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国金融行业在政府“化债”政策的推动下,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特征和趋势。本文通过对2024年金融数据的深入分析,探讨政府债主导下的信用扩张、资金空转的防范、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的变化,以及非银流动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当前金融市场的格局,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关键词:金融行业、政府债、信用扩张、资金空转、企业居民存款剪刀差、非银流动性
1、政府债主导下的信用扩张:高收益资产稀缺性加剧
政府债在新增社融中的占比持续攀升,成为信用扩张的主要驱动力。2024年12月单月数据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8212亿元,而政府债同比多增8242亿元。从年度数据来看,2017年~2021年,新增政府债占新增社融的比重均值为22%,2023年提升至27%,2024年进一步升至37%。这一趋势表明,金融机构资产端的高收益资产正变得越来越稀缺。由于企业相关负债利率偏高,而政府相关负债利率偏低,新增政府债占比越高,金融机构新增资产的回报率就越低。历史经验显示,新增政府债占社融比重越高,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回落压力就越大。展望2025年,化债政策的持续推进预计将进一步提升新增政府债在社融中的占比,这不仅可能导致金融机构资产回报率进一步走低,还可能促使存款利率或保险预定利率等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趋势性走低。
2、防范资金空转:小盘股表现或受限
防范资金空转成为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关切。政策防范资金空转的态度可以通过跟踪银行向非银金融机构投放资金占比这一指标来观察。2014年-2016年期间,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每年大约有24%的增量资金流向非银金融机构;而在2022年-2024年期间,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每年仅有约5%的增量资金投放至非银体系。历史经验表明,当银行控制向非银投放资金规模时,小盘股通常难以跑赢大盘股。这一现象反映了资金空转问题对市场结构的深远影响。在当前政策环境下,防范资金空转的措施可能会继续限制小盘股的表现,而大盘股则可能因资金流向的相对稳定而更具优势。
3、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经济复苏的潜在信号
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是衡量经济循环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和居民之间货币流动的变化,是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参考。2024年1月-8月,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持续回落,但自9月以来,该指标持续修复改善。这一变化可能预示着2025年年中企业利润同比有拐点向上的可能。如果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持续修复,表明居民投资消费意愿较为旺盛,资金能够有效回流企业,经济循环将更加顺畅。然而,这一判断仍需后续数据的进一步确认。此外,居民存款的动向也值得关注。在当前存款利率回落的背景下,居民存款开始向非银机构转移,但实体投资回报较低,导致非银机构资金淤积。如果后续实体回报率有所提升,非银资金淤积的困境有望缓解,宏观经济循环也将得到改善。
4、非银流动性:居民存款搬家与资产配置的困境
非银机构在当前金融市场中面临着独特的困境。一方面,居民存款在存款利率回落和超额存款过多的背景下,开始向非银机构转移;另一方面,实体投资回报较低,非银机构缺乏优质的投资机会,导致资金大量淤积在非银机构。2024年,非银机构新增存款同比多增1.2万亿元,其中非银从银行体系融资同比少增1.3万亿元,从实体部门(主要是居民)融资同比多增2.4万亿元,但向实体部门投放基本持平。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非银机构资金淤积的现状,也是2024年债券市场偏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展望2025年,如果居民存款持续搬家且实体回报率仍低,非银机构的资金淤积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债券和高股息资产仍有进一步走强的可能。
相关FAQs:
Q1:政府债在社融中的占比为何持续上升?
A1:政府债在社融中的占比上升主要反映了政府“化债”政策的持续推进。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来置换部分企业债务,以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这一过程中,政府债的发行规模增加,而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相对减少,导致政府债在新增社融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Q2:防范资金空转对小盘股有何影响?
A2:防范资金空转意味着央行将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管,限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无效循环。在这种政策环境下,银行向非银金融机构投放资金的规模可能会受到限制。由于小盘股通常依赖于非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资金空转的防范可能导致小盘股的资金来源受限,从而影响其表现。相比之下,大盘股由于其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向,可能更具优势。
Q3: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的改善有何经济意义?
A3: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的改善表明居民的投资消费意愿有所增强,资金能够更有效地在企业和居民之间循环。这一变化是经济复苏的重要信号,可能预示着企业利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改善的可能。然而,这一判断需要持续的数据支持来进一步确认。此外,存款剪刀差的改善也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策略,进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
Q4:非银机构资金淤积的原因是什么?
A4:非银机构资金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居民存款的大量流入与实体投资回报率的低迷。一方面,存款利率的下降促使居民将部分存款转移到非银机构,以寻求更高的回报;另一方面,实体投资回报率较低,导致非银机构缺乏优质的投资机会,资金无法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从而在非银机构内部积压。
以上就是关于2024年金融行业的分析。政府债在信用扩张中的主导作用、资金空转的防范、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的变化,以及非银机构的资金淤积,共同塑造了当前金融市场的格局。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和收益水平,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展望未来,政府债占比的进一步提升、资金空转的持续防范、企业与居民存款剪刀差的持续修复,以及非银机构资金淤积的缓解或加剧,都将是影响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