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基础材料与工业分析报告:建材行业供需再平衡的三大路径与关键数据

基础材料_工业专题研究:供给变革三:哪些细分建材加速再平衡
本篇文章的部分核心观点、图表及数据,出自华泰证券于2025年3月24日发布的报告《基础材料_工业专题研究:供给变革三:哪些细分建材加速再平衡》,如需获得原文,请前往文末下载。

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供需格局变化直接反映了宏观经济和建筑业的运行态势。本报告基于最新市场数据,深入分析了2025年建材行业七大细分领域在经历三年调整后呈现的差异化供需再平衡路径,揭示了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与光伏玻璃、玻纤等新兴材料的不同发展逻辑,为行业参与者提供全面的市场洞察。

一、行业现状:供需调整三年后的分化格局

建材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历了持续三年的调整期,供需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华泰研究数据,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建材行业收入同比下滑12.7%至11.7%,EBITDA同比下降39.1%至21.7%,行业基本面呈现震荡下行态势。与此同时,建材指数连续三年下跌但跌幅收窄(2022年-26.1%,2023年-22.6%,2024年-15.9%),反映出企业在下行周期中的积极应对。

在这一背景下,不同细分行业的供需再平衡进程呈现出显著差异。报告聚焦水泥、浮法玻璃、陶瓷、玻纤、光伏玻璃、钢结构、家装等七大细分领域,通过梳理供给端变化历史、盈利状况和资本开支现状,发现当前各行业正处于不同的再平衡阶段:水泥和玻纤已初步形成自我平衡能力;光伏玻璃通过龙头企业主动调整加速行业拐点到来;而浮法玻璃、陶瓷和家装等行业仍处于被动退出阶段。

表:2024年建材重点细分行业供给侧关键指标对比

行业 产能利用率 Top5市占率 毛利率变化 资本开支趋势
水泥 53% 58% 24Q3为20.8% 23/9M24同比-46.8%/-11.4%
浮法玻璃 - 25% 24年为30.2% 23-24年回升
陶瓷 50% 11.3% 24Q3为29.0% 23/9M24同比-48.9%/-38.0%
玻纤 - 78% 24Q3为28.2% 23/9M24同比-73.7%/-5.8%
光伏玻璃 - 43% 24Q3为6.0% 23/9M24同比-46.8%/+38.5%
钢结构 - 7.5% 24Q3为9.2% 23/9M24同比-10.6%/-36.9%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细分行业在产能利用效率、市场集中度、盈利能力和投资意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各行业供需再平衡的路径和速度。下面将重点分析三类典型的再平衡模式及其内在逻辑。

二、传统建材行业的政策驱动型再平衡

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作为传统高耗能建材行业,其供需再平衡主要依靠政策约束和行业自律推动。这类行业的共同特点是下游需求集中在房建和装修环节且持续承压,但产能扩张受到严格限制,形成了"需求下行+供给受限"的典型格局。

水泥行业的政策框架日趋完善

水泥行业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政策调控体系,通过"超产治理+碳市场+整合并购"组合拳推动产能优化。2024年末,全国水泥熟料产能为18.1亿吨,实际利用率仅53%,较2020年的77.5%大幅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义产能从2020年末的18.5亿吨缩减至2024年末的18.1亿吨,但实际产能因超产现象仍有所增长。据数字水泥网估算,2023年末熟料名义产能约18.3亿吨/年,而实际产能高达21.9亿吨/年,平均超产率约20%。

水泥行业再平衡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超产产能治理。2024年9月以来,随着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时间表明确,行业产能置换政策修订稿发布,对超产产能进行规范成为可能。截至2025年3月1日,全国已公告通过产能置换补充超产指标的案例涉及44,912吨/日产能,隐含平均超产比例达27%。

其次是碳排放约束。2024年9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行业工作方案》提出2024-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2027年起逐步收紧碳配额。据测算,样本大企业平均每生产一吨熟料较行业平均水平可节省29kg碳排放权,按2024年CEA均价90.8元/吨计算,相当于降低熟料生产成本2.6元/吨,成本曲线陡峭化将加速低效产能退出。

第三是行业集中度提升。2024年熟料Top10产能市占率达58%,较2020年提升1个百分点。参考日本经验,行业集中度提升是持续去产能的基础。1998-2022年,日本水泥行业在需求下降46%的情况下,产能同步减少44%,产能利用率与行业效益得到修复。

浮法玻璃与陶瓷行业的被动调整

相比水泥行业,浮法玻璃和建筑陶瓷的供需再平衡进程相对滞后。2024年末浮法玻璃在产产能15.9万吨/天,较历史高点下降9.9%,但行业仍面临较大压力。截至2025年2月,全国5mm浮法白玻璃价74元/重箱,同比-32.1%,重点样本企业库存5984万重箱,同比+17.5%,价格与库存均处于不利位置。

浮法玻璃行业正通过冷修减产推动再平衡。2024年全国浮法玻璃冷修及停产产线达45条,为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从结构看,冷修产线中日熔量800t/d及以上的占比47%(按产能计算),包括6条1000t/d以上的产线,头部企业主动减产对行业影响显著。当前在产产线中,仍有28.3%的产线(按数量计)运行时间超过8年,进入理论冷修周期,若需求持续偏弱,这部分产能有望加速退出。

建筑陶瓷行业则面临更大的再平衡挑战。2024年末瓷砖产能122亿平,产能利用率仅50%,较2016年的69%明显下降。行业缺乏明确的产能准入控制制度,2023年全国仍有26家陶瓷企业28条建筑生产线投产,新增产能超70万m³/日,而2024年新增生产线预计不低于60条,对应年产能约4.87亿㎡。在需求持续下滑背景下(2024年陶瓷砖产量预计61亿平,较2016年高点减少40%),行业供需再平衡之路仍较漫长。

表:传统建材行业供需再平衡关键指标对比

指标 水泥 浮法玻璃 建筑陶瓷
产能控制政策 严格(产能置换) 较严格(产能置换) 宽松
2024年产能利用率 53% - 50%
2024年Top5市占率 58% 25% 11.3%
主要再平衡路径 超产治理+碳市场+整合 冷修减产 自然淘汰+政策推动
再平衡速度 较快 中等 较慢

总体来看,传统建材行业的供需再平衡呈现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其中水泥行业因政策框架完善、集中度较高而再平衡进程相对领先,浮法玻璃依靠冷修减产逐步调整,建筑陶瓷则因政策约束较弱而调整缓慢。这种差异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影响各细分行业的盈利修复节奏。

三、新兴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主导型再平衡

与传统建材不同,玻纤和光伏玻璃等新兴建材领域虽然需求仍有增长,但供给约束相对较少,行业再平衡更多依靠龙头企业通过成本和规模优势进行主动调控。这类行业的共同特点是需求保持增长但竞争格局尚未固化,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产能调整引领行业走向新平衡。

玻纤行业:重资产属性抑制供给扩张

玻纤行业具有显著的重资产特征,单位产能投资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壁垒。数据显示,新建玻纤项目的单位投资基本稳定在1.2万元/吨左右,改造和扩建项目单位投资约0.6-0.8万元/吨,而电子纱产线单位投资更高,普遍在2.5万元/吨以上,低介电电子纱甚至高达50.4万元/吨。

这种重资产属性导致行业供给调整相对有序。2024年我国玻纤产量756万吨(其中池窑纱726万吨),同比+4.6%,增速连续三年放缓。能耗较高的坩埚拉丝产能连续三年下降,2024年产量仅30万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2024年Top5市占率达78%,较2020年提升3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巨石、泰山玻纤、重庆国际三家产能合计占比达66%。

从产能结构看,行业已形成以大窑炉为主导的格局。截至2025年2月底,单线8万吨以上的粗纱窑炉和单线5万吨以上的细纱窑炉产能占比达78%,其中单线12万吨以上的有26条,8-12万吨的有23条。中国巨石在产窑炉平均单线规模达11.9万吨,规模优势明显。随着《玻璃纤维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行业能耗标准进一步提高(要求"十四五"末综合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20%),小窑炉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玻纤行业的供给弹性还体现在冷修周期上。池窑拉丝产线的冷修周期约为7-10年,截至2025年2月底行业内有16条产线处于停工状态,合计产能75.8万吨,占行业总产能的8.6%。在产产线中有36条于2018年之前投产(产能约184万吨,占22.9%),已进入理论冷修周期。龙头企业通过冷修技改实现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成本,如中国巨石桐乡2线冷修后单位能耗下降约15%。

光伏玻璃:龙头企业减产引领行业拐点

光伏玻璃行业同样具有重资产特点,且单位投资额较高。以福莱特为例,一个年产75万吨(两条1200t/d产线)的项目总投资约17亿元,加上土地购置费约24亿元,折合单吨年产能投资2200-3200元。这种资金壁垒使得行业供给调整相对可控。

2024年光伏玻璃行业经历了显著的供给收缩。截至25年2月底,国内在产产能为88790t/d,同比-10.4%,较24年内高点下降22.6%。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企业带头减产成为行业特征——2024年信义光能、福莱特分别冷修5600t/d、3600t/d产能,占各自总产能的19.4%和15.7%。从冷修产线结构看,24年冷修的44条产线中,1000t/d及以上的大窑炉占比达27%(按数量)或47%(按产能),包括部分点火不足2年的新窑炉,显示出龙头企业维护行业秩序的强烈意愿。

光伏玻璃的供需再平衡还受到政策引导。2024年11月《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本)鼓励光伏压延玻璃项目通过产能置换建设,相比此前版本虽未限制新增产能,但更加注重通过置换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能耗、环保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将限制高能耗产能扩张。

表:新兴建材行业供需再平衡关键指标对比

指标 玻纤 光伏玻璃
2024年需求增速 +4.6% +19.6%
产能集中度(Top5) 78% 43%
单位产能投资 1.2万元/吨(粗纱) 2200-3200元/吨
再平衡主导力量 规模效应+技术升级 龙头企业主动减产
价格变动趋势 24Q1后三轮提价 24Q3价格跌至成本线

新兴建材行业的再平衡路径显示,在需求仍有增长的领域,龙头企业通过规模优势和技术领先主动调整供给,能够更快引导行业走向新平衡。这种模式相比政策驱动更为市场化,但也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行业领导力和战略定力。

四、模式创新驱动的家装与钢结构行业再平衡

家装和钢结构行业代表了第三种再平衡路径——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变革推动行业升级。这类行业的共同特点是需求正从增量市场向存量更新市场转变,传统产能面临新进入者的强力挑战,行业格局重塑速度较快。

家装行业:贝壳引领的商业模式变革

家装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2023年住宅装饰产值2.77万亿元,同比+6.1%,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二手房交易和存量翻新需求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二手房、存量房装修占比分别达23%和40%,较2020年提升6.6和2.0个百分点。这种需求结构变化正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以贝壳为代表的新进入者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家装形成强力冲击。贝壳2020年成立自营家装品牌被窝家装,2022年4月完成圣都家装收购后开启整装全国化布局,2024年家装家居收入达147.7亿元,同比增长超100%。其核心优势在于:一是依托平台流量入口获得精准客户;二是标准化、高性价比的整装模式提升运营效率;三是供应链整合能力降低成本。

传统家装企业则面临严峻挑战。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统计,2024年1-10月已有超过92家装饰企业宣告破产。A股装饰装修行业上市公司从2021年峰值28家减少至2024年的23家,其中14家预计2024年亏损。行业集中度虽有所提升(头部企业江河集团、金螳螂市占率提高),但整体仍较低,2023年仅为2.34%。

家装行业的供需再平衡呈现两大特征:一是服务模式从分散化、非标化向标准化、整装化转变;二是获客渠道从传统线下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转变。这种变革使得具备流量优势、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标准化服务体系的企业能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加速行业落后产能退出。

钢结构行业:智能制造推动集中度提升

钢结构行业正处于渗透率提升与集中度提高的双重进程中。2023年中国钢结构加工量1.12亿吨,占粗钢产量比例10.88%,较2018年的7.4%明显提升,但距"十四五"目标(15%)和2035年远景目标(25%)仍有较大空间。从应用结构看,工业厂房占比最高(54%)且渗透率达46.2%,而住宅领域占比仅5%、渗透率不足1%,发展潜力巨大。

行业竞争格局分散但集中度持续提升。2018年底,钢结构生产量达到5万吨或营业收入达到4亿元的企业仅有129家,占资质企业数量的25%。而到2019年底,产量超5万吨的企业增至83家,50万吨以上的从17家增长至31家。2023年TOP5企业市占率达7.5%,较2020年的5.3%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鸿路钢构市占率提升至4%,显著领先。

钢结构行业的供需再平衡主要通过智能制造和规模效应实现。以鸿路钢构为例,公司通过"智能制造+规模扩张"战略,生产基地从2018年的约10个扩张至2024年的约20个,理论产能超过500万吨。规模化生产带来显著成本优势——2023年公司吨成本较2018年下降约15%,而同期行业平均价格下降约20%,小企业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

表:模式创新驱动型行业再平衡关键指标对比

指标 家装行业 钢结构行业
需求结构变化 存量翻新占比提升 应用领域多元化
竞争格局 新进入者颠覆传统 规模企业挤压中小厂商
再平衡驱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 智能制造+规模效应
集中度提升速度 较快 中等
典型企业案例 贝壳(整装模式) 鸿路钢构(智能制造)

模式创新驱动型的再平衡路径显示,在需求转型期,传统产能往往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而具备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能够快速占领市场,推动行业格局加速重构。这种路径的再平衡速度通常快于政策驱动或龙头企业主导型,但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

常见问题解答(FAQs)

Q1:2025年建材行业整体供需状况将如何演变?

A1:根据研究数据,建材行业各细分领域供需再平衡进程将呈现差异化发展。水泥行业通过超产治理、碳市场约束和行业整合有望率先实现供需平衡;浮法玻璃需等待更大规模的冷修减产推动再平衡;光伏玻璃在龙头企业主动减产下已现拐点;而建筑陶瓷因政策约束较弱,再平衡进程可能相对滞后。整体来看,2025年建材行业将延续分化态势,供需关系改善的节奏和幅度因细分领域而异。

Q2:双碳政策如何影响建材行业供给结构?

A2:双碳政策正深刻重塑建材行业供给结构。一方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等政策对新建项目能效水平和环保排放提出更高要求,水泥、玻璃等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需达到30%/20%;另一方面,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促使企业通过技改降碳或退出高碳产能。以水泥为例,大企业通过能效优势可获得每吨熟料约2.6元的成本优势,加速行业优胜劣汰。

Q3:房地产市场调整对建材需求影响几何?

A3:房地产下行对建材需求的影响呈现结构性特征。2024年住宅竣工面积同比下滑明显,但工业厂房、基础设施等领域需求相对稳健。值得注意的是,二手房交易活跃带动存量翻新需求增长,2024年二手房和存量房装修占比合计已达63%,部分抵消了新房下滑的影响。不同建材品类中,与存量房装修关联度较高的家装建材、建筑玻璃等表现相对较好。

Q4:建材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是否会持续?

A4: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建材各细分领域的普遍趋势,但驱动因素和提升速度各异。水泥、玻纤等行业因政策约束强、规模效应显著,2024年TOP5企业市占率分别达58%和78%,未来仍有提升空间;而建筑陶瓷、钢结构等行业集中度较低(11.3%和7.5%),但通过智能制造、模式创新等路径,头部企业份额有望持续增长。集中度提升将改善行业竞争生态,加速低效产能退出。

Q5:新兴建材与传统建材的发展前景有何不同?

A5:两类建材面临不同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光伏玻璃、玻纤等新兴建材受益于新能源、电子等下游需求增长,2024年需求增速分别达19.6%和4.6%,但需应对技术迭代和产能快速扩张的挑战;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则面临需求平台期,通过供给优化和产业链延伸寻找新增长点。长期看,两类建材将并行发展,但增长驱动力和投资逻辑存在明显差异。

相关深度报告

基础材料_工业专题研究:供给变革三:哪些细分建材加速再平衡

基础材料_工业专题研究:供给变革三:哪些细分建材加速再平衡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华泰证券于2025年3月24日发布,共50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基础材料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