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投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中国政府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重视,一系列化债政策陆续出台,旨在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优化债务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些政策对城投平台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其融资模式,也加剧了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投平台之间的分化。
关键词:城投平台、化债政策、债务结构、区域分化、偿债能力、融资成本
一、化债政策下的城投平台债务结构变化
自化债政策实施以来,城投平台的债务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政策推动下,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增速整体放缓,融资结构得到改善,银行贷款占比上升,非标融资占比持续下行。这一变化反映了城投平台融资模式的规范化和市场化趋势。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2024年6月全国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同比增速放缓至6.6%,相比2023年末的7.6%有所下降,显示出化债工作取得成效。
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短期债务占比下降,债务结构得到优化。2024年6月全国城投平台短期债务占比中位数下降约1.4pct,这一变化得益于债务置换、展期等操作,平台得以改善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偿债压力。此外,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处于近几年最低水平。2024年6月全国城投平台融资成本从2023年年末的4.95%下降至4.78%,显示出融资成本处于下行通道。
二、区域分化下的城投平台偿债能力
化债政策的实施加剧了城投平台的区域分化。重点省份由于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支持,债务结构改善更为明显。2024年6月末,重点省份城投平台短期债务占比中位数从2023年的26%压降至23%,而非重点省份短期债务占比中位数从2023年的32%压降至31%。重点省份融资成本下降更为显著,从2023年的4.9%压降至4.3%,而非重点省份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5.0%压降至4.9%。
在偿债能力方面,城投平台的分化更为明显。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非重点省份其他地区近年来弱化相对显著,现金短债比中位数整体呈下滑趋势。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重点省份平台长期偿债能力有所增强,非重点省份反而下降。2024年6月末重点省份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中位数逆势反升,提高约16pct至3.25,超出非重点省份约27pct。这一变化反映了重点省份在化债支持力度上的优势,以及非重点省份在新增融资、土地财政等腾挪空间受挤压的困境。
三、尾部平台的经营与偿债压力
尾部城投平台在化债政策下面临更大的经营和偿债压力。从全国城投平台90%分位数来看,尾部平台的EBITDA利息保障倍数恶化明显,从2023年的1.58大幅降至0.99,短期债务占比有所小幅压降,现金短债比与资产负债率则变化较小。与50%分位数相比,尾部平台现金短债比表现最差,仅有0.10,与中位数(0.42)相差较大;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亦与中位数(3.01)相差2倍,反映尾部平台偿债压力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从盈利指标来看,尾部平台业务经营亦较为依赖政府补贴,在当前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的环境下,盈利下滑最明显。相比于2023年末,90%分位数平台盈利指标中,除毛利率外均转为负数,其中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降幅偏大。与50%分位数相比,90%分位数净利率表现最差,低至-11.66%,与中位数(4.97%)差异较大,反映尾部平台盈利能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总结
化债政策的实施对城投平台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融资成本,也加剧了城投平台的区域分化和尾部平台的压力。重点省份由于获得更多支持,债务结构和偿债能力改善更为明显,而非重点省份和其他地区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尾部平台在经营和偿债方面的压力尤为突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未来,随着化债政策的深入实施,城投平台的分化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共同关注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