加码的贸易壁垒政策为2025年需求带来不确定性,中国与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面临高额税率。

与欧美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欧美地区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24年中国组件出口非欧美市场148.3GW,同比增长42%,其中巴西、印度、巴基斯坦成为前三大出口目的地。细分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出口巴基斯坦14GW,同比增长149%;出口印度45GW,同比增长104%;中东四国出口25GW,同比增长120%。逆变器出口同样呈现类似趋势,非欧美市场累计出口增速约15%,其中拉美、中东、东南亚等地景气度较高。这种区域分化的背后,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电力需求增长和能源转型进程的差异所致。

从全球格局来看,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Top5国家分别是中国(278GW)、美国(约40.5GW)、印度(24.5GW)、巴西(约12GW)和德国(约10GW)。预计2025年这一排名将保持稳定,但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国际能源署(IEA)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光伏发电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之一,这种地位的确立将吸引更多资本和人才进入行业,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

产业链供需格局:底部修复,涨价预期增强

光伏产业链在经历了2024年的深度调整后,2025年初呈现出明确的修复态势。这种修复既来自于市场自发的供需调节,也得益于政策引导的行业自律,产业链各环节正在从恶性竞争向理性发展转变,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给端自律框架正在逐步落实。2024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精神指导下,光伏行业供给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据长江证券统计,这些政策组合拳涵盖了"去产能"、"限开工"、"限价格"、"促创新"等多个维度。例如,2024年12月24日,多家龙头企业发布减产公告;2024年11月22日,光伏行业召开对外贸易企业自律公约工作会议;2025年1月6日,《关于开展2025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计划工作的通知》发布。这些政策措施正在引导行业从无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提升。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产业链各环节排产呈现季节性弱势,但3月起排产提升趋势明确:硅料环节除1家企业进入检修外,其余企业保持高负荷运行;硅片环节专业化企业响应行业自律要求,产出环比增加;电池环节G12R电池因供需失衡价格上扬;组件环节国内大厂订单整体增长,3月排产环比提升,部分企业可能超预期。

需求端改善信号日益明显。春节后行业逐步走出淡季,受益于国内抢装和海外拉货,3月排产有望环比向上。政策面上,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落地,明确"新老划断"原则,稳定了市场预期。2025年1月出台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办法》从"量"和"质"两方面促进分布式发展,要求能源主管部门制定各地区分布式建设规划,同时规范开发秩序,保障农民权益。这些政策预计将推动今年5月30日前国内出现安装潮,有效拉动组件排产修复。从装机节奏看,2024年组件累计招标326GW,同比增长11%,为2025年地面电站装机提供了项目储备。分布式方面,各省政策更多是"循序渐进"而非"一刀切",工商业自发自用比例高,受市场化交易影响小,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价格体系已显现全面上涨苗头。主产业链方面,硅料价格企稳,n型复投料成交均价为4.17万元/吨,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为3.90万元/吨;硅片价格维持稳定,N型G12R单晶硅片价格稳定在1.3元/片;N型G12R电池片因供需失衡价格上涨,分布式组件涨势确立,国内分销现货价格已上涨至0.65-0.7元/W。辅材环节同样呈现回暖迹象:光伏玻璃库存天数下降至33.83天,环比下降9%,3月厂商酝酿涨价2元/平米;EVA粒子现货供应紧张,推动整体成交价格稳步上移,胶膜价格预计也将随之上调。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当前主产业链各环节盈利已至底部,N型一体化单瓦净利润为-0.13元/W,这种全行业亏损的局面不可持续,随着供需改善,盈利修复势在必行。

供需平衡表来看,2025年行业有望逐季向好。长江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达到616GW,同比增长15.1%。分季度看,Q1-Q4装机预计分别为114.67GW、130.39GW、145.30GW和225.65GW,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供给端,硅料有效产能从2024年的246万吨增长至2025年的302万吨,产能利用率有望从51%提升至54%;硅片年末产能从1120GW扩大至1309GW,产能利用率从66%小幅回落至56%;组件年末产能从1132GW增至1300GW,产能利用率从56%提升至62%。整体来看,尽管产能绝对值仍在增长,但在需求回升和供给自律的双重作用下,供需格局将持续改善,产业链有望迎来更大面积的涨价潮。

表:2025年光伏产业链供需预测

环节 2024年产能 2025年产能 2024年利用率 2025年利用率
硅料 246万吨 302万吨 51% 54%
硅片 1120GW 1309GW 66% 56%
电池 1053GW 1197GW 62% 66%
组件 1132GW 1300GW 56% 62%

技术路线竞争:N型时代的三足鼎立

光伏行业正迎来技术路线的关键转折点,随着P型PERC电池效率接近理论极限,N型技术正式登上舞台中央。不同于P型时代的技术趋同,N型时代出现了TOPCon、BC、HJT三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竞争格局将深刻影响未来3-5年的产业格局,也为不同企业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机会。

TOPCon技术目前占据主流地位。晶科、晶澳、天合等一线厂商普遍认为TOPCon是未来3-5年的主流选择,这一判断基于其显著的性价比优势:从效率来看,TOPCon量产效率已达25%以上,虽低于BC但差距不大;从成本角度,TOPCon非硅成本约为0.16元/W,显著低于HJT和BC;从兼容性看,TOPCon产线可由PERC升级而来,改造成本低。2024年TOPCon市场份额快速提升至约40%,预计2025年将超过50%。然而,TOPCon也面临光致衰减(LID)、高温性能较差等挑战,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其在高温地区的表现。行业正在通过激光掺杂、多层钝化等技术优化TOPCon性能,最新研发显示其效率仍有1-2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

BC电池凭借超高效率实现差异化突破。隆基、爱旭是BC技术的主要倡导者,隆基的HPBC和爱旭的ABC电池各具特色。BC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效率方面,量产效率超过26%,极限效率可达28%以上,比TOPCon高出1-2个百分点;外观方面,正面无栅线,美观度高,特别适合分布式场景;可靠性方面,采用全背面接触设计,抗衰减性能优异。但BC技术也面临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的挑战,当前非硅成本约0.20元/W,高于TOPCon。行业正通过多种途径降本:金属化环节推广0BB技术可降本0.04-0.1元/W;硅片减薄至100μm以下可降本0.05-0.1元/W;设备投资额从1.7亿元/GW降至1.3亿元/GW。隆基预计2025年BC二代将占总出货量的1/3,2026年占比超70%;爱旭计划2025年BC出货20GW以上,显示出龙头企业对这一路线的坚定信心。

HJT技术海外市场展现独特优势。通威、日升、华晟等企业积极推进HJT量产,梅耶博格、REC等国际厂商也选择HJT路线。HJT的特点包括:效率潜力大,量产效率25%以上,叠加钙钛矿可达30%以上;工艺流程短,仅需4道工序;双面率高,超过95%,适合地面电站;温度系数低,发电量增益5-10%。但HJT面临设备投资高(约3.5亿元/GW)、银浆耗量大(约15mg/W)等瓶颈。行业正通过以下手段突破:金属化环节采用铜电镀技术可降本0.04元/W;硅片环节使用吸杂技术提效0.05-0.2%;设备环节提高国产化率降低投资额。值得注意的是,HJT在海外市场拓展迅速,梅耶博格美国2GW工厂已投产,Enel计划建设3-6GW产能,这些项目将推动HJT在全球市场的渗透。

表:三大N型技术路线比较

技术参数 TOPCon BC HJT
量产效率 25%-25.8% 26%-26.5% 25%-25.5%
极限效率 28.7% 29.4% 30%+(叠层)
非硅成本 0.16元/W 0.20元/W 0.25元/W
双面率 80%-85% 75%+ 95%+
温度系数 -0.30%/℃ -0.29%/℃ -0.24%/℃
设备投资 1.3亿元/GW 1.7亿元/GW 3.5亿元/GW

金属化降本成为2025年技术焦点。银浆成本约占电池非硅成本的40%,降低银耗是行业共同目标。铜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聚和材料推出的铜浆在客户端加快验证,可使银耗量降低80-90%,HJT有望在下半年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TOPCon测试也在进行中。铜浆技术面临三大挑战:可靠性需长期验证;铜氧化问题需解决;设备需专门改造。除铜浆外,0BB(无主栅)技术也快速推广,可节省银耗30%以上,同时提高组件可靠性。金属化创新将重塑产业链格局,设备厂商如迈为、奥特维,材料企业如帝科、聚和,都有望在这一轮技术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从技术路线竞争格局看,未来不太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会形成场景化分工:BC主打高端分布式市场,TOPCon主导大型地面电站,HJT在海外及特定区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多元化格局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为不同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随着技术持续进步和成本不断下降,N型电池将全面取代P型,推动光伏发电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常见问题解答(FAQs)

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

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预计增长15%左右,主要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市场的稳定增长,预计新增装机270GW以上,集中式电站和工商业分布式是主要增量;二是非欧美地区的高速增长,如中东、印度、巴西等市场预计增速超过40%;三是欧洲市场的逐步恢复,中性情境下预计增长7%。此外,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和储能配套改善也在扩大光伏的应用场景。

当前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状况如何?

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当前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盈利已至底部,N型一体化单瓦净利润为-0.13元/W。分环节看:硅料处于盈亏平衡线附近;硅片小幅亏损;电池片环节承压;组件环节微利。辅材方面,光伏玻璃库存天数已降至33.83天,3月厂商酝酿涨价;胶膜因EVA粒子供应紧张也面临涨价压力。随着供需改善,产业链盈利有望逐季修复。

N型技术路线中,哪种最具发展前景?

TOPCon、BC、HJT三种N型技术各有优劣,将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TOPCon性价比高,是当前主流选择;BC效率高、外观好,适合分布式市场;HJT工艺简单、双面率高,受海外厂商青睐。从市场占比看,2025年TOPCon可能超过50%,BC约20-30%,HJT10-15%。长期来看,三种技术都有进步空间,将根据应用场景分化发展。

光伏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光伏行业主要面临三类风险:一是需求波动风险,部分国家或地区可能因政策、经济等因素导致装机不及预期;二是贸易摩擦风险,各国为保护本土产业可能设置更多贸易壁垒;三是竞争加剧风险,产能快速扩张可能导致价格和盈利持续承压。此外,技术路线变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企业需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相关深度报告

电气设备-光伏行业3月景气研判:积微成著

电气设备-光伏行业3月景气研判:积微成著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长江证券于2025年3月4日发布,共39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电气设备,光伏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