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了详细阐述。报告中对国内经济与通胀的研判显示出边际上的乐观态度,同时对海外风险的判断也有所调整。本文将深入分析报告中的核心观点,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通胀预期、信贷投放、汇率政策
1、国内经济与通胀预期的边际乐观
在《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民银行对国内经济的研判显示出边际上的乐观态度。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向好,与2023年第三季度的表述相比,此次的措辞更加积极。具体来看,2023年第四季度的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而2023年第三季度的表述为“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向好”,显示出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有所增强。
从通胀的角度来看,报告对物价走势的判断也更为乐观。预计物价总体将呈温和回升态势,PPI降幅也将持续收敛。2024年1月公布的CPI同比增速为-0.8%,较前值回落0.3个百分点;PPI同比增速为-2.5%,较前值回升0.2个百分点。尽管当前物价水平仍处于低位,但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内需的持续改善,物价上行动能将进一步积蓄。中长期来看,我国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为物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报告中提到的“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相关措辞,呼应了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提法,即“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表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将更加注重平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通过积极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2024年设定的实际GDP增速目标可能并不低,基准假设为5%左右,显示出对经济增长的积极预期。
2、海外风险与政治周期的切换
报告中对海外风险的判断也有所调整,认为海外风险的主要来源已从货币政策转向政治周期更迭。在货币政策方面,关键表述为“发达经济体本轮加息周期或已结束”。美国经济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在通胀下行的同时,就业市场依旧强劲。市场对美联储本轮首次降息的时间点进行了修正,预计本轮美国首次降息的时间点大概率落在下半年,但美联储年内转向的趋势已经明确。这一变化意味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可能接近尾声,未来货币政策的调整将更多地受到经济增长和通胀走势的影响。
对海外结束紧缩的乐观预期,也与汇率相关表述相印证。2023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人民银行较为坚定地稳定人民币汇率的立场,而2023年第四季度的报告则更加温和,强调“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表明在海外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将更多地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政策将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报告中对海外政治周期的关注,也提供了国内货币政策调整的重要线索。2024年是全球选举大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增大。若外部局势动荡,国内政策也将进行相应的微调,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适时调整政策工具和力度,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3、经济增长的“质”与“量”要求
报告中提出了“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目标,强调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兼顾质量和数量的平衡。从“量的合理增长”角度来看,人民银行多次强调信贷“均衡投放”,预计2024年1月份新增信贷4.6万亿,较2023年同期少增0.3万亿,但仍维持高增长态势。年初政府债发行进度有所放缓,也是“量”的“合理”增长的体现。2023年同期政府债新增净融资13042.17亿元,而2024年初至今政府债仅新增净融资5685.88亿元,同比少增7356.29亿元。这表明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政策将更加注重信贷投放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扩张,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从“质的有效提升”角度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例如,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政策还要求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债务规模较为庞大的情况下,滚动存续杠杆而新增的资金压力会导致每一单位信贷投入对经济拉动效率下降。因此,通过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4、债券与信贷市场的协调发展
报告中提出了“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的要求,强调要平衡债券和信贷市场的发展,促进融资市场的协调发展。从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政府债扩张速度快于信贷扩张速度。2021-2023年,社融口径中政府债同比增速分别为15.20%,13.44%,15.59%,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速分别为11.62%,10.91%,10.85%。对此,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挖掘信贷需求和项目储备”,结合信贷“均衡投放”的定调,在波动性收敛的同时,信贷整体扩张速度可能仍维持高位。
报告中还提到“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以及“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2024年以来,债券利率快速下行,10年和30年国债利率分别累计下行12bp、18bp,与2023年类似的资产利率驱动负债端成本下调可能继续,但调整节奏需要纳入更多考量因素。而“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或意味着在促进信贷投放的同时,需将相应期限的债券利率作为参考“锚”,强化对信用风险的甄别与有效定价。这将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FAQs
Q1:如何理解“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A1:“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指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具体来说,质的有效提升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而量的合理增长则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扩张和资源消耗,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Q2:为什么债券与信贷市场的协调发展如此重要?
A2:债券与信贷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协调发展可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其次,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协调发展还可以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Q3:2024年我国经济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多少?
A3:根据报告中的相关表述和分析,2024年我国经济增速目标可能设定在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考虑了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预期,旨在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同时,这一目标也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相关措辞相呼应,强调通过积极的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推动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2024年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析。通过对《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人民银行对国内经济与通胀的研判显示出边际上的乐观态度,同时对海外风险的判断也有所调整。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目标,以及对债券与信贷市场协调发展的要求,都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向好,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关深度报告

2023Q4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学习体会:如何理解经济增长“质”与“量”的要求?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光大证券于2024年2月20日发布,共6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货币政策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