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投平台作为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逐渐显现,城投平台的债务问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国家化债政策的引导下,城投平台的资产整合、债务结构调整、融资成本变化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24年城投中报数据,探讨城投平台在化债过程中的趋势与分化特征。
关键词:城投平台、化债、资产整合、债务结构、融资成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
趋势一:资产端整合加速,头部集中与运营效率挑战并存
在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城投平台资产整合进度加快,资产规模向头部平台集中。2019年至2024年6月,城投平台总资产规模和中位数均逐年上升,但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2024年6月,城投平台整体资产规模为173万亿元,较2023年6月同比增长4%,资产规模中位数达323亿元,同比增长10%。这一趋势表明,城投平台在资产端的整合效果显著,大型城投平台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资产运营效率的提升并未与资产规模的增长同步。城投平台存货周转率中位数逐年下滑,2024年6月末存货周转率中位数为0.05,同比2023年6月(0.06)持续下行,反映资产运行效率逐渐趋弱。此外,应收账款和周转率的变化也揭示了城投平台回款压力的增加。2024年6月末,全国城投平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中位数为28亿元,同比2023年6月上升9.5%,而应收账款周转率中位数从2023年6月的0.69降至0.59,显示出城投平台在资金回笼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趋势二:债务结构优化,融资成本下行
城投平台的债务结构在化债政策的影响下得到明显改善。2024年6月,城投平台有息债务同比增速放缓至6.6%,相比2023年末债务增速(7.6%)有所下降,显示出债务增长的斜率得到有效控制。在债务结构中,银行借款占比持续上升,非标融资占比持续下行,融资结构整体改善。截至2024年6月30日,全国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构成中,银行借款占比为61%,债券融资(22%)和非标融资(17%)次之。与2023年末相比,银行借款占比上升约2.26个百分点,非标占比降低约1.60个百分点。
在融资成本方面,城投平台的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处于近几年最低水平。2024年6月全国城投平台融资成本从2023年年末的4.95%下降至4.78%,这一变化反映了在一揽子化债背景下,各地协调金融机构对高息债务进行展期降息的成效。
趋势三: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双弱化
城投平台的偿债能力延续弱化态势。从短期偿债能力来看,全国城投平台现金短债比中位数下降至0.42,反映城投平台短期内流动性较为紧张。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EBITDA利息保障倍数下降至3.64倍,且过往数据亦呈现逐年下行的趋势。这一趋势表明,城投平台在偿债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在短期内现金储备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盈利能力方面,城投平台的营业收入中位数为6.54亿元,同比2023年6月末小幅下降0.95%。盈利指标中,毛利率、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均出现下行,其中净利率变化最为显著,2024年6月末净利率中位数为4.97%,相比2023年末下行约3.73个百分点。这一趋势反映出城投平台的盈利能力有所弱化,尤其是在当前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的环境下,盈利下滑更为明显。
总结
城投平台在化债过程中呈现出资产整合加速、债务结构优化、融资成本下行的积极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资产运营效率提升、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双弱化的挑战。在国家化债政策的持续引导下,城投平台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同时加强债务管理,降低融资成本,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城投平台的分化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头部平台的优势将进一步巩固,而尾部平台则需要在化债过程中寻求转型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