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正步入AI数据中心(AIDC)建设的高峰期。本报告深入分析了2025年电子行业,特别是企业级存储市场的发展趋势,揭示了AI算力增长如何驱动存储需求激增,以及新兴存储技术如何重塑数据中心架构。报告显示,在中性条件下,2027年中国AI闪存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99.93亿元,全球市场更将突破1281亿元,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我们将从市场规模、技术革新和产业链格局三个维度,剖析这一充满活力的行业图景。
一、行业概述:AI浪潮下的存储产业新机遇
电子行业作为现代科技产业的基石,正经历着由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近年来,随着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横空出世,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AI研发与应用热潮,这对底层计算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作为AI系统核心硬件的存储设备,正在这一波技术革命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企业级存储市场传统上由硬盘驱动器(HDD)和固态硬盘(SSD)两大技术路线主导,但随着AI工作负载的复杂化和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存储系统面临着性能、容量、能耗等多方面的挑战。据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由于AI服务器对SSD的需求飙升,企业级SSD的价格一度上涨超过80%,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状态。
在全球范围内,云服务提供商(CSP)正在大幅增加资本开支以应对AI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2024年海外四大CSP合计资本开支达到2169亿美元,同比增长56%。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增长势头在2025年仍将持续,例如亚马逊计划将2025年资本支出提高至1000亿美元,主要用于支持其云计算部门AWS研发AI技术。这种大规模的投资热潮,无疑将为上游存储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市场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阿里巴巴FY2503单季度资本支出达到317.8亿元,环比增长82%,公司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将进行历史最高水平的投资,在云和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预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这种"All in AI"的战略姿态,预示着中国AI基础设施建设即将进入加速阶段。
在此背景下,本报告将聚焦AI数据中心(AIDC)建设带来的存储行业变革,分析市场规模增长轨迹,探讨技术创新方向,并梳理产业链竞争格局,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行业全景图。
二、AI算力爆发式增长驱动存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催生一场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呈指数级增长,训练和推理所需的计算资源呈几何倍数增加,这直接带动了对高性能存储解决方案的需求。存储设备作为AI系统的"记忆中枢",不仅需要容纳海量的模型参数和训练数据,还必须满足高速读写的性能要求,这使得企业级存储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全球AI资本开支持续攀升,为存储市场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海外四大云服务提供商(CSP)合计资本开支达到697亿美元,同比增长66%,环比增长23%。纵观全年,这四大CSP的总资本开支高达2169亿美元,同比增长56%。更令人瞩目的是,2025年这些科技巨头仍将维持高强度的投资力度:Meta预计全年资本支出为600-650亿美元,亚马逊计划将资本支出提高至1000亿美元,谷歌则预计投入750亿美元。这种持续加码的态势反映出AI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高景气周期,将源源不断地拉动上游存储设备的需求。
中国市场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阿里巴巴最新财报显示,其FY2503单季度资本支出达317.8亿元,环比增长82%,2024全年资本支出为7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6%。公司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将进行历史最高水平的投资,在云和AI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预计将超越过去十年的总和。据测算,阿里未来三年平均资本开支可能超过1082亿元,这将显著带动国内AI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加速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里透露新需求中约60%-70%用于推理而非训练,反映出AI应用已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这对存储系统的实时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企业级SSD市场将迎来成倍增长。存储作为AI系统的核心硬件,正朝着高速率、大容量方向快速演进。2024年伴随AI需求爆发,企业级SSD价格一度飙升80%,三大原厂均对未来销售展望表示乐观。根据中性条件测算,2025-2027年中国AI闪存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256.73亿元、361.42亿元和499.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4%;全球市场规模更为庞大,同期将分别达到733.5亿元、976.8亿元和1281.9亿元。在乐观条件下,这一增长曲线将更加陡峭,2027年中国和全球市场规模分别有望突破606亿元和1553.8亿元。
从增量需求角度看,市场扩张速度同样令人瞩目。中性条件下,2026年和2027年,国内AI算力增长拉动的闪存年增量需求将分别达到104.69亿元和138.50亿元;全球市场的年增量需求更是高达243.30亿元和305.04亿元。这种持续、大规模的增长为企业级存储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国产模组厂商有望抓住国产算力替代的机遇实现快速放量。
表:AI算力增长对应的闪存市场规模预测(中性条件)
年份 | 中国AI算力(EFLOPS) | 全球AI算力(EFLOPS) | 中国市场规模(亿元) | 全球市场规模(亿元) |
---|---|---|---|---|
2025 | 1037.3 | 2963.7 | 256.73 | 733.52 |
2026 | 1460.3 | 3946.8 | 361.42 | 976.82 |
2027 | 2019.9 | 5179.2 | 499.93 | 1281.86 |
智算中心建设热潮是推动存储需求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2023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达87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90%。展望未来,随着AI大模型应用场景不断丰富,预计2028年中国智算中心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86亿元,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截至2024年8月,中国智算中心项目已超过300个,已公布算力规模超50万Pflops,其中2024年新增算力规模约2万Pflops。从参与主体看,互联网及云厂商建设的智算中心虽然数量占比仅为17.7%,但算力规模占比高达35%,反映出大型科技公司在AI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地位。
存储设备在智算中心投资中占据重要比重。以典型智算中心项目为例,企业级SSD在AI服务器中的价值量占比约为6.7%,考虑到服务器资本开支占数据中心资本开支的70%,测算得出每万P算力对应的存储投资约为2.5亿元(中性条件)。随着AIDC建设加速,这一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为存储行业创造持久的增长动力。
三、技术革新推动存储介质向高性能、高密度方向发展
AI时代的存储需求正在驱动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传统存储架构在面对AI工作负载时暴露出诸多局限性,包括带宽不足、延迟过高、容量受限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存储行业正沿着两条主线进行创新:一方面提升现有SSD技术的性能和容量,另一方面探索磁电存储等全新技术路径,以期突破传统存储介质的物理限制。
企业级SSD技术正向高速率、大容量方向快速演进。在AI模型训练过程中,SSD主要用于存储模型参数(如权重和偏差)和创建检查点,这要求存储设备具备极高的写入耐久性和数据传输速率。目前,4TB和8TB的三层单元(TLC)SSD成为训练场景的首选规格。而在AI推理环节,SSD需要实时更新数据以优化推理结果,并存储大量参考文档和知识库,这使得高容量SSD(如16TB及更大容量的TLC/QLC产品)逐渐成为主流选择。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由于AI服务器需求激增,企业级SSD价格一度暴涨80%,反映出市场对高性能存储介质的强烈需求。
存储接口标准的升级是另一显著趋势。为满足AI对数据读写速率的高要求,PCIe 5.0接口正逐步成为企业级SSD的标准配置,相比前代产品可实现带宽翻倍。与此同时,存储容量也在持续突破上限。在2024年闪存峰会(FMS)上,西部数据展示了容量高达128TB的企业级SSD,Solidigm则推出了122TB QLC产品,并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批量出货。这些高密度产品显著提升了单机架的存储能力,有效降低了AI数据中心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表:三大存储原厂对企业级SSD的技术布局
厂商 | 技术方向 | 产品特点 |
---|---|---|
美光 | 高密度QLC SSD | 预计2025财年数据中心SSD收入达数十亿美元 |
三星 | DDR5内存+QLC SSD组合方案 | 优化HBM、LPDDR5x、QLC SSD产品线 |
海力士 | 大容量企业级SSD | 推出61TB和122TB QLC SSD产品 |
磁电存储技术作为新兴方向,有望引领下一代数据中心存储革命。不同于传统的磁记录介质,磁电存储利用多铁性材料的独特性质,实现了电场对磁化状态的高效调控,这种技术路径具有高速度、高密度、长寿命和低能耗的显著优势。多铁性材料是指同时具备铁电性、铁磁性和铁弹性等多种"铁性"有序共存的新型材料,通过不同序参量之间的耦合作用,可以产生丰富的物理效应,为信息存储提供了全新思路。
多铁隧道结是磁电存储的核心器件,通常采用铁磁/铁电/铁磁的三明治结构。这种设计巧妙结合了磁性隧道结的隧穿磁阻(TMR)效应和铁电隧道结的隧穿电致电阻(TER)效应,通过电场和磁场的协同调控,可以实现四种不同的电阻状态,大幅提高了存储密度。相比传统存储技术,磁电存储的能效比显著提升,解决了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存储墙"和"功耗墙"难题。
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开始布局这一前沿领域。2024年3月,华为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4)上发布了其磁电存储产品规划,预计2025年推出首代产品。据披露,该技术每机架性能可达8GB/s,是传统磁带装置的2.5倍,可使数据中心数据迁移速度提升90%,同时总拥有成本(TCO)降低20%。第一代产品单盘容量约24TB,单机架可积累超过10PB数据,而每PB功耗仅为71W,比传统硬盘驱动器(HDD)节能90%。这种革命性的性能表现,使其特别适合需要高速读写和长期稳定存储的AI应用场景。
存储架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随着AI模型规模不断扩大,参数数量可达千亿级别,传统的集中式存储架构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行业正在探索存算一体、近内存计算等新型架构,以减少数据搬运带来的延迟和能耗。例如,在训练大型神经网络时,采用检查点技术将模型状态定期保存到高性能存储设备,可以显著提高容错能力;而在推理场景中,智能缓存算法和预取技术能够优化数据局部性,提升整体系统吞吐量。
存储类内存(Storage-Class Memory, SCM)技术也在AI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这类产品兼具内存的高速性和存储的非易失性,可以充当传统DRAM和SSD之间的桥梁,特别适合AI工作负载中随机访问频繁的特点。随着3D XPoint、MRAM等新型SCM介质逐步成熟,未来AI系统的存储层次有望进一步优化,打破"内存墙"对性能的限制。
技术标准的演进同样不容忽视。计算快速链路(CXL)作为一种新型互连协议,正在重塑服务器内部的内存和存储架构。CXL支持内存池化和共享,可以更灵活地分配资源,满足AI训练和推理的不同需求。预计到2025年,支持CXL 3.0的企业级存储设备将逐步普及,为AI数据中心提供更高效的资源利用率。
四、产业链重构与国产化机遇
AI驱动的存储需求增长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为具备技术实力的厂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中国企业正从追随者向引领者转变,特别是在国产化替代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存储产业链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芯片原厂到模组厂商,从主控设计到封装测试,各环节都在积极布局,以抓住AI数据中心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全球存储产业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长期以来,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原厂主导着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合计市占率超过90%。然而,AI时代对存储产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定制化特点,这为二线厂商和新兴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从2024年市场表现看,各原厂均加大了对企业级SSD产品的倾斜力度:美光预计2025财年数据中心SSD将创造数十亿美元收入;三星计划扩大服务器DDR5和QLC SSD等高附加值产品销售;SK海力士则推出了61TB和122TB QLC企业级SSD,强化其在大容量存储领域的产品阵容。这种战略调整反映出原厂对AI驱动下企业级存储市场的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AI工作负载的多样性促使存储解决方案趋向专业化。训练型AI服务器通常需要高带宽、低延迟的存储设备来加速海量参数的读写,而推理型服务器则更注重成本效益和能效比。这种需求分化使得存储厂商不能再依靠单一产品打天下,而必须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优化产品组合。例如,在训练场景中,采用高耐久性的TLC SSD搭配高速接口;而在温数据存储层,则可部署大容量QLC SSD以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中国存储产业链正迎来黄金发展期。随着国产AI算力建设的加速,国内存储厂商获得了宝贵的市场空间和技术迭代机会。从上游NAND Flash芯片看,长江存储已成功量产128层3D NAND产品,正在向更高层数迈进;在DRAM领域,长鑫存储的17nm工艺产品已实现稳定量产。这些突破为国产存储模组提供了稳定的芯片供应,降低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在存储模组和主控芯片环节,中国企业进步显著。国内头部模组厂商通过自主研发和产业链协同,已能够提供性能接近国际一线品牌的企业级SSD产品。特别是在PCIe 4.0和即将普及的PCIe 5.0产品线上,国产方案的竞争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澜起科技等企业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其DDR5内存接口芯片已进入国际主流供应链。这些成就标志着中国存储产业链正逐步突破"卡脖子"环节,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国产化替代进程在AI算力建设的推动下明显加速。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和供应链安全考量促使国内云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更加重视供应链多元化,这为国产存储产品创造了导入机会。以阿里云、腾讯云为代表的国内CSP正通过联合研发、认证测试等方式,积极培育国产存储供应链。例如,阿里云自研的"盘古"存储系统已开始采用国产SSD作为缓存层,在部分场景中替代进口产品。
政府政策也为存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存储器列为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产品,各地政府通过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一批关键存储技术攻关项目正在推进,涵盖3D NAND、DRAM、新型存储等多个领域。这种政策环境与技术演进、市场需求形成共振,加速了国产存储产业的生态构建。
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发展趋势。面对AI时代复杂的技术挑战,单一企业难以独立完成所有环节的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已形成多个存储产业联盟,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模组生产、系统集成等全链条环节。通过这些协作平台,企业可以共享研发资源,统一技术标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以华为OceanStor磁电存储方案为例,其成功开发离不开材料、器件、系统各环节企业的紧密合作。从多铁材料的制备,到隧道结器件的设计,再到整机系统的集成,每个环节都需要跨学科、跨企业的协同攻关。这种全产业链协作模式,将成为突破存储技术瓶颈、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未来几年,随着AI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存储产业将面临更多样化的需求。边缘AI需要低功耗、小体积的存储解决方案;自动驾驶AI依赖高可靠、耐恶劣环境的产品;工业AI则强调实时性和确定性。这种应用场景的碎片化将促使存储产业链进一步细分和专业化,为具备特定领域专长的企业创造差异化发展空间。
相关FAQs:
企业级SSD与传统消费级SSD有何本质区别?
企业级SSD与消费级产品在设计理念和性能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企业级SSD首要考虑的是在高负载条件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通常采用更高质量的NAND颗粒和更复杂的纠错算法,以保证在24/7不间断工作环境下的数据完整性。具体而言,企业级产品往往支持更高的TBW(总写入字节数)指标,例如一块3.84TB的企业级SSD可能标称7000TBW,而同等容量的消费级产品通常只有约1400TBW。此外,企业级SSD具备更完善的断电保护电路、热插拔支持以及端到端数据路径保护等企业级特性。在性能方面,企业级产品注重稳态性能表现,即在长时间高负载后仍能维持较高的IOPS和吞吐量,而不像消费级产品可能只在空盘状态下表现优异。这些特性使得企业级SSD能够满足AI数据中心苛刻的工作负载要求,但也导致了其价格通常是消费级产品的3-5倍。
为什么AI工作负载特别依赖高性能存储解决方案?
AI工作负载对存储系统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数据规模庞大、访问模式特殊和实时性要求高。现代AI模型参数量可达数百亿甚至千亿级别,训练这些模型需要处理TB乃至PB级别的数据集,这要求存储系统具备超大容量。同时,AI训练过程中的随机小IO访问占比很高,不同于传统顺序大块读写,这对存储设备的随机读写性能提出了严苛要求。例如,在分布式训练中,多个计算节点需要频繁同步模型参数,若存储系统延迟过高,会造成计算资源大量闲置。此外,AI推理服务通常需要满足严格的SLA(服务等级协议),要求存储系统在99.99%的情况下都能提供稳定的低延迟响应。这些特点使得普通存储设备难以胜任AI应用场景,必须采用专门优化过的高性能SSD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AI服务器中存储价值占比持续提升的重要原因。
磁电存储技术相比传统存储方案有哪些潜在优势?
磁电存储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架构,具有多项突破性优势。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多铁材料的磁电耦合效应,实现了电场对磁化状态的高效调控,这种工作机理带来了四方面显著优势:一是能耗大幅降低,相比传统电流驱动磁头的方式,电场调控的功耗可降低一个数量级,这对能耗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40%以上的现状尤为重要;二是密度提升潜力大,磁电存储的理论存储密度可达传统磁记录的10倍以上,单盘容量突破100TB成为可能;三是读写速度快,磁电效应响应时间可达纳秒级,比机械硬盘的毫秒级提升六个数量级;四是可靠性高,磁电存储不存在传统NAND闪存的写磨损问题,耐久性理论上近乎无限。华为预计其磁电存储产品每PB功耗仅71W,比HDD节能90%,单机架容量超10PB,这些指标若能量产实现,将彻底改写数据中心存储架构。不过该技术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解决材料一致性、量产良率和成本控制等工程挑战。
中国存储产业链在AI时代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AI浪潮为中国存储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需求侧看,国内AI算力建设加速,2023年智算中心投资规模达879亿元,预计2028年将增长至2886亿元,这种快速增长为本土存储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从政策环境看,国产化替代趋势明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支持存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各环节都获得了更多导入机会。从技术发展看,新兴存储技术如磁电存储、存算一体等仍处于产业化早期,国内外差距相对较小,中国企业在这些前沿领域有机会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然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在NAND和DRAM核心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龙头仍有2-3代差距;高端制造设备、材料仍依赖进口;人才储备尤其是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行业生态不完善,上下游协同效率有待提升。面对这些挑战,国内产业界正在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积极应对,以抓住AI时代的历史性机遇。
相关深度报告

电子设备-电子行业专题研究:AIDC迎发展黄金期,企业级存储需求顺势而上
报告介绍:本报告由国盛证券于2025年3月3日发布,共13页,本报告包含了关于电子设备,AIDC,存储的详细内容,欢迎下载PDF完整版。