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三个维度看地产的底部区间与投资策略:2027年或为重要时间窗口

三个维度看地产的底部区间与投资策略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浙商证券于2025年10月15日发布的报告《三个维度看地产的底部区间与投资策略》,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在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房地产市场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2025年,房地产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其未来的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了解房地产市场的底部区间以及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对于投资者、开发商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价格走势、资产估值与国际经验三个维度,深入剖析2025年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并探讨其底部区间与投资策略,同时结合相关数据,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房地产市场图景。

关键词:2025年;房地产市场;底部区间;投资策略;价格走势;资产估值;国际经验

一、价格走势维度:L型底部震荡与分化主旋律

房地产市场在2025年难以实现V型反弹,更可能呈现“L型”底部震荡态势,且当前核心特征为显著的结构性分化。这种分化在不同能级城市以及新房二手房市场均有明显体现。

从不同能级城市来看,一线及超一线等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房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市场调整中展现出相对抗风险性与价值韧性。这些城市拥有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如优质的教育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商业配套等,同时具备持续的人口吸附能力。以租售比和收入比衡量的居民购买力,为这些区域的房产价值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例如,一线城市8月新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9%,较去年9月收窄3.8个百分点,较二三线城市体现出更显著的复苏迹象,环比降幅月均收窄0.35个百分点,按照当前收窄趋势,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回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四线城市由于供应严重过剩、人口净流出或增长停滞、产业支撑薄弱、资源配套普通等因素,大量品质低下、位置偏远的过剩住宅将持续面临流动性枯竭问题,逐步被市场边缘化、闲置化,形成难以消化的存量负担。

新房和二手房市场也呈现出分化的价格走势。一线新房企稳有望,而二手房市场仍承压。当前二手房挂牌量高企,成交价预期向下,市场信心备受打击,房东降价出货是主流,房价预期不稳严重制约了购房者的决策意愿和紧迫感。8月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647.42万平方米,同比降低9.89%,较上月同比降幅收窄;销售价格指数仍待改善,前8个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价格指数持续下跌。这表明地产市场目前处于深度筑底、以价换量阶段,供需格局尚未扭转,房价回稳企稳仍需更长时间。

从房地产建设端来看,呈现出“新开工边际改善、竣工速度有所放缓”的分化格局。2025年1 - 8月份的累计新开工面积为3.9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54%,但自2025年2月以来该指标降幅持续收窄,新开工意愿谨慎,但边际好转。而2025年1 - 8月的累计房屋竣工面积为2.7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7.00%,降幅较1 - 7月累计扩大0.5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速度减缓。

二、资产估值维度:租金回报率与无风险利率利差的影响

租金回报率与无风险利率利差转正对于房价具有潜在指引作用。2025年8月,四个超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均值1.78%,基本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当租金回报率超过无风险利率时,对于房价的支撑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投资价值的角度来看,当重点城市的租金回报率持续、稳定地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时,意味着持有房产的现金流回报超过了无风险收益,投资价值开始重新显现。在房价下行周期,持有房产的亏损预期使得二手房市场抛售压力较大,利差转正能提升“持有”的吸引力,减少抛售压力,缓解二手市场供需失衡压力,为房价提供“安全垫”。

正利差不必然构成房价止跌回稳。宏观经济背景仍是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弱复苏、高失业率背景下,地产承压仍是主流判断,且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行趋势具有惯性。如果预期房价跌幅损失将超过租金回报率,正利差的支撑作用将被显著削弱。同时,房产相较于国债,需要考量更多的风险溢价,包括流动性溢价(变现能力差)、交易成本(买卖税费、中介费)、空置风险、政策风险(税收、租赁法规变化)。合理的市场状态应该是:租金回报率>无风险利率 + 风险溢价。

“估值回归”逻辑下,租金回报率是评估房价何时见底的关键参考指标。房产投资收益来自于资本增值和租金现金流,在过去房价攀升的阶段,大众的回报预期更多依赖于资本增值预期,当房价进入下行通道,市场将重新审视其投资价值,投资逻辑从“投机性增长”(赚价差)转向“稳定性收益”(赚租金),关注点锚定租金回报率。通过“租金小幅上涨 + 房价阴跌或横盘”的组合方式来实现软着陆成为可能路径。以上海为例,2021年5月租金回报率1.49%,达到了近十年最低值,一旦房价上涨预期被打破,高估值的压力就会显现。2021年年中正是房价触顶,从顶峰跌落的开始。2021年随着房价冲高回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整体低波走升,但目前仍位于1.5% - 2%的回报区间,这一水平与国际上通常认为的4% - 6%的健康租售比仍有较大差距。不过,鉴于中国房产的特殊性,其资产定价不能简单与国际类比。以上海为例,与近十年前高类比,租金回报率回到2015年高点2.15%,其房价有望结构性止跌回稳。年初四个超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1.64%,今年8月为1.78%,假设后续无重大增量政策,按照当前月均0.02个百分点的抬升幅度,预计在2027年底有望触及近十年回报率高值,预计2027年末一线城市房价进入底部区间。

三、国际经验维度:触底时间的参考与启示

国际上较为典型的房地产危机的平均触底时间在5 - 7年,这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底部区间的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参考国际经验,若以我国2021年作为本轮房地产调整周期的起点,可推测2026 - 2028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探明底部的重要时间窗口。

CF40简报《长尾II - 一个关于地产泡沫破裂的跨国观察》中对1970年以来全球15个国家22次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后的房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房地产危机发生当年作为基期,并向前向后各延伸10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房价进入漫长的下降期,在危机后第6年下降至最低值,平均触底时间为5 - 7年。国际经验表明,这个“底部”更可能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时点”,且触底后的回升斜率将相当平缓。

从人口因素来看,人口红利消退对楼市中长期走势产生重要影响。回顾2009年至2019年地产的黄金十年,本质是“人口红利”、“城镇化红利”、“经济高速增长红利”和“政策红利(如棚改)”四大动力的叠加共振,最终推动了楼市大发展及房价大幅拉升。然而,当前适龄购房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长期商品房购房需求缩减。一般而言,25岁 - 54岁年龄段的人口房产购置需求较高,截至2023年末,25 - 54岁适龄购房人口达6.50亿人,同比下降1.39%,降幅扩大,按目前的缩减趋势推演截至2027年我国适龄购房人口约6.14亿人,逐年递减。购房主力人口持续萎缩,商品房市场需求基本盘收窄。一线城市对人口下降的敏感度较低,其他低能级城市受到人口下降的影响更加直接。

常见问题解答(FAQs)

​问​​:2025年房地产市场呈现L型底部震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主要是因为不同能级城市和新房二手房市场存在显著差异。高能级城市有资源禀赋和人口吸附能力等优势,相对抗跌;低能级城市则面临供需失衡和人口流出等问题。同时,新房和二手房市场在新开工、竣工、挂牌量和成交价等方面表现不同,导致整体市场难以V型反弹,呈现L型底部震荡。

​问​​:租金回报率与无风险利率利差转正为何不一定能使房价止跌回稳?

​答​​:虽然租金回报率超过无风险利率能提升房产“持有”吸引力,减少抛售压力,但宏观经济背景是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弱复苏、高失业率背景下,地产承压,且房价下行有惯性。此外,房产相比国债有更多风险溢价,如流动性、交易成本、空置和政策风险等,所以正利差不必然使房价止跌回稳。

​问​​:为什么说2026 - 2028年可能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探明底部的重要时间窗口?

​答​​:参考国际上典型房地产危机平均触底时间在5 - 7年,以我国2021年作为本轮房地产调整周期的起点进行推测。同时,国际经验显示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房价下降期漫长,触底后回升斜率平缓,且我国人口红利消退等因素也会影响房地产市场中长期走势,综合这些因素得出该时间窗口。

相关深度报告

三个维度看地产的底部区间与投资策略

三个维度看地产的底部区间与投资策略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浙商证券于2025年10月15日发布,共20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投资策略,地产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