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其资产管理行业一直处于亚洲乃至全球的前沿阵地。2024年中国香港资产管理规模已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本文将深入剖析中国香港资管行业的竞争格局,聚焦国际巨头、本土机构和中资机构三大阵营的成功之道,揭示中国香港资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启示。通过对贝莱德、安联资管、恒生投资、南方东英和中银保诚等代表性机构的案例分析,展现不同背景机构如何在中国香港这个高度国际化的市场中找到自身定位并实现快速发展。
国际资管巨头的中国香港成功之道:全球化布局与本土化深耕的完美结合
国际资产管理巨头在中国香港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背后是数十年积累的全球化资源与本土化运营的深度融合。以贝莱德和安联资管为代表的国际机构,通过三大核心策略在中国香港市场建立了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历史积淀形成的品牌与渠道优势是国际巨头的第一道护城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些机构便开始以两种模式布局中国香港:一是在本地注册成立子公司,二是通过境外注册基金获得中国香港证监会认可。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贝莱德、安联资管等机构已在中国香港建立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分销网络。数据显示,银行渠道占据了中国香港基金销售市场的55%份额,而国际巨头在这些传统渠道中的渗透率尤为突出。以安联资管为例,其分销网络不仅包括汇丰、渣打等国际银行,还覆盖了中银中国香港、东亚银行等本地银行,以及Citi等金融科技平台,形成了立体化的销售体系。
产品创设与投研体系的成熟经验构成了第二重竞争优势。国际机构将全球范围内的成功产品与投资方法论引入中国香港市场,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贝莱德以被动型产品见长,其iShares系列ETF在中国香港市场的平均费率仅为股票型0.23%、债券型0.14%,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成本优势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2018至2024年间,iShares中国香港注册ETF的AUM从43.7亿美元增长至94.7亿美元,市场份额从13%提升至15.2%。安联资管则凭借保险系背景,在主动管理型固收产品领域建立了独特优势。其旗舰产品安联收益及增长基金规模达3984亿港元,通过投资高收益债券、可换股债券和股票实现收益与增长的双重目标。
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国际机构的第三大制胜法宝。这些机构通常同时在中国香港销售境外注册基金(多为UCITS基金)和本地注册基金,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以安联环球为例,其非中国香港注册基金主要投资于全球资产,中国香港注册基金则更关注本地市场。数据显示,安联环球的非中国香港注册基金中,投资于环球资产的比例高达62%,而中国香港注册基金中这一比例仅为28%。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使国际机构能够同时服务追求全球化配置的高净值客户和偏好本地市场的零售投资者。
表:主要国际资管机构在中国香港的基金布局情况
机构名称 | 非本地注册基金发行实体 | 认可时间 | 中国香港子公司 | 成立时间 |
---|---|---|---|---|
贝莱德 | BlackRock (Luxembourg) S.A. | 1988 | 贝莱德资产管理北亚有限公司 | 1998 |
安联 |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GmbH | 2007 |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Asia Pacific Limited | 2006 |
摩根大通 | 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 (Europe) S.a.r.l. | 1995 | 摩根基金(亚洲)有限公司 | 1986 |
国际机构的成功还体现在投研体系的全球化布局上。贝莱德的"阿拉丁"平台整合了信用风险分析、组合管理、交易执行等功能,为全球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安联资管的"草根研究"网络则包括58名专业记者、300多名实地调查员和超过5万个行业联系人,为其投资决策提供独到见解。这些系统化、全球化的投研能力是中国香港本地机构和中资机构短期内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本土资管机构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指数赋能与跨境布局的双轮驱动
在中国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本土资产管理机构面对全球巨头的强势竞争,通过聚焦细分市场和发挥本土优势,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恒生投资作为中国香港本土资管机构的杰出代表,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性机构提供了宝贵借鉴。
指数业务赋能产品创新是恒生投资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作为恒生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恒生投资与同集团的恒生指数公司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恒生指数系列涵盖港股、A股及全球市场,包括恒生指数、国企指数和科技指数三大旗舰产品,市场认可度极高。截至2025年3月,全球有超过2200项恒生指数系列指数,追踪这些指数的交易所买卖产品达125只,资产管理总规模约882亿美元。恒生投资充分利用这一独特资源,开发了多只成功的指数基金和ETF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恒生投资管理着29只追踪恒生指数系列的产品,总规模达2428亿港元,在中国香港追踪本地指数的公募基金中占据主导地位。
战略性接管盈富基金是恒生投资发展的关键转折点。盈富基金是中国香港市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ETF,截至2022年3月AUM达1115亿港元,占当时中国香港ETF市场总规模的近20%。2022年,恒生投资抓住管理人更换的机遇,成功取代美资背景的道富环球成为盈富基金的新任管理人。接管后,恒生投资不仅将分级管理费从0.025%-0.05%下调至0.015%-0.045%,还引入了人民币交易柜台,大幅提升了产品的流动性和吸引力。这一战略性举措使恒生投资一举成为中国香港最大的ETF管理人,截至2024年底ETF管理规模达1670亿港元,超越南方东英和贝莱德iShares。
跨境业务布局为恒生投资提供了持续增长动力。恒生投资高度重视内地与中国香港的互联互通机制,是首批参与RQFII、ETF互挂和ETF通的资产管理机构之一。2013年,恒生投资发行了中国香港首只RQFII ETF——恒生A股行业龙头指数ETF;2020年,又成为深港ETF互挂计划的首批发行商,推出恒生嘉实沪深300指数ETF。这些跨境产品为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资产提供了便利工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恒生投资旗下三只ETF产品(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ETF和恒生科技ETF)均位列ETF通南向资金前十大持仓,合计市占率达33%。截至2025年3月,这三只ETF的南向资金持仓市值占其整体规模的比例达6.32%,显示了内地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青睐。
表:恒生投资主要被动型产品规模与表现(截至2024年底)
产品名称 | 类型 | 规模(亿港元) | 管理费率(%) | 1年回报(%) | 3年回报(%) |
---|---|---|---|---|---|
盈富基金 | 股票ETF | 1593.25 | 0.05 | 48.38 | 4.68 |
恒生指数追踪基金 | 指数基金 | 444.86 | 0.05 | 49.14 | 4.60 |
恒生中国企业ETF | 股票ETF | 274.78 | 0.55 | 60.97 | 5.45 |
恒生投资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多元化业务布局。通过恒生前海基金(恒生银行持股70%),集团将业务拓展至内地公募基金市场。截至2024年底,恒生前海基金管理23只产品,AUM达157亿元人民币,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96%。此外,恒生银行积极开拓跨境理财通业务,将产品数量扩展至320款,单客户额度提升至300万元,为恒生投资的产品销售创造了良好条件。这种"中国香港为主、辐射内地"的业务布局,使恒生投资在服务两地投资者方面具备了独特优势。
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本土机构相比,恒生投资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深刻理解中国香港本地市场,又能充分利用中资股东背景把握内地机遇。这种"左右逢源"的定位,使其在中国香港资管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保持了持续竞争力。随着内地与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不断深化,恒生投资这类具有双重优势的本土机构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资机构在中国香港资管市场的破局之路:政策红利与创新驱动的弯道超车
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在中国香港市场属于后来者,但通过精准把握政策机遇和持续产品创新,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南方东英和中银保诚作为两类不同发展路径的代表,为中资机构出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样本。
南方东英的ETP专精战略展现了中资机构在被动型产品领域的突破。作为南方基金在中国香港的子公司,南方东英选择以交易所买卖产品(ETP)为突破口,规避了传统零售基金对银行渠道的高度依赖。数据显示,中国香港约55%的零售基金通过银行销售,而ETF可直接在交易所买卖,大幅降低了渠道门槛。南方东英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聚焦RQFII ETF这一细分市场。2012年,该公司推出全球首批RQFII ETF之一的南方富时中国A50 ETF,首次实现了"实物型"追踪A股指数,颠覆了当时主流的"合成型"ETF模式。截至2024年,南方东英旗下RQFII ETF规模达240亿港元,占中国香港同类产品总规模的33%,日均交易额占比达32%。
敏锐的政策嗅觉与快速的产品创新能力是南方东英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能够迅速响应监管变化,在新产品类别中抢占先机。2016年中国香港证监会扩大杠杆及反向产品的合资格指数范围后,南方东英于2017年推出恒生指数及国企指数的相关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截至2024年,其杠杆及反向产品市占率高达97.8%。2022年,在中国香港证监会批准虚拟资产ETF后,南方东英又率先推出比特币和以太币期货ETF,成为亚洲首批加密货币ETF发行商。这种"政策即机遇"的敏锐度,使南方东英在短短十余年内成长为中国香港第二大ETP发行商,管理规模超140亿美元。
中银保诚的主动管理之路则代表了中资机构另一种差异化策略。依托中银中国香港和英国保诚集团的股东背景,中银保诚在银行保险渠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选择聚焦主动管理型产品。截至2024年末,其主动管理型基金AUM达622亿港元,在中国香港中资机构中名列前茅。中银保诚的产品具有明显的价值投资特征,通过五大核心分析模型(财务能力、估值、增长前景、流动性和管理层质量)筛选被低估股票。这种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旗下多只基金获得Morningstar五星评级,如中银保诚环球股票基金近五年年化回报达14.26%。
表:中国香港主要中资资管机构产品布局比较
机构名称 | 成立时间 | AUM(亿港元) | 产品特色 | 核心优势 |
---|---|---|---|---|
南方东英 | 2008年 | 1200(2024年) | ETP为主,RQFII ETF领先 | 政策敏感度高,产品创新快 |
中银保诚 | 1999年 | 890(强积金,2024H1) | 主动管理型基金为主 | 银行保险渠道优势,价值投资 |
华夏基金(中国香港) | 2008年 | 约500 | ETF与主动管理并重 | 内地母公司资源支持 |
退休金业务的战略布局为中银保诚的主动管理型产品提供了稳定资金流。中国香港强制性公积金(MPF)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且稳定的机构业务领域。中银保诚自2003年布局强积金业务,依托中银中国香港的渠道优势,至2024年上半年已成为中国香港第五大强积金管理人,AUM达891亿港元,市占率7.27%。其强积金计划中至少有7只成分基金投资于自身管理的单位信托基金,按比例估算规模约227-325亿港元,占其主动管理型产品的37%-52%。这种"退休金+零售基金"的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了主动管理型产品的募集难题。
南方东英和中银保诚的成功经验表明,中资机构在中国香港市场并非只能扮演配角。通过找准自身定位,聚焦优势领域,中资机构完全可以在高度国际化的中国香港资管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内地与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中资机构凭借对两地市场的深刻理解,有望在中国香港资管行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如何将中国香港的国际平台优势与内地母公司的资源禀赋更好结合,将是中资机构实现进一步突破的关键。
中国香港资管行业发展对内地机构的启示:全球化视野与差异化定位的战略选择
中国香港资产管理行业数十年的发展经验,特别是不同背景机构的成功案例,为正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内地资产管理机构提供了宝贵借鉴。通过总结国际巨头、本土机构和中资机构的发展路径,可以提炼出三大核心启示,助力内地机构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准定位。
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的构建是首要启示。贝莱德和安联资管通过UCITS基金和全球化投研团队,帮助中国香港投资者配置全球资产,这种模式值得内地机构学习。数据显示,安联环球非中国香港注册基金中62%投资于全球资产,而贝莱德的iShares系列ETF覆盖全球各大市场。内地机构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不能仅满足于"走出去",还需建立"全球募资、全球投资"的能力。目前,部分领先内地机构已开始尝试,如南方东英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发行覆盖亚太地区的ETF产品;华夏基金(中国香港)推出投资全球科技股的ETF。但整体来看,内地机构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与国际巨头仍有明显差距,需要加强投研团队全球化建设和跨境产品布局。
跨境机制的充分利用是第二大启示。恒生投资通过QFII、RQFII、ETF互挂及ETF通等机制,深度参与两地市场,这一经验对内地机构尤为重要。截至2025年3月,ETF通南向资金前十大持仓中,恒生投资和南方东英的产品合计占比超过98%,其中恒生投资旗下三只ETF的南向持仓市值达120亿港元。内地机构应深入研究各类互联互通机制,开发符合两地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例如,可借鉴恒生投资与泰国、沙特机构合作的经验,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品互挂;或学习南方东英推出覆盖东南亚市场的ETF,满足内地投资者配置新兴市场的需求。
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制定是第三大关键启示。中国香港市场的经验表明,试图全面超越国际巨头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南方东英选择ETP为主赛道,中银保诚聚焦主动管理+退休金业务,都取得了成功。内地机构应客观评估自身优势,选择最适合的细分领域重点突破。例如,具有强大量化投研能力的机构可侧重Smart Beta策略ETF;银行系资管则可借鉴中银保诚模式,发挥渠道优势发展主动管理产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香港市场创新产品迭代迅速,如杠杆及反向ETF、虚拟资产ETF等,内地机构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才能在创新产品领域抢占先机。
表:中国香港资管机构发展经验对内地机构的启示
机构类型 | 核心优势 | 发展策略 | 对内地机构的启示 |
---|---|---|---|
国际巨头 | 全球资源、品牌效应 | 全球化产品+本土化运营 | 建设全球投研能力,打造跨境产品平台 |
本土机构 | 本地深耕、跨境协同 | 指数赋能+机制运用 | 充分利用互联互通,发挥两地市场桥梁作用 |
中资机构 | 政策敏感、创新灵活 | 细分领域突破+差异化竞争 | 找准定位,聚焦优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
中国香港经验也提示内地机构需要关注潜在风险。一方面,中国香港市场的成功经验不完全适用于内地,如国际巨头的全球品牌效应难以复制;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监管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影响行业发展。内地机构在借鉴中国香港经验时,需结合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内地资产管理机构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中国香港作为试验田和跳板,其经验教训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那些能够将全球视野与本地智慧相结合,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准定位的内地机构,有望在中国香港乃至全球资管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最终,中国资管机构的国际化不仅需要产品和技术,更需要投资理念和人才团队的全面升级,这将是一个渐进但充满希望的过程。
常见问题解答(FAQs)
中国香港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
中国香港资产管理行业呈现国际巨头、本土机构和中资机构三足鼎立的格局。国际巨头如贝莱德、安联资管等凭借全球化资源和长期积累,在品牌效应和渠道网络上占据优势,管理规模占比超过60%。本土机构以恒生投资为代表,依托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和跨境业务布局,在特定领域(如ETF)保持竞争力。中资机构如南方东英、中银保诚等则通过政策敏感性和产品创新,在过去十多年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约占15%的市场份额。这三类机构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了差异化竞争的行业生态。
国际资管巨头在中国香港市场的成功关键因素有哪些?
国际资管巨头在中国香港的成功主要依赖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是长期布局形成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多数国际机构在中国香港已有30年以上的运营历史;其次是成熟的产品创设和投研体系,如贝莱德的阿拉丁平台和安联的草根研究网络;第三是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通过UCITS基金等工具实现多市场销售和全球投资。以贝莱德为例,其iShares ETF系列在中国香港的管理费率比市场平均低30-50%,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了15.2%的ETF市场份额(2024年数据)。
中资资管机构在中国香港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
中资机构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实现差异化竞争:一是如南方东英选择ETP为主赛道,避开与传统零售基金的正面竞争,凭借政策敏感度和快速创新能力,在RQFII ETF和杠杆反向产品领域建立领先优势;二是如中银保诚依托银行股东渠道优势,聚焦主动管理型产品和退休金业务,通过价值投资策略打造业绩优秀的高评级基金。截至2024年,南方东英杠杆及反向产品市占率达97.8%,中银保诚强积金业务排名中国香港第五,展现了差异化战略的有效性。
中国香港与内地资管市场互联互通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两地资管市场互联互通的主要机制包括:QFII/R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基金互认(2015年启动)、ETF互挂(2020年深港、2021年沪港)、ETF通(2022年启动)以及跨境理财通。这些机制为两地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跨境投资渠道。例如,通过ETF通,内地投资者可投资港股通ETF,截至2025年3月南向资金持仓市值达372亿港元,其中恒生投资和南方东英的产品占比超过90%。
中国香港资管行业未来面临哪些主要挑战?
中国香港资管行业面临三大主要挑战:一是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国际资金流动;二是监管政策的变化,如虚拟资产等新兴领域的监管框架仍在完善中;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各类机构都在寻求差异化优势,产品创新和费率竞争日益激烈。此外,人才竞争也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境经验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这些挑战要求资管机构增强应变能力,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
相关深度报告

证券Ⅱ深度分析:香港资管行业研究(下)-香港资管机构的成功之道与借鉴启示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广发证券于2025年4月26日发布,共41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证券,资管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